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风范:领导艺术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仁,达到这个修炼,你就成为君子。君子是有才有德的领导者。君子也是儒家的一个核心概念,《论语》里面有一百多处提到君子,跟仁的频率一样高。那么何为君子呢?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就是说什么是君子?修养自己保持敬畏。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延安干部大会上说,当领导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二要敬畏百姓,三要敬畏人生。这话说的非常好,非常精彩。君子就是儒家所说的既要做人,又要做事;既要修身齐家,又要治国平天下,“修己以安百姓。”敬畏古往今来成败得失,不敬畏历史,就没有了对精神的追求,对精神意义的追求是超越时空的。比如说我们学习一个伟大的人士,一个英雄,已经超越他的生命了,尽管他的生命不存在了。
儒家的经典在四书,四书的纲领在《大学》,大学1700多字,核心就200多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什么意思?古人有小学,也有大学。按照周礼的说法,八岁上小学,十五岁上大学。小学就是认认字,识识数,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十五岁上大学,大学的培养目标,第一是“明明德”,弘扬优秀的道德,指的是修己,自我修炼。第二是“亲民”,安百姓,学会怎么当领导。第三个是“止于至善”,达到最完美的善,最高的善。这三个方面都包括了修己做人,也包括了做事,如何当领导,结合起来就达到完美的善。“知止而后有定”就是找到大学的培养目标,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样心才能静,才能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呢?“明明德”是本,修己是前提、是根本,然后才安百姓。“事有终始”,什么是“始”,什么是“终”呢?知道大学培养目标,就从立志开始,从奋斗方向开始,然后能定、能安、能虑、能得,就是这个道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意思就是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全部都是以修身作为前提,作为根本的。如果修身没做好,要达到治理天下是不会出现的。
朱熹说:“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要修身,就要做到诚。那什么是诚?民善就是思诚之本。所以,修身不知道怎么修,你就先做到诚,诚就要知道什么是善。诚就是择善,谓之诚。
比如李开复在微软研究院当院长的时候,有个年轻人来应聘,业绩很好,能力也强。他说,李总啊,如果能在你麾下工作,我把两个技术工程师也一起带来。如果不行,我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也可以为您工作。李开复并没有用他,让他走了。李开复想了,这个年轻人真不懂的是非,如果他将来离开的话,还不带走我十个技术工人。所以诚信很重要,价值观不能出问题。
君子怎么样当领导,《论语·为政》里有一句话叫“君子不器。”什么叫“君子不器”?朱熹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论语集注》卷一)什么意思呢?毛泽东在1964年1月7日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过这个问题。要提高领导艺术,他以刘邦和项羽为例。刘邦和项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0年的五年期间,大战40多场,小战70多回,刘邦从来没有赢,项羽从来没有输。但最后刘邦当了天子,项羽自刎乌江,为什么?领导艺术的差别。其实,刘邦败的很惨,他爸爸、老婆被抓走了。项羽威胁他,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爸爸烹了。刘邦跟项羽说,咱们是结拜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如果你把咱爸烹了,那你得给我留一杯汤。项羽没办法了。
刘邦说,君子不器,我是三不如,谁也比不上。比出谋划策,张良是智多星,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比治理内政,保证前线的粮草,箫何功劳最大。论带兵打仗,比不上韩信。这些人都是人中豪杰啊,不管刘邦会不会打仗,他懂得用人,所以他成功。不是因为他了不起,而是他能用这些了不起的人。华为老总任正非说他没有什么本事,都是中层高管的本事。他和刘邦一样,用的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就能成功。而项羽连一个范增都用不好,所以他失败了。范增就是鸿门宴的设计者,最后被项羽气死了。
其实一个当领导的,关键在于会不会用人。一个高明的领导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是用人之人,不是做事之人;是追求组织绩效,而不是追求个人绩效。使人如器,锤子、剪刀、布就是亲民武器。
讲一个故事,弥勒佛跟韦陀过去每个人一个庙,弥勒佛嘻嘻哈哈大事能容,所以许多人都来烧香,每天日进斗金。但弥勒佛管理不慎,进的多出的也多。而韦陀铁板着脸,大家都怕他,门前零落车马稀。所以,领导给他们做了一个组合,韦陀在后面管帐,弥勒佛在前面做公关。弥勒佛做公关自然门庭若市;韦陀管帐,每一份开支都管理很严,财务状况一下子就好了。这是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用人就要锤子当锤子用,布当布用,锤子解决不了布的问题。所以,管理中要用其所长,也要容人之短。
另外,领导还需要有才。才是什么?就是领导者的特殊魅力。你某一项才出众,大家佩服你,有领导魅力。比如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将士们就很佩服,这是毛泽东的魅力。如果企业的老总与属下去唱歌,能像帕瓦罗蒂一样高歌一曲,那部下也佩服。所以,领导要适时显示自己的才能,比如写字、打球、唱歌或者是写文章等等,这要有所修炼。
第三个就是亲,领导都愿意用跟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比如蒋介石喜欢用黄埔军校的人,晋商用乡亲,或者同学、同乡、校友等等,形成特殊的关系,这都是很好的人脉资源。领导人最重要的其实是德,德很抽象了,但是恩德就不抽象了。你对下面的人有恩德,下面的人对你就会有感恩的心。
刘备是汉朝皇叔,46岁时他是个地方长官,三顾茅庐去看26岁的诸葛亮,诸葛亮什么官也没有,所以感动了诸葛亮。后来刘备兵败白帝城,躺在病床上,气息奄奄。知子莫若父啊,他知道扶不起的阿斗,于是请诸葛亮来,拉着诸葛亮的手说有大事相托。“陛下有何诏谕?”“君子之才十倍于曹丕”。他说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曹丕当魏王刚即位不久。我的孩子要是能当君主,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能,你就自己当皇帝吧。搞得诸葛亮赶紧跪在地下,流着泪说,陛下何出此言,亮纵粉身碎骨也不能。刘备厉害啊,弄得诸葛亮想当皇帝都不敢当了。他用这手使诸葛亮感恩戴德,诸葛亮一想,主公对他如此信任,他岂能有二心?
但是我们有一些领导、企业家朋友,觉得员工是靠我吃饭养活的,我对他笑一下,他就幸福半天,员工就应该卖命。员工真的愿意卖命吗?但如果领导对下属好,不断提拔,给下属孩子找学校,帮下属解决后顾之忧,那就不是人情,是恩德,下属一定会感恩戴德,拼命工作的。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任何一个单位都有高层、中层、基层。基层干部,一线的员工,智商要高,就是要懂业务,能办事。而中层干部情商要高,必须会相互协调,左右逢源。高层领导就是胆商要高,经常有新的好主意,日常工作要超脱,要追求战略价值。
8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钢铁公司高层大胆决定,淘汰三分之一的产能,腾出资金并购石油公司。这个价值什么时候显现出来的呢?到90年代中国和印度的钢铁企业起来的时候,美国的钢铁业华丽转身,这就是价值,否则他的低端产能没有任何经济利益。这就是高层的作用,提前淘汰,并购石油公司,挣了大量的金钱,有了新的利润点,并且可以加紧研发新的高端产品。
君子的领导艺术应该是在用人方面多花工夫,在做事上面少花点时间,因为你是为下属创造环境、提供服务的,并不是直接创造效益的。西方管理学大师,“管理学之父”泰勒,他有一本书叫《科学管理的原则》,其中有一个例外原则,就是每天重复的例行的工作,让副职、中层去做,领导做的是重大的人事布局和方向性决策。
古人云: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