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聂翠蓉)新突破让老年细胞“穿越”回到青春时代。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向衰老细胞简单加入一种化学物质,让这些已失去活性的细胞再次焕发了青春,重新拥有了年轻时的细胞分裂能力,染色体上的端粒也再次变长。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会更易感染疾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断累积的大量衰老细胞失去继续分裂增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衰老细胞已完全不能对其内基因进行调控。当细胞在执行某个任务时,其内每个基因会发出多个信号,一类特定基因——剪接因子会从这些信号中辨别出正确指令,指导细胞正确应对外界刺激。因此剪接因子在确保基因发挥所有功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变老后细胞中的剪接因子数目越来越少,工作效率大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功能,让细胞对周围环境失去应激能力。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分子遗传学教授洛娜·哈里斯,之前已经证明剪接因子能在老化中被逐渐关闭。新研究中,哈里斯团队再次证明,加入化学物质就能让这些剪接因子重新开启,让细胞恢复再生功能。他们向老化细胞中加入了从红酒、黑巧克力、红葡萄和蓝莓中天然提取的白藜芦醇类似物,加入后仅几个小时,这些细胞外观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年轻化特征,开始再次分裂,端粒也开始变长。端粒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是染色体末端由DNA小片段与蛋白质复合体构成的结构,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为染色体戴上“帽子”,其长短代表了细胞复制历史及复制潜能。
发表在《BMC细胞生物学》杂志上的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用小分子调控剪接因子表达的细胞老化调控机制,将引领科学家们研发全新疗法,帮助老年人在延长寿命的同时,过上更健康的晚年生活,让他们不再受各种慢性病以及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折磨。
总编辑圈点
有人给刚刚过去的“剁手节”编了一句诗:“天生我材买买买,千金散尽还复来!”花出去的钞票可以挣回来,但过了“双十一”,一年的时光也要见底了。岁月流逝,才真正是令人乐极生悲的话题。童话故事里有返老还童的衣服、药水和扇子,现实里却一样都买不到。如果哪一天,让人重返青春的产品在电商上线,它一定会是“双十一”最遭疯抢的宝贝。
新型纳米转染技术可直接修复受损组织
科技日报纽约8月8日电 (记者冯卫东)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报道了再生医学的重大突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组织纳米转染(TNT)新技术,首次实现活体内细胞重组,有望在身体内生成任何用于治疗目的的细胞类型,帮助修复受损组织或恢复老化的器官、血管及神经细胞等组织。
俄亥俄州立大学再生医学和细胞疗法中心主任钱丹·塞恩博士表示,通过这种新型纳米芯片技术,受伤或受损的器官都可实现再生。研究证明,皮肤是一片沃土,在那里任何正在老化的器官都能得以重生。
与以往的再生技术不同的是,TNT技术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良性的、瞬时的和剂量可控的重组因子(预编程的DNA或RNA)交付方法,其可通过一个使用纳米技术的器件对细胞进行重新编程。其工作方式为:首先对皮肤表面进行光电刺激,然后将一个硬币大小的芯片放在皮肤上。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芯片会将重组因子通过高强度的聚焦电场以非侵入方式交付到成活皮肤细胞中,最终将皮肤细胞转化成任何想要的细胞类型。
对小鼠和猪开展的实验表明,研究人员能够重新编程皮肤细胞,使其成为缺乏血液流动的伤腿中的血管细胞。在一周之内,活跃的血管开始出现在伤腿中,三周后伤势开始好转。实验室测试也显示,利用该技术将活体的皮肤细胞重新编程为神经细胞,注射入脑损伤小鼠,可助其从中风中康复。
研究人员表示,TNT技术的突破在于首次实现了细胞在活体内的重组,不像引入病毒等细胞疗法那样具有高风险,而且患者不用去实验室或医院,在任何地方就可进行现场操作。
总编辑圈点
皮肤细胞可以被诱导成为类似干细胞的多能细胞,进而分化成其他身体组织细胞,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大多数的诱导过程,都是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进行,即便能在手臂上种出耳朵,也还需要再挪一下不是?TNT新技术不需移植或侵入式操作,就能修复受损部位,不禁让人联想,未来人们可以拿着TNT创可贴,哪儿不舒服直接贴上去。有点科幻?不,迅猛发展的生命科学告诉我们,未来已来。
人工智能将给教育带来什么
《科学》杂志预测,2045年,中国77%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教育将会迎来怎样的变革呢?请听科大讯飞研究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付瑞吉的思考。
人工智能这几年非常火,那么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呢?
去年《科学》杂志做了一个预测,说到2045年,人类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个数字在我们中国是77%,因为中国有很多劳动密集型工作。可以想象,到那时,去餐厅吃饭,是机器人为我们服务;去银行办业务,柜台里坐着的也是机器人。
我们今天讲的是教育,那么,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里能做些什么?
我们每年的英语听说考试有3000万分钟左右的录音,如果全部由人工评分的话,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工作量。现在我们可以让人工智能来评分。
我们做了一个试验,请了10位资深的评分专家,请他们对同样的一段语音进行打分,然后以平均分作为标杆,同时再请人工智能以及普通评分员对这样的语音进行打分。结果发现,人工智能的打分与专家更接近,这说明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已经超过了普通人。实际上,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评分,还可以把读得不好的地方“揪”出来,比如说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它都可以“听”出来。
用人工智能评分,不仅更快,而且非常公平公正,因为人干非常繁重的工作时容易疲劳,很难保持前后标准统一,但是对于机器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因此,人工智能可以使教育更加公平和高效。
不仅如此,在一些偏远地区,教育资源是比较匮乏的,很多地区老师的普通话水平都不过关,更谈不上去指导学生的发音了。那么,用这套人工智能系统就可以很好地去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人工智能除了评分还能够做什么?还能评阅批改作文。别不相信,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出优美的句子,可以分析作文的主题立意是否比较好,还可以识别出错别字,判断卷面是否整洁、涂抹是否比较多……
这是怎么做到的?实际上还是从原始的纸质试卷开始,通过扫描仪把试卷变成计算机里的一个图片,然后再把图片中的文字识别成文本,结合老师的打分,把这些信息都输入计算机。通过这些千万数量级的数据,我们让计算机来学习人类老师的评分习惯和标准,最终让它学会自己批改作文。以上这些都已经变成了现实。
那么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在教育上还将有哪些突破?
第一是因材施教。这是我们的古代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因材施教一直是人类的教育理想,它指的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资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取长补短。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除非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位导师,这不太现实。
然而,人工智能使我们有机会实现因材施教。怎么做呢?每次考试以后,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试卷内容,分析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相应地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就不必再让他去做练习了,而是集中精力去练习他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识点。
老师也一样,根据人工智能所分析的整个班级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对于大多数同学都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点,老师就只要在课堂上做简略的讲解,然后集中时间去讲解那些大家掌握得不够的地方。
第二是智能反馈。
在未来的智慧课堂上,会配备一些高清的摄像头,它们能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面部表情,根据面部表情分析出这个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他对当前的这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如何,然后把这些掌握的数据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则可以根据这些反馈,调整讲课的节奏、讲课的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反馈,当然不是为了监视学生上课是不是做小动作,而是为了让教与学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老师们也大可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最终取代老师,让老师失业,人工智能只会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可以使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去。
硅基导模量子集成光学芯片研制成功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任希锋研究组与浙江大学戴道锌教授合作,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导膜量子集成芯片,他们在硅光子集成芯片上利用硅纳米光波导中不同的能量传输模式,作为量子信息编码的新维度,实现了单光子态和量子纠缠态在偏振、路径、波导模式等不同自由度之间的相干转换,其干涉可见度均超过90%,为集成量子光学芯片上光子多个自由度的操纵和转换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该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与自由空间光学、光纤光学相比,集成光学的器件及系统具有尺寸小、可扩展、功耗低、稳定性高等诸多优点。在以往集成量子光学芯片研究中,通常采用偏振自由度或路径自由度,即利用不同偏振或不同路径来实现量子信息编码。其中,偏振编码仅能实现二维量子信息过程,无法实现高维编码,因而在信息容量和安全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路径编码虽然可实现高维量子信息过程,但为了防止不同路径信息之间的串扰,其路径间距通常较大,极大地制约了量子光学芯片集成度的提升和功能扩展。
任希锋研究组与合作者首次提出采用宽波导中的多个本征波导模式作为编码量子信息的新自由度,利用一条支持多个波导模式的多模波导,有望实现量子信息高维编码。特别是这些模式在传输时不会相互干扰,有效避免了信息串扰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在量子信息过程中同时利用光子的多个自由度,从而显著提升信息容量。他们利用新型硅基片上波导模式转化器和波导模式复用器,成功实现了偏振、路径和波导模式自由度之间的任意相干转换,为实现集成量子光学芯片中高维量子信息过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有“戏”看
随着父亲节的临近,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关注骨质疏松的危害,“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 计划”通过众筹方式首发主题话剧《爱不迟疑》,聚焦骨质疏松防治。
据介绍,“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联合发起并指导。此次首发主题话剧《爱不迟疑》,故事的主人公赵成才是当代“城飘”的典型代表,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工作并成家。小孩出生后,赵 成才的妈妈被请到城里来带孙子。老人在上厕所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摔成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只能卧病在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变化故事。据悉,该话剧将在父亲节前夕6月15日下午在北京青年剧场首映,话剧首映门票将作为“送给爸妈的礼物”回馈给话剧众筹的参与者。
在很多人看来,骨质疏松是小病,并不被重视,中国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率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发布的《 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显示,中国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接近7000万,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患者数量预计仍 将攀升。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骨质疏松防治”项目负责人表示,《爱不迟疑》的公益众筹和演出,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关注到骨质疏松的危害,呼吁大家共同预防骨质疏松。
据了解,目前,《爱不迟疑》主题话剧的北京站首演已在众筹网上线,众筹共分五档,金额分别为1元、99元、299元、399元,以及不求回报的任意金额档,网友可通过提供不同档位的资金支持来获得相应的话剧演出门票。截至发稿前,已有600多名网友为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大脑语义信息功能图谱绘制成功
大脑语义信息功能图谱绘制成功,可揭示语言的神经生物学机理
科技日报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在27日发表的一篇语言学论文中,描绘了叙事性语言含义在人类大脑中分布的详细图谱。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语言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语义信息是指任何有含义的语言、文字、数据、符号等提供的信息,也可以说,语义信息就是日常语言所包含的信息。此前已经有人提出,语义信息是在一整组大脑区域中呈现的,这一区域被统称为语义系统。然而,关于这个系统更详细的情况及规模,一直以来并不为人所知。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克·盖伦特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包含不同语义范畴(几组有相似之处的概念,比如“食物”“工具”或“有生命的物体”)的口语叙事故事所激发的大脑反应。实验中,7位参与者听了超过两个小时的广播节目故事后,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实验数据并对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数据建模,绘制出人类大脑中语义信息功能呈现的图谱。然后,研究团队再使用特定算法分析图谱中每个区域的共有特征,在此基础上绘制出语义图谱集。
研究人员发现,语义系统广泛分布于两个半脑超过100个不同区域的皮质上,分布的模式十分复杂,但分布规律在不同个体上都是一致的,甚至特定语义范畴也似乎表现在语义系统中的特定区域上。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参加实验者都在西方工业社会中长大并接受教育,拥有相似的生活经历,这一点可能对这种一致性产生了影响。
水的核量子效应首次揭示 从全新角度诠释水的奥秘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李大庆)近期,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学教授江颖领导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应,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水的奥秘。相关研究成果于15日刊发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水的结构是什么?”这是《科学》杂志在创刊125周年时提出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水的结构之所以如此复杂,一个重要原因是源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由于氢原子核质量很小,其量子特性不可忽视,因此氢键同时也包含一定的量子成分。氢核的量子效应对氢键相互作用有多大影响?或者说氢键的量子成分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对理解水/冰的微观结构和反常物性至关重要。
江颖课题组和王恩哥课题组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发了一套针尖增强的非弹性电子隧穿谱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单个水分子的高分辨振动谱,并由此测得单个氢键的强度。通过可控的同位素替换实验,并结合全量子化计算模拟,他们发现氢键的量子成分可远大于室温下的热能,表明氢核的量子效应不只是对经典相互作用的简单修正,其足以对水的结构和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进一步深入分析表明,氢核的非简谐零点运动会弱化弱氢键,强化强氢键,这个物理图像对于各种氢键体系具有相当的普适性,澄清了学术界长期争论的氢键的量子本质。
点击下载:
欧洲宇航局研究太空中的压力
中国科技网3月24日报道(张微 编译)在太空中生活绝对称得上是人生的一次非凡经历,但是这也会对宇航员的身体造成伤害——有一半的宇航员在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后发现自己的免疫系统变弱了。欧洲宇航局的宇航员和医学博士André Kuipers依然难忘他那次为期半年的任务:“回到地球后,我感觉自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老了一百岁。”
欧洲宇航局的多项实验都在研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最近的免疫学(Immuno)研究揭示了宇航员免疫系统发生的一些显著变化。压力是人体适应恶劣环境的一种反应。它广义的定义包括在听众面前演讲的压力,来自创伤的压力,或远离家园生活在脆弱的宇宙飞船上这种失重环境中的压力。这种“情感”是由与免疫系统协同工作的中枢神经系统所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压力总会影响免疫系统,而且反之亦然,紧张工作的人往往更容易生病。
免疫学(Immuno)实验从三方面入手:对宇航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唾液和尿液样本测量应激激素,以此来评估他们的压力水平,血液样本被用来分析免疫系统对这种环境应力的反应。这项研究花费了五年时间进行精心设计,使用从宇航员体内抽取的有限血液样本,将样本存储在空间站–80°C的冷柜中,并和宇航员一起返回地球。
迫于需要,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分析少量血液的新方式,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和医学界共享。“我们的方法可能会让那些负责新生儿的医生感兴趣,因为这些婴儿可供分析的血液少,” 首席研究员Alexander Choukèr教授指出。他的团队最近利用这些测试,完成了一项成人炎症的临床研究。
免疫学(Immuno)研究中的12名宇航员在评估自己压力水平的时候表现的非常好,他们的调查问卷中反应出的压力水平,与体液样本的应激激素测试结果一致。
Alexander Choukèr教授说:“最让我们感到惊讶和意外的是,我们在宇航员血液中发现了不明确的免疫反应,在一些地方发现了伴随严重免疫抑制的过度反应。”少量在太空中冷冻的样本,被带回地球进行分析,而更多的带回地球的新鲜血液样本,被常见的致病菌污染了,如真菌、细菌和疱疹。研究人员发现,免疫系统对一些新的威胁反应严重。
在地球上,一个健康人血液中所形成的温和免疫反应,会引起宇航员免疫细胞陷入混乱,对一些外部威胁反应过度。这个原因还是未知的,但是这项发现的意义是,免疫系统适应空间站的无菌环境时是保持警惕的,可能是由于独特的环境压力造成的。
下一步研究主题是在地球上的相似情况下进行的,以排除失重情况的影响。目前正在从南极洲远程研究基地的志愿者中收集数据,后续研究也正在准备中,在宇航员的血液被送外太空后,就地分析宇航员的血液样本。
大脑能够在一瞬间阻止你的行动 这是如何做到的?
[导读] 当突发情况发生时,我们的大脑会即刻做出应急反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合作,已经找到了使大脑做出这类瞬间变化过程的神经细胞。
中国科技网9月21日报道(张微 编译)当你正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交通灯突然变成红色。这时候你能及时踩刹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合作,已经找到了使大脑做出这类瞬间变化过程的神经细胞。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研究团队表明,当基底前脑的神经元被压制时,这些自我控制的能力就发挥作用了。
“这项研究发现了基底前脑神经元在控制行动方面的一个新作用,”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心里和神经科学教授,米凯拉 加拉格尔和克里格-艾森豪威尔说。这项研究为聚焦于在一定的神经和精神条件下,影响大脑基本认知功能的回路研究的创新方法,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快速阻止一种行为的能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关键——如果在过马路时,一辆汽车意外出现,那么我们能够立刻做出反应;在开会的时候,如果手机在口袋中震动,而不去看手机;当击球的时候,如果场地条件差就不要做摆动。更好地理解所谓反应性抑制,这个认识机制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患有神经状况疾病的人降低患病风险(这些人的控制能力减弱),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病,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正常老化。
科学家们认为能够阻止计划好的行为发生的区域是基底神经节,大脑中的这个区域负责各种运动控制功能,包括启动一个动作或行为的能力。然而,这项研究表明,停止反应发生在基底前脑,大脑中最著名的调节睡眠的部分,也被公认为是一个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早期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地点。
研究人员训练小鼠鼠玩一个游戏:如果小鼠听到一个音调后很快地移动,他们得到奖励。当一道光闪烁的时候,小鼠们停下来也会得到了奖励。在此期间,研究团队监测小鼠基底前脑的电信号。
研究人员训练小鼠快速移动来得到奖励。听到一个音调后,小鼠就会冲到一个新地点去喝蔗糖水。但是,当音调停止后接下来是一道闪光,小鼠们就会立刻停留在原地来获得奖励。换句话说,当闪光的时候,奖励规则相反,不是移动才能获得奖励,小鼠们不得不取消计划好的反应,停在原地不动才能得到奖励。
小鼠们完成任务后,研究团队监测了单个基底前神经元的活动。研究人员可以不用闪光而是用小的电脉冲刺激相同的神经元来阻止小鼠的移动。
“在实验室里,我们能够操纵这些神经元,造成小鼠停止他们的行为即使他们没有理由这样做,”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杰夫瑞D. 梅瑟说,他作为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生参与了这项研究,现在是布朗大学的博士后。
“了解这些细胞是如何参与这种形式的自我控制行为,能够丰富我们正常大脑回路参与日常决策的相关知识,”他说,“并且对于未来治疗反应性抑制受损症状的疾病绝对是非常关键。”
史前巨型病毒将“复活” 气候变化或让危险病原体苏醒?
[导读] 科学家称,他们将复活一种深埋在俄罗斯东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里的、迄今为止3 万年的巨型病毒,并借此向全球发出警告:气候变化可能让极具危险的微观病原体苏醒。
封存3万年的史前巨型病毒将“复活”,警示气候变化或让危险病原体苏醒
科技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房琳琳)科学家称,他们将复活一种深埋在俄罗斯东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里的、迄今为止3万年的巨型病毒,并借此向全球发出警告:气候变化可能让极具危险的微观病原体苏醒。
法国研究人员在最近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告称,他们找到了第四种史前病毒——西伯利亚莫里病毒(Mollivirus sibericum)。此前,科学家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发现拟菌病毒和潘多拉病毒;2013年,法国科研中心吉恩·米歇尔·克莱沃领导的实验室成功复活了在同一地点发现的名为“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的巨型病毒。
符合“巨型”资格的病毒一般要大于半微米(千分之一毫米),西伯利亚莫里病毒达到了0.6微米。这些可以追溯到上一个冰河时代的古代史前病毒,与今天的病毒差别很大,不仅个头巨大,基因组成也更为复杂——莫里病毒的基因超过了500个,潘多拉病毒则有高达2500个基因。相比之下,现在的甲型流感病毒只有8个基因。
在让巨型病毒“醒来”之前,研究人员将确保这种病毒不会对动物或人类产生威胁。研究团队领导者之一吉恩·米歇尔·克莱沃说:“一小部分能够致病的病毒粒子出现在宿主中,就足够将其恢复成致病病毒。”在安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团队准备尝试将新发现的病毒放置在单细胞虫体中进行复活实验。
克莱沃表示,气候变化导致北极和亚北极区域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这意味着多年的冻土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坚不可摧。现在,西伯利亚地区被作为能源储藏地备受关注,特别是石油资源储量丰富,冰层融化加速后,必然吸引越来越多的工业开发。他警告说:“如果在实施工业化过程中保障措施不到位,可能某一天,人类会‘唤醒’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可怕的天花病毒。”
总编辑圈点
用复活病毒来警示气候变化,绝对是一个极端的做法,但不是首创。在很多科幻影视作品中,疯狂科学家常以拯救地球为幌子进行的病毒实验,最终结果都是给人类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呼吁重视气候变化,提倡用各种方式表达诉求,但绝不认同这样的做法。病毒领域未知还太多,一旦潘多拉魔盒打开,释放出不可控的病毒,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将面临威胁,而不仅是人类。
日本新技术可预测大脑训练效果 利于未来弄清精神疾病的机制
[导读] 日本ART脑信息通信综合研究所日前宣布,其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安静时的脑活动状态,成功预测了大脑训练的效果。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开发更加高效的大脑训练方法,还有利于弄清楚精神疾病和年龄增加导致认知能力降低的机制。
日本新技术可 预测大脑训练效果
新华社东京1月12日电 (记者蓝建中)日本ART脑信息通信综合研究所日前宣布,其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安静时的脑活动状态,成功预测了大脑训练的效果。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开发更加高效的大脑训练方法,还有利于弄清楚精神疾病和年龄增加导致认知能力降低的机制。
暂时记住电话号码等被称为工作记忆,由于疾病和年龄的增加,这一能力会显著降低。人们尝试通过大脑训练来防止大脑老化或提高智力,但训练成绩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距,而造成差距的原因一直不清楚。
研究小组以17名19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为对象,让他们保持5分钟的安静状态(不活动身体,也不考虑特定问题),然后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调查了他们脑内的血液流动状况,确定了脑内各部位的活动量以及与其他部位的连接方式等个人特征,制作出了个人的脑部接线图,掌握了脑内各部位是互相合作还是互相遏制的关系及其强弱程度,然后转化为数值进行分析,得出了每个人能够记忆的信息上限。
接下来,研究小组让这些年轻人记住逐渐显示在屏幕上的字母,进行约90分钟的训练,成绩在逐渐提高后最终达到上限,这个上限也存在个体差距。而后将训练结果与根据接线图预测的结果进行对照,发现预测准确率达到了73%。
研究小组发现,脑内与工作记忆直接有关的部位虽然非常重要,但各部位与其他部位的连接方式也同样重要,也就说,是大脑整体的网络结构左右着训练的效果。这个成果可以帮助找到符合个人情况的大脑训练方法,并有助于改善认知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
欧盟加大对高性能计算的研发投入
为欧洲提供必要的ICT基础设施和促进创新是欧洲数字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月15日,欧委会推出一项计划以扭转欧盟在高性能计算(HPC)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能力相对下降的局面。欧盟将加大对HPC的投资力度(从6.3亿欧元提高到12亿欧元),使高性能计算的速度达到每秒1018。欧委会副主席兼数字议程委员尼莉·克洛斯表示,高性能计算是欧洲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的助推器,加大对HPC的投资力度有助于促进创新、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欧洲在此领域的竞争力。
高性能计算(HPC)对于与精度和速度相关联的产业而言至关重要,如:汽车业、航空业、医疗产业等。通过性能不断完善的超级计算进行快速模拟可以挽救人们的生命,帮助企业创造利润。97%基于高性能计算的企业认为,发展高性能计算对于企业的生存、创新和提高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欧委会计划将采取以下措施促进HPC发展:1)支持和强化欧洲超级计算伙伴关系(PRACE),使其成为领先的泛欧高性能计算电子基础设施平台,集中成员国和欧盟的资金资助学术机构和企业研发;2)加大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3)通过鼓励高性能计算系统的企业兼并、应用服务,支持产业和中小企业快速使用HPC等措施促进高性计算市场的发展;4)鼓励成员国联合采购先进的高性能计算系统以共同分担成本;5)在能源、生命科学、气候变化等科研领域建立软件卓越中心;6)通过研发创新基金和商前采购的方式支持高性能计算产业的研发,促进欧盟创新链的独立性和先进性;7)加强工作力度,确保欧盟高性能计算产业公平进入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