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现在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山野之间,对传统文化、对国学都有很高的热情。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五千年文明需要传承,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特色。
其实中国的学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中国古人也很重视管理,比如“学而优则仕”。古代没有什么别的职业,就是“仕”,这个职业包括行政、学术、商业、军事等方面的管理。这就是国学智慧。
去年9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开心学国学》,主持人是王小丫。她把旗袍、中医、武术、中国结都弄来了,我说那个不叫国学,她问我为什么不叫国学,我说那些可以叫传统文化,但是国学是学术思想形态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经常讲的经、史、子、集,儒家的境界,古代的意识形态。这些才是国学的内涵,是学术味比较浓的。
如果再简练一下,我们讲“集”在中国古代思想的领域里有这么几个,即孔孟之道,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这是古时候人都要念的。还有老庄佛禅,即《老子》《庄子》《金刚经》《坛经》。
孔孟之道是讲什么?修齐之眉,自强不息。老庄佛禅,是修身、修性,厚德载物。一个人不光要自强不息,因为现在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都很复杂,所以做人做事也要修炼心理,不能直直通通的,要学会逆向思维。
在这里主要讲四个内容,仁者境界:领导素质;君子风范:领导艺术;中庸之道:工作方法;逆向思维:柔性管理。其中,仁者境界、君子风范、中庸之道、逆向思维是经典核心的概念;领导素质、领导艺术、工作方法、柔性管理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
仁者境界:领导素质
讲国学如果不讲仁,就是没有抓到关键。仁是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中一个最早的概念,孔子是最早提出仁爱的。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意思是,孔子有一个老乡孟武问孔子,你的学生子路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他又追问孔子,子路是你的学生你怎么能不知道呢?孔子说,子路只是有能力管理军队和赋税,但是他心仁不仁,我不知道。
孔子的学生里面,子路是最老的一个,比孔子小9岁。孟武觉得了解学生的莫过于老师,子路仁不仁爱,孔子怎么会不知道呢?“千乘之国”,春秋时候一辆车上站100个兵士,“千乘”是100辆战车;“治其赋”就是军需官的意思。
实际上,《论语》中有一百多处提到仁,这里我们讲几处而已,为什么仁者爱人,孔子为什么不愿意说子路这些学生是仁呢?“仁”到底有什么内涵?
第一个,仁的基础是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有人问,孝悌跟领导素质怎么搞在一起了。其实,这是儒家思想的关键,我们不要错误地理解孝悌就是养儿防老。这也是《弟子规》的来源,意思是如果培养弟子要成为仁者,首先就要学会孝,然后学会悌。
让孩子们首先要学会爱父母叫孝,然后爱兄长这叫悌,“谨而信”就是爱大众。如果还有精力,“则以学文”,就是学学文化知识。仁和孝悌的关系,孝悌是仁的基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
为什么儒家把孝悌当做仁之本呢?比如说要培养一个领导者,跟他孝顺父母有什么关系?在这方面,中国人跟西方人的差别很大,中国人很讲究孝道。古代《二十四孝》里讲了一个故事,唐朝暮年有一个人叫郭巨,有年迈的父母,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因为家里穷,要想养父母,就不能养孩子,养孩子就不能养父母。他想孩子可以再生,所以挖个坑想把孩子埋了。因为孝感动上天,挖坑的时候挖出个大元宝,当然就不需要埋孩子了。
而西方就不一样,圣经里讲,亚伯拉罕是犹太人先祖,上帝为了考验他,你爱我吗,那么你把你的独子放在祭坛上,祭祀上帝。亚伯拉罕不能再生孩子了,但为了表示他对上帝的爱,他把孩子献上去了。上帝其实是为了考验他,没让孩子死。
在西方,上帝是最后的本原,父母只是他派来的天使。而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不完全一样。中国人就是讲孝。为什么?因为人类社会跟动物世界不一样。动物世界它也是爱孩子的,无论是飞禽、走兽,脯乳动物都爱孩子,而且它为了养大孩子,无怨无悔。把它培养大了,爪子硬了,牙齿锋利了,它不要父母了。它实行的是丛林法则,在丛林里,爪子硬了,牙齿锋利了,就能获得它需要的资源。但是人类不是的,人类不是生活在丛林里。比如说一个小孩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再后来长大成人了。孩子成长的过程不是你肢体长大了,如果仅仅是肢体长大了,那跟野生动物一样,长大了,不理妈妈就走了。人不是在丛林里,人具有社会化,要学会社会的游戏规则,关键要学会顾别人,就是感恩。别人对你好,你就对别人好。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向谁感恩?最应该向父母感恩,父母给了他一切,没有父母他就什么都没有。如果父母给了他一切还不知道感恩,那么将来到社会上怎么会感恩别人呢?所以,儒家的理解是从社会的方面来看待的。
我们看《孝经》,“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孝,刚开始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获得做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做人的品格,要孝顺父母;到了社会上,要对自己的领导,甚至对国家的领袖要忠诚;最终是学会做人,学会适应社会,立身。
《吕氏春秋·孝行》:“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意思是,天下所有的事情,治国家,管理好社会,首先要抓住根本。所谓根本,不是耕耘种植方面的,关键是人。不是说穷人、富人,关键要学会孝。
但是,你说孝这么重要,为什么西方不讲孝呢?我们中国是不是放大了它的作用呢。其实,人类社会是靠三样东西维系的,一个是道德,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宗教。法律管什么?强制性的,不能危害社会。但是光靠法律不完全行,还有道德,就是自律,自己从道德上规范自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还有一个宗教,宗教既有他律,也有自律。比如,因为恐惧来世,恐惧地狱,恐惧报应,所以约束自己,这是自律。他律有戒条、不杀生啊等等。
法律、道德、宗教这三样东西,就像三个柱子一样,站在这儿。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这个柱子的强度也不一样。比如,西方法律方面很强,中国法律的弹性比较大。西方人做事,自古以来就有这个传统,在法的面前是六亲不认的。父母如果管小孩子管的过分,警察会找你。狗多少天没出来溜弯,那法律也找你,说你怎么虐待狗了,自己的狗也不行。
比如西亚、南亚、阿拉伯、印度等地,他们宗教方面比较强。你看阿富汗、伊拉克的妇女,身怀炸弹,跑道人多广众的地方,搞恐怖活动。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董存瑞、黄继光啊。她们想追求什么?她们想来世。
而我们中国,宗教观念淡薄,法制方面有弹性,那么我们自古以来是靠什么维系社会的呢?所以,中国道的分量非常强。从孔孟以来一直强调自律,强调人际之间的恭、谦、让。因此,孝作为培养自律、道德方面最基础的内容,很受重视。
有一个江西的小孩,22岁那年父母要给他办理婚礼,他不想结,就跑了。外面风雪交加,他是又冷又饿,就摔倒路边。凌晨的时候,一个老大爷赶车经过,看见他冻得脸发青,把他弄上车,用稻草盖上,弄回家,煮碗姜汤,喂下去。小孩一醒来,扑通跪下,又磕头又哭,说,“不是您我就冻死了,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养您一辈子。”
老大爷问,昨天晚上怎么回事。他把经过一说,老大爷哈哈大笑,大声呵斥,快回家,你爸爸妈妈养你二十多年,你都不孝顺,我只给你喝了一碗姜汤,你就要赡养我,怎么可能,你个小骗子。对不对,老大爷讲的对啊。你想想,如果一个企业里的员工说,领导啊,我虽然不爱我父母,但是我非常爱您。你能信吗?
所以,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成人,将来能够在社会上自立,就要让他学会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人们之间的相处之道。感恩,对父母就是孝,对社会就是忠诚,这才是中国人维系社会的一个独特方式。
周扬在加拿大冬奥会上拿了一个冠军。记者现场采访,她说,这下我爸爸妈妈可以少吃点苦了,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可是舆论不答应了,众说纷纭,说应该感谢党的培养,感谢领导,感谢社会。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现在感谢爸爸妈妈,那将来到了社会上,领导对她好,她能不感谢领导、感谢社会吗。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