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哲学世界与企业家世界
在国平老师开始演讲之前我有几点说明:
第一,国平老师的演讲时间为120分钟,11:30进入互动提问,12:00讲座全部结束。
第二,国平老师为什么要讲《哲学世界与企业家世界》这个话题。原因有两点:其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也是丰富多彩的,企业家作为人之精灵,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企业家们除应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外,还需要多种学科知识来予以补充,哲学知识当然也包括其中。其二,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只知道赚钱而缺乏哲学思考,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企业发展的好与不好,总与企业家一定的哲学思考有直接关系。可以考证:大凡大企业家,对于哲学世界都并不陌生。也许是哲学世界与企业家世界的鸿沟太难逾越,所以中国至今大的企业家仍如此之少,才如此姗姗来迟。
第三,我知道在座的来宾中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周国平老师作品的喜爱者,甚至是周国平老师的崇拜者,对国平老师非常了解。国平老师是个智者。近二十年来,他优美的哲学散文深深地打动并影响了许许多多不同年龄的人,可以说他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和作家之一。而作为登上南极的六位人文学者之一,他曾在南极呆了五十八个昼夜,由此不能不说国平老师还是个勇者。国平老师自己说,他是一个敏感、忧郁、怕羞、拙于言谈、疏于功名、不通世故、不善社交的人。但其身边却不乏各种男女朋友。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始终保有一颗年轻的心,使年近六十的国平老师看上去,无论内心还是外表都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国平老师自己也这样觉得,并常常忘记自己的实际年龄,一旦想起又特觉委屈,仿佛年龄是岁月强加给他的一个污点,这就是国平老师。这也许就是他笔下的哲学散文之所以能广泛引起共鸣和思考的原因所在。
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国平老师作精彩的演讲。(掌声)
周国平:袁野先生刚才的介绍有点让我无地自容。有的话写出来只能是自己看的,念出来就觉得很不好意思了。(笑)今天在昆明看到两个景象,让我很难忘,也很震惊。一个是早上在翠湖,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海鸥,这是在中国的其他城市难以看到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海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昆明,并且能在这里安居下来,非常不容易。这说明昆明不但自然条件好,人的素质也是非常高。另一个就是现在这个场面,这么多的企业老总齐聚一堂,我想这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是很难见到的。这是我很难忘的一天。面对成百上千的企业家讲话,生平还是第一次。我知道企业家们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说是日理万机,而今天却来听一个研究哲学的人讲哲学。哲学被一般人看作是最没有用的学问。我感到昆明的企业家素质真的是非常高,不仅仅从自身事务出发,还有着更高的求知欲和宽阔的眼光。这让我很感动,给我很大鼓舞,同时也给我很大压力。我这个人确实是不善演讲,尤其是在这么多人的面前。(笑)
今天我想和企业家们谈谈哲学,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和大家交流一些看法。我想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讲哲学及哲学世界,介绍一下哲学的一些主要内容和我所思考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由你们提问,谈谈你们对哲学的看法,我们作一些交流。
表面上看,哲学世界和企业家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哲学家和企业家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好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面。哲学家思考的大都是诸如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等抽象的问题,而企业家所接触的都是比较具体实际的问题,但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他是历史记载最早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个天文学家。而在我看来,他还做了一回企业家。有一年,他对气象研究后发现,第二年的橄榄肯定会丰收,于是他把当地的橄榄油作坊都租了下来。第二年橄榄丰收的时候,他又把橄榄油作坊转租出去,结果赚了一大笔钱。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记载了这件事,并说:泰勒是想以此表明,哲学家并不是没有能力富起来,只不过他的志向不在这方面。现代同样也有类似的例子,美国著名的金融家索罗斯,他在金融操作方面是个天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搞垮了英格兰银行,九十年代中期他又掀起了亚洲金融风暴,搞垮了许多银行。但实际上他是个哲学家,是奥地利哲学家波谱的学生,这也是他最为自豪的。
当然有很多哲学家很极端,比如德国哲学家尼采就认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都去搞经济、搞政治是非常可惜的。他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的巨大损失,真正有天才的人应该去研究哲学,搞精神方面的创造。从历史上看,一些搞经济的人认为哲学是没有用的。但今天的场面已证明,很多企业家并不是这样看的。那么我想,我们就可以来探讨一个问题,到底哲学家和企业家、哲学世界和企业家世界能不能沟通,有没有共同语言?
在我看来,两者之间是有很大联系的。首先一点,不管是企业家、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还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对象,归根到底都是人,而哲学很大一部分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所以只要有人的因素,和人生的根本问题都是有关系的。我们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企业家、哲学家、艺术家或者从事其他某种职业的人,职业都是后来附加的东西。而且最后走上某一条职业道路都非常偶然,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人生有些最根本的问题你自始至终都摆脱不了,这些问题是每个人要思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家和企业家、哲学世界和企业家世界是有关系的。
按照我的观察和想象,有很多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企业家前面。企业家生活中充满挑战和冒险,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去解决,甚至经历很多挫折,就算成功的时候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企业家要赚钱获得利润,为什么要赚钱?赚钱的目的是什么?赚钱本身是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一种更高的理想?赚钱过程中怎么贯彻自己做人的原则,怎么处理金钱和人生其它一些价值的关系?怎么处理工作和家庭生活、个人的精神享受之间的关系?怎样对待挫折和失败?还有对待金钱的态度,这些都是人生哲学的问题。企业家作为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对于经济活动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也值得进行思考。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我在讲的过程中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但主要还是作为一个研究哲学的人来谈谈哲学,谈谈人生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然后谈谈哲学的价值与用处。
首先,我来谈谈什么是哲学。在我们国家,人们对哲学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往往把哲学与政治、意识形态混在一起。这已有很长的历史,从我学哲学的时候就是这样。我
1962年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当时哲学是公共课,学的基本上是艾思奇的教科书,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加上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编成教科书。也学一点哲学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史,但是用于批判的。什么是哲学呢?从列宁开始,哲学最强调的是哲学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世界现,有强烈的党性和阶级性。给我们描述的哲学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上可以说唯心主义是坏的,唯物主义是好的。但是,唯物主义又分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是有缺点的好人,辩证唯物主义是完全的好人。哲学发展到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发展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就到了顶峰,到了不可能再发展的最高阶段。唯物主义代表先进阶级,唯心主义代表反动阶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哲学发展到此就到了顶点、终点。所以基本上哲学研究成了贴标签的东西,好像就是把历史上的哲学家分成好人、坏人及有缺点的好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可以说是有一技之长的坏人,有一点是可以借鉴的,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完人。结果哲学内容非常平乏,非常枯燥。而且哲学成为教条,完全扼杀了独立思考。我理解的哲学就是要独立思考,要去思考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可是教条化的哲学正好相反。这个现象现在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把哲学理解得很窄,把它理解成是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以前说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我觉得这个说法基本上没错。但是怎样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不等于是政治态度,不等于是阶级立场,完全是两码事,它的内容要深刻、广阔得多。
按照我的理解,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对世界最根本问题的思考。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最根本问题的思考。世界观思考的是世界最根本的问题和世界最根本的道理,人生观实际上思考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把握人生最根本的道理。从哲学的开端来看就是这样。我主要学西方哲学 也研究西方哲学史。我的看法是:真正的哲学、原汁原味的哲学还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中国有哲学,但是中国的哲学与道德和政治关系太密切,纯粹的哲学发展是不够的。从西方哲学的开端开始,西方最早、最重要的哲学家是柏拉图,还有亚里士多德。他们都说过哲学是开始于惊疑,就是惊奇和疑惑。当人对世界感到惊奇、疑惑的时候,他的哲学思考就开始了。最早的哲学家都是天文学家,他们首先看到天空。我想大家小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经验,看到满天星星的时候就会感到神秘,就会感到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世界里,天外是什么样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当你想这些东西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思考一个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世界到底是什么?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世界开始于惊疑。我把它分开来,分成惊奇和疑惑。惊奇主要是针对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是对世界的追问,这就是世界观。疑惑主要是对人生的,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到底为什么活?当你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时候,那么就是在思考另外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人生观的问题。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让人敬畏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星空是很神秘的,它会让你去思考世界到底是什么?心中的道德律是指人不但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有人格、有良心,这种东西也很神秘。哲学无非是思考这两种神秘,一个是天上的星空,这就是对世界的追问;一个是对心中道德律的追问,是对人生神秘的追问。无非是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哲学构成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智力、头脑的思考,对世界的追问;一方面是人的心灵生活、灵魂生活,是对人生的思考。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哲学就是让你过一种精神生活。人类之所以要有哲学,因为人类不但是只为了活着,而且要活得与动物不一样,有一种精神生活,要用头脑来思考一些更广阔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思考的问题,而是超出生存而思考的问题。实际上人类同动物的区别无非就是这两点:一个区别是人有头脑,有自己的理性,而动物无非就是这么活一辈子就过去了,就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动物也有它自己的一种智慧、知识的能力,但它所追求的知识无非是完全为了它的生存需要。但是,人所追求的知识并不完全是为了维持生存,他对更广阔的问题感兴趣,他想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这和他的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他要追问,这是人类理性的能力,是和动物根本的区别。另外一个区别是人要问生活的意义,动物是不问的,这是灵魂的事情。哲学真正的含义就是让你去过精神生活,让你去思考些更广阔的问题,让你去追问生活的意义。
对于世界的本质,对于世界观方面的问题我就少说一些,因为和我们的关系不是非常大。全部哲学史上关于这个问题都是围绕世界本质开始展开,有各种各样的派别,这些理论说起来比较复杂,这方面我就省略过去不谈。我想重点谈谈人生哲学的问题。
我觉得人生观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对人生的总体评价,人活着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思考起来让人很困惑。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由自己支配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很偶然的。我曾经这样想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机会几乎等于零,有时候想起来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的父母没有认识、没有结合就不会有我,没有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做爱也不会有我。再往前推下去无数代的老祖宗,只要有一对没有结合,没有在特定的时刻发生关系都不会有后来的我,这是不可思议的。我来到世界上的机率几乎等于零,但是我还是来了。而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去,我们的一生是很短暂的。你就会有一个问题:既然人总有一死,那么活着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说我们以死后的眼光来看的话,这个世界有过你和没有过你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对每个人都是存在的。人生到底有没有超越于死亡的终结意义?这是人生哲学要追问的对人生的总体评价。另外一点,人就算是高级动物,但还是动物,我们的生命过程还是属于生物过程。人和动物到底有什么区别?人怎样活一生才是真正高于动物的?人有没有超越动物性的一种动物性?我觉得宗教是有道理的,它总能给人寻找一个神圣背景的神圣根源。它不是迷信,它是为了证明人生是神圣的,是和动物不一样的。哲学也是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人生到底有没有超越于动物性的神圣价值?人到底有没有比活着更高的目的、更高的意义、更高的价值?有关人生观的问题这是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我们把人生看作一个过程,不去看人生总体上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们把它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太难解决。我们把人生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到底哪种活法好?哪种活法有意义有价值?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各种生活方式的评价,不是对人生的总体评价,而是对人生中可供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的评价,反思幸福是什么,怎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