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列举了一些外在生活的条件:第一,财富(金钱)。贫穷肯定是一种不幸。如果说一个人很贫穷,但是精神上很富有,你说他很幸福吗?有很多天才人物,尤其是文学和艺术上的天才人物,他们生前是非常贫穷的。比如说梵高。但是现在他的一幅画就可以卖到几千万美元,而在生前是拿很多画去换一片面包。虽然说他创造了伟大的精神财富,但是你不能说他的生活是幸福的。所以金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起码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去。但是哲学家们都强调这个条件应该适度。实际上,人的肉体需要是非常有限的,而由满足这种需要得到的快感也是非常有限的。超过这种有限的,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一种占有欲的满足,已经完全不是肉体的需要了。一个人非常有钱,非常成功,这种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荣心和占有欲的满足。历史上的哲学家对物质需要都是比较限制的,往往都愿意过比较清贫的生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地位相当于我们的孔子。他的特点就是“说而不做”,从来不写任何著作,就是整天在外头和那些对哲学感兴趣的年轻人聊天,通过聊天的方式来传授他的思想。有一天他走在雅典街头,逛了许多商店后说:“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后来雅典的庙宇里也出来一句禅语:神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还有一句类似的名言:做到一无所需就最像一个神。企业家也是这样的,我相信很多知名的企业家他们对物质的需求意识是很淡薄的。 第二,社会上的成功。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名声,也应该说是幸福的一个外在方面。一个人怀才不遇,肯定是不幸的。事业失败了,也是不幸的。但如果用是否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是很片面的。要说一个人幸福,必须得外在的成功和内在的满足感统一才是幸福的。真正的成功是在世界上有你喜欢做的事情,你觉得做这个事情非常有意思,让你做得非常满意。自己的满意是前提,同时别人接受了,这就是成功。如果有一件事情并不是你自己想要做的,即使将来你成功了,别人对你的评价很高,但是内心你是不会觉得满足的,你不会把它看成是一种真正的幸福。你要把自己毕生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做成功了,别人也从同了,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要把内在的能力变成一种外在的成功,这对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种考验。 我以前没有太意识到这个问题,总觉得一个人有真才实学怕什么,不要去追求那种外在的东西。后来我读了哈耶克的书以后深受启发,改变了这种观念。哈耶克有一个观点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叫做企业家式的能力。所谓企业家式的能力就是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很有能力,但是你光说不行,这种能力必须实现。必须找到能够被别人认同、愿意为它付钱的市场。也就是说你要为自己的能力产生的产品找到一个合适的市场,并且让更多的人来接受来承认你的能力。这是一种使用自己能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特别重要。哈耶克也说过这是一个最严峻的考验,要让每个人为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个市场。很多有能力的人也许没有这种能力去找市场,结果他的情况就可能很悲惨。但是也许其他具有同样能力的人能够找到市场,最后很成功。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企业家式的能力。哈耶克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仅仅凭能力,凭才智来决定你应该得到多少,那么谁来评判你的能力呢?这必须要有一个机构,一个权威来评定谁更有能力,谁能得到的多一些。这样必然会导致专制,由一个机构或者某一个权利者来专断,恰恰是我们经历过的计划经济。那时我们每个人外在的成功,每个人能够得到多少,得到多少荣誉,多少报酬,完全是由一个权力机构来决定,由行政当局来决定。他认为你是个人才就多给你一点,把你的等级评高一点;如果表现不好就给你差一点。实际上当时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这样的分配制度是专制经济的分配基础。所以哈耶克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来分配,才能实现一个自由的社会。这是自由社会的一个基础。但是通过市场经济来分配就有这样的危险,有些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差,那是没有办法的,你必须接受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锻炼这一点。 第三,闲暇。就是有空闲、休闲的时间。这是幸福外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如果一个人有很大的成就,很多的钱,但是他每天都在忙碌,一天到晚不得休息,这样的人能叫幸福吗?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过一句话:没有被占据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大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他忙忙碌碌的赚钱上,而是表现在他买下最广阔的空间来布置他的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的时间来休息。我也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出版社让我写书,非常忙,应付不过来,整天就是忙碌这些事情,我就觉得很难受,哪怕书是自己愿意写的,但是没有一个悠闲的、从容的心情来思考这些东西。人应该留下一个心灵的空间来品尝劳动的收获。 第四,家庭生活。如爱情、婚姻家庭。 第五,健康、长寿。这也是幸福外在条件的一点。托尔斯泰有句话:最高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对于人类来说最高的物质幸福是和平。社会再富有,科学再发达,基础设施再先进,但是充满了战争,充满了恐怖主义,社会动荡,对于老百姓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对于个人来说最高的物质幸福是健康。你钱再多,如果身体不健康,也谈不上幸福。 第六,平安。一生没有重大的灾祸。 我想每一个人,尤其是有自己的事业、生活忙碌的企业家来说,幸福的这些外在条件也应该考虑一种平衡。金钱、事业的成功固然很重要,家庭、爱情、婚姻、健康应该要有兼顾,有一种平衡。这样从外在的方面来说你是幸福的。 幸福的内在生活(心灵生活)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个是创造。内在真正的创造力无论是投注在哪个方面,智力和心灵都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能够得到享受,这就应该是一种创造。 一个是体验,包括对艺术的欣赏和大自然的沟通,爱,各方面的精神体验。 还有一点就是阅读和思考。我是非常看重阅读的。就拿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真正在过阅读生活的人是不多的。大部份人读书是因为专业课题的需要,研究哪个东西,就围绕哪个去找资料、整理资料,然后写出书。这其实不是真正的阅读。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就是沉浸在那些富有精神内涵的书里头,一边读一边享受,你会觉得是真正的精神漫游。在这个漫游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产生惊喜。这方面最好的读物就是经典名著。读那些从古到今的大文学家、大哲学家所写的著作,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我觉得一个人要是一辈子都没有读过这些名著,真是太可怕了。我经常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些精神财富的宝库,能够让我有这么多的精神享受。而去读那些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般的报刊杂志,真是一种浪费。我提倡大家尽可能地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样的享受你得到了以后,就会觉得幸亏被你发现了,不然错过了真是一种损失。 第四点就是智慧。还有就是信仰。内在的生活就是这么一些方面。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认为,内在心灵的生活是幸福更加重要的方面,是幸福的主要源泉。内在生活是人类更高层次的一种快乐。很多哲学家都提到了这一点他们不否认外在的生活给人们提供了快乐、享受,但是这种快乐是有层次之分的。英国的哲学家约翰·莫勒说:幸福不等于满足,天赋越高就越难满足。不满足的人要比满足的猪更加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更加幸福。一个人如果体验过两种快乐,你就能够判断出哪种快乐是更高的快乐。有些人没有体验过高层次的快乐,就认为粗浅的、物质性的快乐就是人生唯一的快乐。所以必须要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才能够判断哪种快乐更快乐。西方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提出一种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一个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以后,高层次的需要就显现出来了。人的需要可分为四层,一层是人的生理需要,然后是安全的需要,然后是爱和亲近感的需要,最后是对于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享受幸福是需要器官的。我认为人的灵魂是人享受幸福品尝幸福的一个器官。人的肉体可以品尝、享受快乐,但是人的肉体绝对不会感到幸福,只有灵魂才能感受到幸福。一个人的内心是不是活跃,是不是丰富,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幸福是一种能力。比如说,你有再多的钱去购买最高级的音响,但是你不懂得欣赏音乐,又有什么用呢?你有钱去周游世界,但是你对历史文化一无所知,对西方文化没有任何了解,也没有兴趣,那你到了一个地方无非就是去买东西,去逛红灯区。我知道很多中国早期富起来的人,他们组团出去往往就是去忙碌这些东西。如果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不一样,哪怕有同样的经历,表面上同样的事情在内在的感受也会完全不一样。而最重要的是内在感受,它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 其实,今天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大家一起来讨论。无论是刚才讲过的还是没有讲过的,我们都可以拿来讨论。通过讨论把我们最感兴趣的东西拿来交流,我觉得这样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