经济学的幸福的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经济学有一个幸福的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幸福和人们的效用是成正比的,和人们的欲望成反比,效用越高,幸福就越高。如果欲望也很强,幸福就会下降,社会学也有一个幸福方程式:满意度=成就化/期望,幸福跟成就成正比,跟心理的期望成反比。
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是有所不同,对发展理解也是有所不同,在早年的发展观里面,经济增长就等于是发展,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经济增长不完全是等同于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出现有增长没有发展的情况。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发展包含增长质量的提升、结构的进步。在后来人们认为发展不仅是这些,发展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发展,还要考虑将来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阿玛蒂亚·森提出,光考虑可持续的发展还不够,还要考虑发展是不是被所有的人所分享,能不能够让穷人所分享,大家都能够在你的发展里面得到自由。这是不同经济发展的理解,也可以把他看成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发展观。往后,人们的发展要加入精神的因素、心理的因素,伦理的因素,人们更关注能不能让人活得更加幸福,既关注前面所说的效用,关注他的成就也关注他的心理,所有的这些我们可以看成未来新的第五代发展观。
2002年写一篇文章,后来从这篇文章我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人们的幸福不仅跟成就和期望有关系,而且跟伦理的状况、彼此间的关系有关系.亲密无间的朋友是事业的伙伴,婚姻和家庭的关系,或者同为某个团体的成员,都会带给个极大的幸福感。
我们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社会的概念,中国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也在重视社会的发展,但也可以认为这本身就是发展的其中之一。好的伦理能够带来幸福增进,好的伦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给人们带来美好和愉悦心境,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提高效益进而能够促进社会的价值,社会的发展,增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伦理包含着幸福发展的“目标性价值”。你要幸福和发展,本身必须重视这个伦理。幸福的发展本身包含伦理的目标,伦理本身有利于提高幸福和发展。他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有目标性的价值,同时它也有工具性的价值。正义、公平、宽容、合作、勤奋、节俭本身是经济发展和幸福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他具有目标性的价值也有工具性的价值,他是幸福发展的一部分。
我的幸福方程式,个人成就,社会关系
我的幸福方程式,第一跟成就有关系,第二跟关系有关系,就是跟自己的个人成就有关系,也跟别人的关系有关系。在中国,贫富差距比较大,香港的贫富差距也是比较高的,在亚洲的城市里面,香港是比较高的地方,但香港的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关系比大陆好很多,穷人也并没有因此感觉到有那么大的不幸福。这里面有很多的利益,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富人的致富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中国大陆的富人致富的方式大家不是很认同。还有一个,香港的富人也比较讲道德,富人不会那么嚣张,不会开着宝马奔驰把别人撞死,富人也会做很多好事。这样他们的关系就会改善,当这种关系改善了,整个社会的幸福程度也有很大得提升,这个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我们可以把伦理的东西看成将来发展的一个内容,同时我们注重个人的关系,不仅看成就和欲望,而且看伦理的关系,把这种东西放在幸福的方向里面,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