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人事管理,在这个阶段人只被单纯在看作档案来管理;人事、劳动部门定期或根据部门的需要,有的时候甚至是上级的指标分配,向学校和社会招聘或者转业军人等分配进入企业等,对员工进行教育和考核、负责员工的日常考勤、工资奖金发放、技术练兵、监督培训、办理离职、退休、离休和死亡等。这种情况是在计划经济下无法避免的。
第二个阶段是单纯的人力资源,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被看成资源,还没有被看成战略的高度;劳动人事管理工作强调以“工作”为核心,人对工作具有适应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取决于工作要求,工资分配的标准则取决于工作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培训、提升、轮岗、招聘等手段,尽力使员工的工作接近企业的标准要求;并且也通过薪酬与考核设计;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服务。但由于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以“工作”为核心,往往更加注重工作结果的输出,不利于开发人员潜在能力。
第三个阶段是人力资源被看成战略的高度,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在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之后,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范围被整合到企业的战略、运营等流程中去,并承担起新的职责。这种新的角色定位使人力资源部能够为组织的战略和运营配备合适的人员,使整个组织的战略管理能力获得提升。
可以这样说,在我个人咨询生涯中接触到的企业,很多还是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的过渡。所幸的是,随着时代及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逐渐由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逐渐转换为第三阶段:以战略定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
这是因为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快、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压力也随之增加,任何企业管理者面临这种生存压力都必须加强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和对现存企业状况的把握,从而形成企业发展方向的规划,也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时,因为人力资源是是企业系统中最难协同而又贯穿于经营过程始终,并对每一个环节的系统的控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战略的实现起到关键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及其方法在中国的若干变化和引用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战略实现的支撑成为可能,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化经济的形成,完全颠覆了过去的人力资源体系行政执行的职能。过去企业的人事部门仅仅是按照国家劳动人事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发布的劳动人事管理规定、制度对职工进行事务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现在企业中人力资源工作有了崭新的内涵,人力资源部需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二,在中国,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重视的观点正在逐渐形成。很多企业都意识到:现代社会里,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最后,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和引用,对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可能。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激励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运用可以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起到指引作用,而构建与企业实际相联系的人力资源体系的方法已经愈来愈成熟,相应的机构或者咨询服务也愈来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