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柔性管理
道家跟儒家不一样,林语堂有一句话说,“中国人得意的时候讲儒家,失意的时候讲道家。”道家确实有对心灵激荡的作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对道家都有很好的评价。
毛泽东对老子也很感兴趣。老子应该是比孔子年长一点,老子活得高寿,大概活了八九十岁。但是《老子》这本书可能比《论语》略晚一点。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史记》说他学问很大,“无所不窥”。但主要是在老子基础上的发挥。老庄还不一样,老子讲思想,庄子讲故事。老子更多讲治国,庄子更多讲治心。
第一,道家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无为还能得到治理?什么事不做,还能把这个事做好?“无为”关键在“为”是什么?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那么,怎么样做到无为?为什么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关键是要怎么样做,用什么方式做。“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最后达到教化的结果。“不知常,妄作凶。”常就是不变的规律。意思是,你不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乱来,是很凶险的。“无为”讲就是让你不要乱来,抓住事物本质去做。
《庄子》故事中有个成语叫庖丁解牛,讲一个杀牛的,既快又好,而且刀刃如初,游刃有余。为什么这样呢?他说,我知道牛皮、牛筋、牛骨之间的缝隙,所以我的刀沿着缝隙切,就不会损坏刀锋,刀锋利如初。那些不会杀牛的,不知道这些乱砍,一年换多少把刀子。所以凡事必须掌握规律,不乱来。
老子说领导分几等,一百分的领导,下面只知道有这个领导,别的不知道;八十分的领导,下面员工称赞;如果员工见了领导就害怕,这值六十分;不及格的领导,就是员工辱骂你。他说下面只知道领导,却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才是最好的领导。这说明真正的领导,只要你把人用对了,把制度安排好了,你授权给大家都按制度做事,这就是无为而治。
唐太宗跟房玄龄讲什么叫无为而治。就是“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意思是,让官员做好自己的职责,就是无为而治。所以领导不是搞什么理论,就是把人找对了,让他给我做事,就行了。这里和“君子不器”是完全一样的意思。“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
《老子》第五十七章:“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这更多的是针对政府讲的,就是说,政府不要老折腾,人民才可以安定。汉朝初年有文景之治,唐朝初年有贞观之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在民生凋敝的时候,做到无为而治,不要折腾老百姓。
总之,要无为而治,第一个要抓住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个要抓住关键,学会用人,要把人用好了就无为而治。另外不要折腾,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企业目标管理比过程管理好,设定一个目标,过程你就不要管了。所谓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就要求我们设定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没人能达到,太低了不费劲,也不行。要做到顺其自然。
第二,为什么有的要做,有的不能做。无为而治,就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知道别人就是智慧,聪明就是知道自己。这里就凸现老子的谦虚理性。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得到知识;不吹嘘,不夸耀,反而会被大家推崇。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汉文帝刘恒,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他的封地是刘邦分封的最小的一个封地,也是刘邦最不重视的一个儿子。刘邦喜欢戚夫人,她的儿子是赵王如意。刘邦到哪儿打仗都带着他。戚夫人想让赵王当太子,吕后紧张了。要命的是,刘邦也想换太子,这时候太子是大儿子,刘邦跟吕后生的。
吕后很紧张,找张良给出个主意。当时有四个贤达之人“商山四皓”,刘邦想请他们做官,都没有请动。张良说如果能请“商山四皓”辅助太子,就能保住太子的位置。这四个人,看不上刘邦,可是觉得刘邦的儿子还有希望,所以决定辅助他。
有一次,刘邦看见这四个人居然跟他儿子在一起,说明社会上已经认可太子了,所以跟戚夫人讲,太子不可动摇,废太子的事也就放下了。
刘邦当了七年的皇帝,箭毒突然复发死了,太子继位。吕后开始第一个拿戚夫人开刀。她是皇太后啊,所以把戚夫人耳朵割下来,眼睛挖出来,放在酒缸里。皇帝看自己的阿姨成了这样子,精神错乱,死了。后来吕后统治汉朝七八年,基本上秉持了刘邦的政治政策。吕后死了,没有人当皇帝了。从刘邦分封图上看,河南、山东尤其在安徽、江浙,那些王的势力很大,富可敌国,可是没有人愿意请他们出来。所以,他们把在我们山西最偏僻的地方,最没人看得起的代王刘恒请出来当汉文帝,没想还是一个明君。
所以,在权力争斗当中,最张扬的人是最容易失败的。韬晦的,内敛的,反而会成功。
比如苏轼才高八斗,能诗、能词、能书法。但是他一生张狂,做官几次被贬,黄州贬惠州,三贬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直到61岁的时候去世了。走到镇江的时候,感怀身世,评论自己得失,写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真正理解了生活的真谛,但是第二年也就去世了。
儒家的中庸之道,是说聪明的人都要装傻。道家讲的是大智若愚,这不是讲政治智慧,是讲领导韬略。具体管理应该怎么做。《老子》讲,“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机灵的人,表面看起来笨拙。真正善于雄辩的人,表面看起来比较木讷,不露锋芒。就是指关键的时候真正有智慧的要装傻。相辅相成,道者反之动。
楚庄王有一次打了胜仗,宴请各位将军,很高兴,请他的许姬给大臣们倒酒。吃酒过半,这时一阵狂风吹过来,把蜡烛吹灭了,有将军喝多了,伸手拉许姬的裙子,许姬生气了,把这个将军的冠带拽掉了。然后许姬到楚庄王身边,说把蜡烛点上,看谁没有冠带谁就是那个人。
这时候考验楚庄王了。如果楚庄王真的找到了这个人,把他拉出去砍了,那将军们心里头肯定凉透了。而且这样的话,所有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么做不明智。
这时,他站起来说,各位将军,今天打了胜仗,高兴,咱们把帽子都拽了,今晚一醉方休。这事就装傻过去了。
这一年的秋天,晋国的军队打过来了,楚国抵挡不住,楚庄王落荒而逃。这时一个将军,拼命保护他,并且身受重伤。等敌人退兵后,楚庄王非常惭愧,说将军啊将军,我也没特别善待你,你怎么如此死命救我呢,如果不是你,寡人今天命都不保了。大王,您知道吗,我就是那天晚上吃酒的时候被拽掉帽带的将军。这个故事的结果是楚庄王把许姬赏赐给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管理者,你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有时候宽容部下比赏赐更重要。
第三,欲取先予。也是老子柔性管理的重要思想。
《老子》36章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家的思想注重逆向思维,比如说想要得到,必先给予。
我们现代企业的例子,比如美国向中国企业下订单购买玩具,我要多少玩具,你就得购买设备,扩大生产,满足生产需要。下次我又增加玩具订单,你再扩大生产。然后我要减少定单,你怎么办?因为你已经扩大生产规模,如果定单减少,生产能力不足,那企业就要面临危机。这时候你就得降价,正好中了人家的圈套,这也就是路径依赖,你已经依赖上他了。
当初可口可乐来中国市场的时候,给北京市送了一个几百万的易拉罐生产线,北京市很高兴。那时候八十年代初,几百万不就是天上掉馅饼儿吗。易拉罐生产出来了,自然要装可乐,所以可乐就进来了。
有一个著名的管理学案例, 诡辩术士普罗泰戈拉与他的学生打的一场“诡辩官司”。普罗泰戈拉招收了一位名叫爱瓦特尔的学生,向他传授讼诉和辩护方法。师生订合同规定:爱瓦特尔先交一半学费,所余一半学费可以在他学成当上律师,并第一次出庭胜诉之后再行交付。爱瓦特尔很快就学完了全部课程,但是却一直不肯实现合同规定向老师付清学费,为此,老师决定向法庭起诉学生。那么是谁赢呢?
老师说,如果你胜诉,就应该按照合同给我付学费,因为这是你第一次出庭,并取得胜诉。如果你败诉,那么你就必须依照法院的判决付给我学费。总之,不管你胜诉还是败诉,都得给我付学费。
爱瓦特尔听罢,回答说,老师你错了!恰恰相反,如果我在法庭上胜诉,那么根据判决,我当然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败诉了,那么我也不用付学费,因为我们的合同规定我第一次出庭胜诉后才付学费呀。
真可谓“名师出高徒”!普罗泰戈拉自然不敢真的再到法庭去打官司了。这个办法就是用道家的办法,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胜诉,必须先败。
英国的思想家汤因比1975去世。他在1972年曾经写过一本书,他说,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剂,特别是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自身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中,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宽容与和谐。如果中国文明不能取代西方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主宰,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这个思想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你想,那时候我们还在文革时期,世界上也是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对立的时候,能说出全球一体化,是多么的了不起。
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也需要从古代圣贤那里吸取智慧,延续我们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