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在座我估计有一些是学经济的朋友,有一些可能不是,但我们都可以了解,经济学研究什么?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的科学,他研究如何运用稀缺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财富,来满足人类的需求。本质地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做理性选择的科学。人类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要做一些选择,这些选择能达到效率的最大化,经济学研究人类的行为,但这种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通常都是理性的,能不能从事财富的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人们从事财富活动的行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大家只关注经济学在研究人们怎么创造财富,怎么提高GDP,但根本而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进行理性选择的科学。
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的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来获得最大的效应,单个的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生产上,来获取最大的利润,单个市场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等个体经济学行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体经济,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规律,从总量上来分析经济问题,比如说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比较多的研究人们的心理,同时关注人们的幸福,他们研究决定幸福程度的个性因素、社会人口因素以及情形因素做了很多的讨论。经济学也关注人们的心理层面,过去几年,经济学家在经济因素对主观幸福的影响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幸福对物质和经济方面的因素,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如果不考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因素,根本不可能准确地说明人们在幸福方面的差异。经济学也研究心理层面、行为层面,研究人们的物质方面也关心人们的幸福,从本质上说,经济学是要研究人们的幸福,经济学比较多的研究财富,是因为财富对人们的幸福有很大的相关性,幸福对物质和经济方面的因素是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人们要更多的创造财富,人们认为经济学更多的是研究财富,其实最终是想研究人们的幸福。
经济学应该回到他的出发之地:人应该怎么样活着?
阿玛蒂亚·森是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家,他也获得了诺贝尔的经济学奖,同时被称为当代的亚当·斯密,他提出:经济学应该回到他的出发之地,那个时候的经济学不仅研究物质、国民财富,也研究人们心理、幸福。亚当·斯密,我们都知道,既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是经济学的鼻祖,古典经济学是由他开创的,同时,他也是一位人类学家,亚当斯密的成就不仅是因为他写了《国富论》,而且也因为他写了《道德情操论》。假如他没有写《国富论》,那么他在历史上地位就是一个人类学家,在人类学里因为《道德情操论》一书也有他的位置。阿玛蒂亚·森就提出经济学应该回到他的出发之地,这种出发之地,包含了经济学(我们现在通常所探讨的),也包含了经济学内在更深层次的探讨,包括对幸福、效用、心理、伦理的关注,阿玛蒂亚·森专门写过一本书《经济学与人类学》,他特别强调了经济学由于离开了他的出发之地,偏离许多当初关注的话题,经济学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苍白,这是阿玛蒂亚·森的一个批评。不管经济学如何发展,阿玛蒂亚·森认为他终究要回到2000年前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人应该怎么样活着?经济学最重要的是人类如何才会幸福的问题,或者人类如何才能避免不幸福的问题。研究人的行为、财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社会福利效用最大化,是希望每个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人应该怎么样活着?人如何才能幸福、如何获得收入、如何才能避免不幸福。这些年有很多的研究,比如说幸福与经济学、幸福指数等,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
中国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有没有更加幸福?
现实中,中国的发展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过去三十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上,我们之所以搞改革开放,之所以发展经济,目的是希望中国老百姓更加幸福。现在经济发展了,中国老百姓有没有更加幸福呢?有人做调查,对八个城市七个小城镇和周边的农村、128人做入户调查,发现中国人民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是比较高的,当时的调查表有73%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但是认为自己不幸福的也有11%,还有认为是一般占15%,这当时的一个调查,不是特别完全。
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也做了一个调查,看人民哪些方面感觉是幸福的,哪些方面感觉是不幸福的。结果发现,大家对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评价挺高的,有74.4%的满意度;对健康状况48.5%的人也是比较满意的;对物质生活水平44.8%的人满意;对精神生活水平是39%的人满意,也就是说60%以上的人是不满意的,或者谈不上满意;对教育的程度也是有39%满意度;对家庭生活,中国人的满意度比较低----33.7%;对住房的状况的满意度是20.5%;对传统道德有38.2%不满意。对住房大家的意见是最大的,只有20.5%的人满意;家庭生活只有33.7%的人满意。这些说明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GDP增长了几十倍,人均GDP也增加了十几倍,但中国人的幸福感,如果从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来看,并没有同步地提高,有些方面可能下降了。对传统道德的满意度是下降的,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是下降的。
收入较高的企业家群体:他们幸福吗?
企业家群体我比较多的关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闪亮登场的群体。大家通常认为企业家代表着成功、幸福,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就像前面说的,对房子的满意度是20.5%,很多人觉得不幸福是因为没有房子,如果我有房子,房子的满意度提高点,可能就会很幸福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我很有钱,有钱就能够买大房子,可能幸福度会提高很多。企业家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有很多好房子,也有钱,他们是改革开放里收益各方面增长最快的一群人。这群人他们幸福吗?是否像我们所想象的,有钱买个大房子就会幸福?这些都有钱买大房子的人,在社会普通人看来,他们是很成功,但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企业家有1200多名自杀,所以企业家这个行业在中国有一个令人心惊胆寒的名字,成了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果你做企业家,就是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金融海啸以来,又有很多人死于企业的问题。2008年的11月29号,41岁的资本大亨涌金集团的董事长魏东自杀,这个人在中国金融界是特别有名。很早时,在江湖上就非常有名,也赚了很多钱,而且只有41岁,正值人生最黄金的年龄,男人四十一朵花,在这个花季的年龄他自杀了;2008年7月19号浙江云光泵阀制造公司的老板朱吉光服毒自尽;8月12号,浙江一家制药公司的董事长在办公室上吊自杀;2008年10月15号,有湛江“糖王”之称的广东中谷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庞贵雄在其住所跳楼身亡。
有一句话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所以这些人肯定不是很幸福,赚到钱,但并没有赚到幸福。
在中国进法院和进医院的企业家也比比皆是,中国的富豪榜几乎沦落成了囚徒榜和杀猪榜,企业家群体在中国被可悲地称为“两院院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经推出一个《中国企业经济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这个报告显示,在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者经常出现“烦燥易怒”的症状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
从这里很难说他们是很幸福的,甚至也不能说他们是成功的.
曾经有个人把一个大企业家推荐给一个牧师,说这个人是我们当地最成功的人,那个牧师说,对不起,如果我在没有见到他的妻子并且确认他的妻子是幸福的人之前,我不认为他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成功的人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人包含了各个层面,不仅做企业是成功的,在商业上是成功的,家庭也应该是成功的,个人生命、人生也是成功的,生活系统、生命系统都应该是成功的才可以。当然这是不同的标准,从这些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同步地提高。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崛起最快的是资本家群体或者企业家的群体,他们的财富已经超出了我们普通人所能想象的地步,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或者是成功。
我们的生命很短暂,我们希望去了解怎么样能够活得更好一些,过去认为有钱就幸福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拼命地搞改革、经济建设、赚钱,就是想争取幸福,但是现在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结果,并没有实现我们的理想,即使再有钱,就像前面列举的那些企业家一样,成为世界前100名的富豪,也不一定意味着你就是幸福了,所以要回到起点再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也便于我们自己重新做一些调整。
《圣经》里面有一句话: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个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聚财富,不知将来有谁收取?
这是一个告诫: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我们一生的年日如同无有,积聚财富使自己有安全感,但是金融海啸一来,会发现财富暴跌,很多人就算有了很多财富,但不知将来有谁收取。
幸福是什么?
我们回到起点,再度思考一下幸福是什么?有很多答案,比如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愉悦的心情、事业的成功、充足的财富……今天中午时,碰到一位非常年轻漂亮的女士,年过三十还没有找对象,我问她你究竟要找什么样的老公,要不要我帮你介绍一下。她说“人品好就可以了”,我说“你真的这么看吗?人品好就可以,要不要有房子,如果没有房子可不可以?”她说“没有房子不行”。虽说只要人品好就可以,但还是需要房子。
幸福是什么?有人去做主观幸福的度量:通过问卷问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通过人们对哪些问题的满意度高,哪些方面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种主观感觉,认为自己幸福那就是幸福的,所以,所以主观的幸福怎么知道呢?只能去做调查,可以分成不同的层面,对住房感觉幸福吗?对家庭感觉幸福吗等等。还有一种是客观幸福的度量,有通过“快乐仪”获取脑电波记录来衡量幸福指数,如果每天是快乐的,那你就是幸福的,大多数人不会用这种,用的还是主观的调查。
幸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有人说可能和个性因素有关,如自尊、自控、乐观、外向、精神健康,有的人的天性比较乐观,这个人是比较幸福的,有的人天性心理健康,碰到一些事能想得开,所以他比较幸福;从社会角度分析,幸福感还因年龄段、性别、婚姻状况和教育水平而不同,年轻人可能比较容易快乐,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经济的因素,个人及他们的总体收入、失业和通货膨胀对人幸福会产生影响;还有就是情形性的因素,各种具体的工作条件,工作单位的压力与同事朋友家人的关系及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幸福的影响或者决定因素,是有很多方面的;还有体制性的因素,比如说言论自由、民主程度。
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感谢邓小平的,没有邓小平没有改革开放,我现在可能还是老农民一个。因为有了邓小平有了改革开放,所以能够考上大学,今天能够有一个新的不同生活。对我们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面,我感觉嘴主要是用来吃饭的,有饭吃,我就感觉很幸福。但是对我的女儿来说,这是不行的,人家从来没感觉到吃饭是一个问题,人家的嘴唇是用来说话的,说话成为必需品。对我们来说吃饭才是必需品,给我饭吃,不让我说话我没有什么意见,但对我女儿来说是不可能的。我曾经在广东孙中山的纪念馆之前说我有一个梦想:将来我的孩子他们会生活在更加自由的一个环境里,但是我也相信我们一定会实现。中国共产党做了三件大事,第一就是民族独立,这已实现,第二国家要富强,这也已经做了,第三人民要自由,我相信这件事情一定能做到。
幸福产生的心理机制
幸福产生的心理机制。幸福作为一种主观的态度,是由认知和情感两个基本面组成的。情感包括情绪和感情。代表着人们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的实时评估与反应,碰到任何一件事会马上反应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事后会仔细地想,便会认知它,这是一种理性的认知,但当时会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和事后的理性认知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的影响。
影响幸福的主观认知的四个心理过程:
1、适应。人们通常会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调整主观的幸福水平,适应会减少一个人对不断出现刺激的反映能力。比如老欺负一个奴隶,会发现奴隶可能特别不幸福,但那只是你的感受,做奴隶有他的幸福,就像阿Q一样,他会觉得他是幸福的,他会适应那种环境,鲁迅说中国人从“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到后来终于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以不能说做奴隶就是很苦的,做久了之后,他会找各种理由来为宽慰自己,慢慢会找到他的幸福。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再比如,因为中彩票财富急剧增加的人们,在一定的时间调整之后,大多只会表现出比中奖之前稍高的幸福感,那一刻很幸福,但过了几天,幸福感会慢慢降下来。
2、期望。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希望所形成的期望值的水平来对他们所处的情形进行评估。希望值如果很高,幸福感会降低,如果希望值不怎么高,那么幸福感可能会高一点,毕业找工作,现在就把工资想象得很高,可能会受挫。如果想象自己毕业之后的一些困难,那么毕业之后真正碰到困难或者没有碰到太多的困难,幸福感会强一些。如果人们的生活达到了他们期望值的水平,就会对生活感到满足,通常人们期望值的水平与现在有迫切的目标实现水平有紧密的联系。
3、社会的对比。主观幸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人们往往拿自己的现有的情形与周围人进行对比,最近网上流行晒工资。工作也是人们很容易比较的一个方面,金融危机下,失业的人明显的比有工作的人不幸福,如果身边都是一些失业的人,就不会感觉自己不幸福。
4、处理能力。人们通常有很强的处理、应对不幸事件的能力。如果他不能处理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可能会走向自杀,就像一些企业家自杀。任何一个不幸的事刚开始发生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感会受到很大的挫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会积极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