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打掉中小微企业“钱”途拦路虎
全国两会已拉开帷幕,中小微企业再次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全国政协委员、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接受《中国贸易报》驻两会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中小微企业发展存在不少拦路虎,一定得打掉。”对于拦路虎,曹德旺解释,融资难是拦路虎之一。中小微企业很难在银行贷到款。在许多地方,一些企业被迫用高利息从民间借贷,利润甚至还不够支付利息,企业倒闭现象时有发生。
“不仅融资难,负担还重。近年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可不轻。”曹德旺说,“中国离不开小微企业!它们虽然规模小,但是数量众多,是吸纳就业的生力军啊!”
在曹德旺看来,大企业是嘴巴,中型企业是胃,中小微企业是末梢神经。如果中小微企业遇到经营困难,大企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他建议,国家应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减税、减费,让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他还希望大家摒弃浮躁之心,多做一些能够改善营商环境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事。
解决融资难题 摆脱发展瓶颈
多年前的温州老板“跑路潮”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在了民间借贷身上。在民间炒钱风潮下,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倾家荡产。时至今日,这股风潮的影响犹在。其反映出的不仅是民间借贷的“高额代价”,更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企业对融资的迫切需求。
自3月1日起,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与此配套施行的还有《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至此,首次被赋予合法身份的民间金融将有望走出“灰色地带”,进一步“阳光化”。但事情远未结束,为了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把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在能量发挥出来,改革还要继续深入。
银行门槛高 催生民间借贷
近两年,国内物价持续上涨,人力成本持续走高,再加上政府为稳定经济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导致企业贷款利率不断提高,民间资本利率也不断上扬。而民营企业,尤其是占比99%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约60%的民营企业在银行贷不到款,面临着资金使用成本昂贵、资金链断裂风险增大等问题,不少企业只能铤而走险。
企业想找钱,最先想到的无疑是银行,但在这里,很多企业却不能如愿以偿。国家统计局调查问卷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在有银行借款需求的小微企业中,66%的企业未能从银行获得借款,12%的企业从银行获得少部分借款,13%的企业从银行获得大部分借款,仅有8.5%的企业从银行获得全部借款。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市长郑新聪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两信”不对称,一个是信用不对称,一个是信息不对称。
而从经济角度来看,企业闹钱荒与资本的逐利性密不可分:一方面是银行缺钱,股市缺钱,中小企业缺钱;另一方面却是货币的供应量充裕,不少大型企业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游资仍在寻找炒作概念。资金错配和资金套利的两把利剑将企业融资戳得千疮百孔。更严重的是,民营企业“先天性不足”,银行却过度强调资金的营利性和安全性。
在经历了从银行贷款难之后,很多企业想到了具备无穷活力的民间,由此催生了无数正规或非正规的民间融资机构。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民间融资超过3万亿元,两年来,民间借贷存量资金增长28%,并延伸出第三方支付、认证、评估、催收等服务市场。目前,我国小贷公司已有近7000家,村镇银行有1700多家,典当行有6000多家。如果将地下钱庄、高利贷等地下金融算在内,民间融资的规模将更为惊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此前在浙江的调研显示,80%以上的小微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融资解决资金需求,而该省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在30%左右,使许多企业面临“不借等死,借钱找死”的两难境地。
“根据我们课题组最新的跟踪研究结果,目前,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融资难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在融资需求推动下,非法融资、各类变相融资方式层出不穷,产生了巨大的风险。”长期从事民间金融研究并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多个部委提供研究报告的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境外热钱研究专家黎友焕对记者表示,“我们认为,国内金融环境按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可能很难避免出现新的民间资金拆借风险。我们的调研情况表明,一些涉及资金融资或拆借的民间金融组织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很可能演化为民间金融资金链断裂的新金融风险。”
合理疏导民间信贷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辜胜阻曾撰文表示,缓解中小微企业困境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发力。
其实,面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到地方都在从政策层面疏通融资渠道,《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出台就是国家开出的一剂良方。据悉,该条例施行的首个工作日,温州市共登记备案67笔,共计近1.4亿元。11个县(市、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均有市民登记备案。
但是,黎友焕表示,国家各级部门对当前民间金融的情况不能说不重视,近几年从上到下出台了一批又一批相关规定和应对方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部分都是轰轰烈烈走过场,甚至出台政策就像演大戏,戏演完也就没有下文了。他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能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融资难的方法,这么多的政策不仅没能缓和民间融资难的局面,还由于政策的失灵推动了民间融资环境和制度的扭曲,加剧了民间融资市场的矛盾。我们调研认为,之所以出现以上政策后果,根本原因是出台政策的官员和部门可能都是坐在衙门里面拍脑袋做决策,实际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
黎友焕认为,针对当前民间融资难的特点出台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是最重要的,绝对不是玩概念和摆花架子。如果让出台政策的官员多到融资难的中小企业间走走问问,一定可以找到相关的应对措施。
而据记者了解,有着多年银行工作经验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已在两会提案中建议,充分借鉴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模式,由各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通过立法形式将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年度代偿损失情况及时增资,强化担保基金承保能力。同时,将金融机构投入、小企业会员费以及民间投资作为基金补充资金的方式,打造政府出资为主、其他多元化资金为辅的投资机制,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的健康发展。
此外,两会上,还有提案建议民营企业苦练内功,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等方式,吸收民间资金作为投资,抓住国家推出新三板的政策机遇,优秀中小企业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大胆尝试融资租赁。
全国政协委员、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此前就表示,证监会正主持修改完善创业板相关规则。今年两会,他将建言把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湖北日报:迎接“零门槛”带来的挑战
门槛降低只是注册资金的降低,绝不是产品质量、服务信誉、社会责任的降低。当此新政推行之际,尤其谨防一些地方追逐小微企业的出生数量而降低质量门槛、环保门槛、产业门槛。
国务院关于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推出“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的登记条件”等多项措施,被誉为“零门槛”办公司,意在促使更多小微企业生长发展,令投资者大为振奋。
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工商登记条件等政策,将让更多的人投入工商创业经营。更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社会总供给将更为丰富。然而,人们在欢呼一系列利好到来的同时,不免心存疑虑与担忧:会不会出现大量小作坊、皮包公司,而令粗制滥造遍地开花?如何保证公司及商品质量?
这并非杞人忧天。今天的市场,产品数量丰富而质量欠佳,监管乏力。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13年上半年与2012年同期相比,除来访咨询人数下降外,其余数字均有所上升。产品质量、合同争议和售后服务仍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质量问题占比达47.2%。日前破获的一起特大制售假劣人血白蛋白、人用狂犬疫苗等假药系列案,半年多时间,涉及5个省区,居然逃脱了监管,破案线索来自患者举报。现有的企业规模已让监管出现如此漏洞,一旦更多的生产经营者加入,监管如果没跟上,产品质量问题就可能进一步恶化。
准入门槛降低,我们的质量保证体系必须有切实有效的应对举措。在降低登记“准入门槛”的同时,决不能降低“准出门槛”——杜绝粗制滥造和不合格服务。构筑坚固的“准出门槛”,必须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创新管理思维和管理手段,提升监管水平,提高监管效能。最关键的是改变机关衙门作风,深入基层,盯住企业,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特别是对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涉及人们生命安全的领域,更是要零容忍。
同时,还必须强化企业内功,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自控自律,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组织的作用,让企业行为受到行业自律和企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约束,不断提高企业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有效性。
此外,还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重视和依靠广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举报的作用。当发现质量问题,遇到质量纠纷,要积极依法维权,最大限度地挤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存空间。很多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正是依靠群众的举报得以实现的。积极调动社会多方因素,形成合力,营造有利的监管氛围。
零门槛注册,给了小微企业创业的机会。然而,扩大创业的机会,保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创造尽量好的经营环境,并不等于保证小微企业一定获得收益,市场中谁胜出谁败退,都是正常现象。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公正公平的服务环境,但不能降低对其质量和责任的要求。“门槛降低”只是注册资金的降低,绝不是产品质量、服务信誉、社会责任的降低。当此新政推行之际,尤其谨防一些地方追逐小微企业的出生数量而降低质量门槛、环保门槛、产业门槛。
李克强总理指出:“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零准入对监管的挑战。(评论员 萧风)
2013亚洲中小企业200强:中企上榜数近年最低
尽管中国GDP增速连年保持在中高位水平,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却难有明显提升。
近日,福布斯发布了《2013年亚洲中小上市企业200强》榜单,根据榜单,中国(含香港)上榜企业共63家,跌至近5年最低水平,较去年减少9家。所有上榜企业必须“营收在500万至10亿美元之间”,上市至少一年,同时在盈利、销售额及股本回报率等指标方面有良好表现。
在上榜企业数量方面,同样走下坡路的还有印度。受经济减速拖累,今年印度有19家企业上榜,是其自2007年来最低水平。而努力恢复经济增速的越南则有10家企业上榜,并在近年榜单中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中国邻国日本,在经历2010年经济寒冬和2011年大地震、核泄漏等危机之后,2013年上榜企业数由2012年的4家猛增至17家,短期内经济前景似乎颇为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与在经济减速寒风中摸爬滚打的国家相比,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自身的困境。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融资难、用地难、劳动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等,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融资为例,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陈年痼疾。5年前中央财政的4万亿救市投入,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央企业成为执行投资项目的一大主力,且融资渠道以指令性银行信贷为主。这些资金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贷款,中小企业很难获利。据估算,2009年上半年的银行贷款中,中小企业所获贷款仅约10%。不过,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额1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012年年末的21.95%上升到22.22%。近日,国务院决定对部分小微企业暂免税收。这些对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小企业而言,或许是个值得欣慰的消息。但是,从保住性命到与国际对手赛跑,这些企业仍要一路劈荆斩棘。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9%,对我国的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事实上,与一些“高富帅”的国有经济体相比,这些中小型企业才是搞活中国市场经济的道道清泉。只是从目前来看,中小型企业从存活到积累,再到抢占行业格局,最后混出头,再打个国际榜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