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芯片使普通液晶电视画面三维立体
最新发现与创新
本报北京3月20日电(记者赵凤华)一台普通液晶电视,只需装入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出来的画面就产生了三维立体的视觉。这个名为“清立方”的立体视频芯片,由清华大学自主研发,实现了平面视频高质量的立体转换,行话说就是2D转3D。
今天,清华大学对外演示了这项立体视频技术,一台安装了“清立方”芯片的电视,裸眼看上去与普通2D电视没区别,当戴上特制的眼镜再看时,完全变了,看到的是一台3D电视。据该项研究负责人戴琼海教授介绍,清华正在与国内知名电视厂家合作,在未来三年研制出裸眼3D电视。他还介绍说,该芯片还可装入机顶盒中,通过高清立体视频机顶盒就可看3D电视。
立体视频技术是数字媒体领域重要发展方向,这项技术可实现场景的立体感知与高临场感呈现,相对于传统影视和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立体视频技术攻关涉及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领域,近年来国际上研发和应用的竞争日趋激烈。
戴琼海教授介绍,“清立方”芯片的研究历时十年,在平面视频立体转换、立体视频采集、制作、编码传输和播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其中,三维重建算法等核心技术通过国际权威测试平台的评测,若干重要指标取得国际领先地位;获得62项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形成可支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集成平台;特别是,技术成果的应用经受了国际同行激烈竞争的考验,平面视频立体转换核心技术经国外厂商竞标评测、集成商用,并全球公开发售。在演示现场,富士通公司与清华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把该技术引进日本。而海尔已经启用该技术,下半年生产出3D电视。
中国将在2020年前建立全球导航系统
中国将在2020年前建立全球导航系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导航定位卫星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至关重要。伴随全球化的趋势蔓延,通讯导航对于生产建设和国土安全的作用日益明显。
导航卫星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的,一种是全球性的,在中国就是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戚发轫向新华社记者介绍了中国建成完善全球导航系统的“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即区域性导航系统,已由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完成,这是中国自主研发,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覆盖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卫星定位系统。中国先后在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和2003年5月25日发射了3颗“北斗”静止轨道试验导航卫星,组成了“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号卫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发挥了重要作用。戚发轫说,在震后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携带北斗一号系统接收机的救援部队,按指定时间到达了灾区,成为震后初期灾区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
“但区域性导航目前已满足不了现实需求。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全球定位导航系统,以顺应科学发展形势。”戚发轫说,北斗二号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应运而生,将由第二步和第三步共同完成。
第二步,即在“十二五”前期完成发射12颗到14颗卫星任务,组成区域性、可以自主导航的定位系统;第三步,即在2020年前,有30多颗卫星覆盖全球。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克服北斗一号系统存在的缺点,解决覆盖区域局限的问题,并将具有其他多种用途如快速定位、短报文通信、精密授时等。戚发轫说,北斗二号将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军民用户提供陆、海、空导航定位服务,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为航天用户提供定位和轨道测定手段,满足导航定位信息交换的需要等。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说:“北斗二号相当于国产GPS,只要美国GPS应用的地方,北斗二号就能应用。”科学家可以之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从而帮助预报地震;测绘人员可以之确定地面边界;司机在迷路时可以之辨清方向;军队可以之保证前进路线的准确等。
在中国市场上,目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民用最集中体现在车载导航仪器上,美国GPS车载导航仪器占据了中国主要市场。戚发轫认为,国产GPS即北斗二号投入使用后,将和美国GPS形成竞争,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有利无弊,中国北斗二号车载导航仪将兼容GPS。
“建成全球导航系统意义重大,它将为中国导航定位和授时提供可靠保证,全世界也可以利用中国的这一系统。”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发展导航定位,是国家能力的体现,也将增强中国信息利用能力,形成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市场,真正服务老百姓的生活。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