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的三个同心圆
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找到优秀的人才,或者对中高层进行培训,以提升素质。你对他提出若干要求,他觉得不舒服,在他眼中觉得你要求的太高,所以就提出职业化的问题,干部不要求多,要求你职业化就可以了。 什么叫职业化?包括三层,三个同心圆: 第一层,职业素养; 第二层,职业技能; 第三层,职业行为。 什么是职业素养?是不因情绪好坏而影响工作,这是职业素养的核心本质。比如有一个中层干部,这个月非常努力,领导给发了两千块钱奖金;下一个月结果领导对他评价不很好,只发了100块钱,他的情绪就会受影响,这就不职业。 职业素养又包括三层:第一,职业角色;第二,职业价值观;第三,职业自律。职业角色的定位很重要,本质就在这个环节,因为对员工是行为上的控制,对领导是角色的控制,价值观的控制和自律的控制,都是自我的控制。什么是角色?我今天讲课,我是老师的角色;回到家里见到父母是儿子的角色;见到妻子是丈夫的角色。角色影响我的行为,行为影响办法。回到家里见到儿子不学习,我很生气,我可以打他,因为我是父亲的角色。在座的各位不听话,能不能打?不能。因为行为而导致了结果,结果导致了收入差异。所以角色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收入。举个例子:请问大家,是你老婆做饭好吃还是保姆做饭好吃?肯定是老婆做的饭好吃。因为保姆做饭是属于把你喂饱,老婆则是营养快餐。有一天,我回家突然告诉老婆一个好消息,说咱们家的房子要从50变100平方米了,老婆肯定高兴,可保姆不高兴了。 有一天家里没米了,中午主人忘了买米,保姆没有做饭,你问保姆为什么不做饭?保姆的回答就是没米了,什么原因?是你没有买米,你自己活该。所以保姆有问题在他人。如果是老婆,没有米,老婆会自己买米或借米,请问是什么带来的改变?我们讨论一下保姆和老婆的差别:保姆买东西吃回扣,老婆买东西是物美价廉;保姆干活只干你看得见的地方,老婆干活看不见的也得干。我们现在的企业很多员工都是保姆型的,说一下,动一下。你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就会很负责任,看见白天楼道里亮着灯会随手关掉;如果当成打工的,责任心就不强,一概不管。前段时间我们去给服装企业班尼路做辅导,老板说,我跟员工关系特别好,他们都是我们企业的主人。我们就做了一个试验,在厂区门口有一个水龙头在流水,每天上班有两千职工路过,看谁替你关水龙头。我们就坐在车里看,一直从早上8:30到10点没有一个人关,后来有一个人去关水龙头,老板很高兴,但问那员工,他说,我是觉得天气太热,过来洗脚,随手关了。所以企业角色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收入。
我们在企业管理当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角色不清会出现很多问题。我请四位学员打扫卫生:第一位负责地板,第二是黑板,第三是玻璃,第四是桌面。那么到时候领导检查,空调怎么没有擦?灯管怎么没有擦?谁的责任?分工的问题。 所以,我们做一个方案,分工之前先分角色。 第一个,全面负责的角色; 第二个,检查监督的角色; 第三个,亲自履行的角色; 第四个,信息传递的角色; 第五个,参与配合的角色。
角色是关键,我们知道正规军和游击队最大的区别是:正规军有组织秩序,而游击队组织纪律性差。在正规军中,如果连长牺牲了谁负责?排长;排长牺牲了班长负责;班长牺牲了共产党员上,共产党员牺牲以后是共青团员,然后是老兵,老兵以后是新兵。组织当中永远有1、2、3、4、5、6,所以部队打到最后一个人也在执行命令。而游击队可能就不会这样,我们的好多企业跟游击队一样,领导出差了,就散了。所以要建立组织秩序。
这样,我们给四位学员这么分工:第一位全面负责,你调动的人越多绩效才最大;第二位的任务是监督检查,全力配合第一位的工作,如果发现第一位不遵守上级领导命令,我这里给你一把手枪,如果他不执行,你可以干掉他。第三位的任务是五分钟将工作结果汇报一下,第四位是参与配合,然后大家一起带领员工工作。从刚才这个分工我们学到了什么?角色改变了。这样,他们就知道怎么做了,也就会把工作做好。所以分工之前先分角色,角色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收入。
角色定好了,如果追究责任谁是第一责任?全面负责的和监督检察的;第二责任是亲自履行和信息传递;第三责任是参与配合。哪两个角色不能同时放在一个人身上?亲自履行和检察监督不能放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管干分离”。 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执行的。举个例子:第一位是财务部总监,第二位是财务部主管,第三位是成本会计,第四是出纳。由于工作需要,财务总监到香港出差六个月,财务主管由于家里孩子生病需要请假,成本会计忙着做工资,出纳没人管了,就拿着公司的200万在炒股。现在被公司发现了,要处罚,先把出纳开除了。请问谁是第一责任人?是总监。嘴上我们说他是第一责任人,实际上却把干活的人处罚了,所以首先应该先把财务总监干掉。因为他是全面负责和监督检查的责任,如果第一责任没有落实,会不断的出现问题。 职业化的干部特别不容易,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职业经理人。我个人观点认为,中国目前没有职业经理人,为什么呢?举个例子,我们以前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那位船长是职业经理人,船长是怎么死的?最后他是自杀身亡,他是与船共存亡。而现在有些经理人是有钱跟你干,没钱就跑,所以不是职业经理人。在我眼中,能看上的职业经理人就是一个唐骏,他是打工皇帝,他在最危急时刻和企业共存亡。他加入盛大之后,有一段时间,盛大的股票连续下跌,其他经理人一看情况不好,赶紧跳槽跑了。这个时候别人劝他也走,他说这个时候我不能走。他除了给太太留下房子外,几乎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购买了盛大的股份。别人都在逃离,他却留了下来。请问从今以后,老板陈天桥对他怎么样?高度信任。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是老板,招来一个高管叫职业经理人,差的远了。企业危机的时候他的作为才决定他是不是职业经理人。中国目前缺少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存活空间,缺少一个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条件。国际上的职业经理人,如果你在一家企业搞砸了,到另一家企业是去不了的,上了黑名单。而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把一家企业搞砸了,却跑到另一家企业去吹,不会受到什么影响。所以说中国缺少一个职业经理人信赖和诚信的空间,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和国际上的职业经理人是有差距的。 我们说的是职业化的职业素养,而职业技能是指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行为是行为规范、语言着装。比如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老师不能手揣在口袋里。职业是有标准的,手势有要求,说话办事的时候,都有规范。 作为高效的优秀管理者,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与职责定位,其次根据不同的管理者,通过高效的行为艺术,比如说开会、讲解、授权、实践等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职业的选手。有一次我跟松下公司合作,我就问他,你怎么能做到你的干部都职业?你用什么办法培训的?他说,每次干部上岗之前,总经理亲自要讲一堂课,传递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课题就是“父亲”。我们想什么是父亲?第一,一家之长;其次,做父亲的看到儿子摔跟头是什么态度?是帮助儿子提升,希望儿子超过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是看到儿子犯错误,父亲是批评指导,耐心帮助,宽严有加,恩威并施。我觉得这叫角色的影响,当父亲看到儿子提升会开心,而做领导的看到别人的提高,就想到自己受到了威胁,看到别人犯错误,又认为是给我添乱,赶快换人。是不是角色影响了行为?所以职业角色非常重要。 价值观影响不影响行为?影响不影响选择?什么是我们的职业价值观?对事物的本质的看法叫价值观。我在读研究生期间,学习非常认真,在学校留下非常好的口碑,所以很多女孩子追求我,其中有一个女孩子说了一句话特别让我感动,我就娶了她当老婆。她说:“咱们结婚以后,我会对你妈非常好的”。结婚以后,我们在北京生活,有一次我父母要过来看我们,我老婆说:老公,妈要来了,给妈买件大衣好吗?我嘴上说不买,心里却想买。结果她第二天就买了一件大衣回来,我赶快问:多少钱买的?她说,门口有一个大超市,以前是3000元,现在降价为2000元了,我就买下了。我母亲来了之后,两个人关系非常好,回去逢人就说,北京的大衣,很贵,儿媳妇给买的,别人都说她娶了一个好媳妇。第二年她妈该来了,我得主动说,咱给你妈买一件大衣吧。她说好,我已经买下了,在大衣柜里面挂着。我一看,里面果真挂着一件,我说质量不好,可说不过去啊,多少钱买的?她说在燕莎买的,不贵,原价9千,现价8千。我一听,觉得她妈就是她妈,这就是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本质看法不同。
我们选人要选有价值观的人,看他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是否吻合?价值观体现在行为上。前段时间我给一个蓝海酒店集团员工讲课,当讲到职业化时,老板说我们企业特别职业,酒店里面服务员身上都挂着对讲机,服务员进来之前要关对讲机。可正在我讲课的时候,服务员进来倒水,对讲机响了,结果被董事长骂了一顿。第二堂课的时候请问她关了没有?肯定关了,因为董事长亲自批评了。我接触过东方航空和厦门航空,在飞机上服务员给我们倒水的时候,厦航和东航的服务员倒水的姿势是不一样的。中国电信的服务员要求也很严格,比如有标准站姿、走姿、蹲姿,给客户找钱的动作,前台迎客的规定手势,交接班等都有规范。他们的服务受到了用户的肯定,精细化要求产生了绩效。这就是职业化。 还有一个问题是职业自律。有一次我们跟国旅合作,讲三天课。第一天是妙峰活佛讲的佛与人生,他讲的是“律”,律将人分成四个境界:即他律、自律、律已、律他。他律的核心就是被他人管理的人;自律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人;律已是追求完美,追求高境界的人;律他是我做的很伟大,影响到你向我学习,不是我约束你,是你主动向我学习。妙峰师傅说在人生当中能做到律他的都是“活佛”,能做到律已的都是“罗汉”,能做到自律的都是“方丈”,能做到他律的都是“小和尚”。
现实生活中,很多英雄任务如雷锋、焦裕禄等属于什么境界?律他,他们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律已”指的是追求完美的人,做事要“无需扬鞭自奋蹄”,有一种使命感,当然,他的行为也就改变了。 最难的是自律和他律,就是无人监督的表现。在日本坐地铁,(中国地铁没有人服务,而日本地铁是有服务员的,车头一个人,车尾一个人,来回不停的走,保证车箱的卫生。)晚上11点半是末班车,地铁里面人很少,有的车厢空无一人,可我发现每节车厢的服务员对空无一人的车厢说:各位,打扰了。然后才开始打扫,这就是自律。 日本人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在公众场合尽量不要影响他人。咱们中国人不在乎,坐在地铁上看报纸都是把报纸打开,一个人占三个人的座位。而日本人是拘谨的,报纸都是一折再折的看,就是为了不影响他人。 我们在家里洗盘子洗几遍?两到三遍。日本人洗盘子洗七遍才合格。很多中国留学生因为洗盘子栽了跟头。很多日本人一个小时最多洗400多个盘子,而中国留学生可以洗800个。日本人就问中国的留学生:我们洗盘子一个小时最多就是400多个,你们为什么比我们多呢?能告诉我们秘诀吗?中国留学生说:兄弟,别那么傻了,其实洗五遍跟洗七遍没有差别,所以就快了。日本人听了,转身就走,再也不理这个中国留学生了。
能做到“律”确实不容易,如果能做到,就能赚钱。北京有一个家具品牌叫百强,百强家具真的很德国。老板有一次接受采访,他说,是“律”让他赚钱了,他在德国留学时学会了这个,才回来做。原来,他在德国留学期间,业余时间在木匠铺里帮人家做桌椅板凳,我们知道桌子最光最平的面是桌面,桌子下面的面用三合板封进去之后看不见。可他看到他的师傅跪在那里,拿一个纱布实实在在的磨。他说师傅,你打磨里面的面有用吗?你打扫的这么干净,别人能看见吗?他师傅说,别人看不见,但是我自己能看见。这是为谁工作?为自己。所以,为自己工作才会把工作越做越好,你的工作结果刻着你的名字。这叫职业自律。
职业化的用人管理
职业自律很关键,通过自律我们开始进行选、用、育、留的管理。职业素养表现的是职业意识,我们归纳为以下七个意识:大局意识、以身作则的意识、追求完美的意识、团队协作的意识、奉献的意识、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局观。 什么是大局意识?说到管理就知道了,什么是管理?就是指挥他人完成任务的一门艺术。第一是指挥他人,是领导干活还是员工干活?首先确认是指挥他人;第二,你的所有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第三是完成任务要注意艺术。管理是一件头疼的事,很多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遇到过。中国的管理教父也遇到过,在联想,柳传志希望大家都能执行公司的制度,但是一直执行的不好。他就以开会、上班不迟到做起,凡是做不到的,就处罚,尤其是领导的会议。用什么办法处罚?领导有两怕,第一怕丢乌纱,第二怕丢面子。他规定如果迟到,就在门口站10分钟,以示惩罚。公司每周三下午有一个经理例会,平时迟到最多的是公司的第二把手、核心技术人员,也是他的老师老吴。他特别害怕老吴迟到,专门通知千万别迟到。结果三点正式开会,老吴还是迟到了。如果你是领导,是让老吴站还是不站?让他站,他辞职这个公司就倒霉了;不站,柳传志即使想替他站都不能,这样公司的制度就更不好执行了,怎么办呢?站不站?站了辞职怎么办?这就要艺术,还要解决问题。
大家都看着柳传志,柳传志说:老吴,你迟到了,请起立到门口站十分钟。老吴刚开始没有太在意,柳传志又重复了一遍:请吴总到门口站十分钟。老吴没办法,只好去门口站。这样凡是从门口路过的人都看见了,不到半个小时,全公司的人都知道老吴被罚站了。老吴坐回来之后,很生气,对柳传志说我身体不好,想回家休息几天,就走了。回家干吗?写辞职信。当天晚上,柳传志拎着花篮就来到吴总家,在外面敲门说:老吴,开门,我是柳传志。里面空无一声,又接着敲门,老吴的太太在里面说:柳总,我们家的老吴给你丢脸了。柳传志依然不为所动,说:老吴,我是柳传志,我想跟你说说话。里面还是没有动静。这个时候柳传志真得有点急了。就说:老吴,我过来表达两个观点:一是你是企业的高管层,你和我一样,都希望咱们联想提高和发展,企业发展壮大是制度在前,而我们现在执行最大的难题就是光说没有人做,今天由于你已经亲自执行了,所以在公司形成非常好的效果,大家都觉得你站得特别好,你作为领导干部能以身作则,我作为总经理向你表示感谢,即便你离开联想,你也是联想的功臣。第二,你是我的师傅,徒弟让师傅站,确实不妥,为了表达我个人对您的歉意,我决定在你的门口自罚站两个小时,请你谅解。你的总经理站你门口两个小时你会出来吗?不到20分钟,柳传志和老吴言归于好。
请问柳传志为什么站?为了联想集团。我有理由相信,跪在那里都行,他想到的是企业的发展,是大局观。所以什么是管理?指挥他人完成任务的艺术,这个艺术的前提是大局观。 战略定位运营模式
经过大量研究,我认为企业能否赚钱主要有三个要素影响,即战略定位运营模式:一是战略定位,二是运营模式,三是核心竞争优势。只要把这三条学到了就可以赚大钱。 什么叫战略定位运营模式呢?曾经有一个企业叫“第五季”,初创第一年员工100人,利润5000万;第二年员工500人,利润两个亿。他们的目标是十个亿。“第五季”的工作现场干干净净,所有的福利待遇是最好的,为了激励到位,还找了一个美国的咨询公司搞全套标准化,结果这家企业活不到三年就死了。而“王老吉”的管理根本没法跟“第五季”比,结果王老吉赚了大钱。王老吉创业前四年每年销售不超过500万,他请了一个公司做规划,到底我的产品卖给谁?就是进行战略定位,要明确你的目标客户群是谁?分析的结果是南方人比北方人爱喝饮料,但南方人最怕上火,所以他的诉求点就成了“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只这一个点子赚了20亿,这叫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包括三个定位:即产品(功能)定位、目标客户群定位、利润结构定位。 定位是关键。我们开汽车,捷达和宝马究竟有什么区别?从技术上能开出差别吗?但是感觉不一样。如果你要买车,追求安全就买沃尔沃;如果是追求爽,就买奔驰;如果自己开着舒服,那就买宝马。这就是目标客户群的定位,不是为人民服务,是为目标客户群服务。 如果你的定位没有找准,就会走弯路。比如奇瑞汽车,他们最有代表的是QQ,主要为中低档客户服务,要是他们生产高档车,能行吗?海飞丝和飘柔都是宝洁公司的,都是一条生产线出来的,可它的用途不同,这就是产品定位。我们想喝甜一点的水是什么?农夫山泉有点甜。甜不甜?并不甜,但是活下来了。所以我为我的目标群而存在。 部队里面经常打靶,过去打完靶后,连长报数,一号9环,二号9.5环……。现在变成这样了:一号脱靶,二号脱靶,三号上靶……。过去要求打在环中心,现在只要在环里面就合格。这是为什么?军事科学院专家说这是战略定位在改变,过去是明确要消灭敌人;现在是要训练步兵协同作战的能力,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消耗敌人的目标。消灭和消耗的区别在哪里?过去是以冷兵器为主,主要目标是消灭敌人;到了现在都是现代化武器和电子装备,是打消耗战。要是跟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硬碰硬,我们会吃亏。我们在美国有一个调研,美国一个士兵被打死,最多派两个人服务;可如果一个美国兵受伤,将有11个人为他服务。所以咱们现在的战略定位变成了消耗敌人,先一枪打伤,让你们慢慢忙活。这就是战略定位的改变。
比如说你要开一个小店,首先要考虑为谁服务?是为周围的客户群服务?还是为收入多少钱的人服务?是为男人服务还是为女人服务?这就决定了内部的装修不同,货物的不同。如果是为老外服务,我们的配置就不一样,服务员就要会说外语。这同样是战略定位。因此我们要把这三句话理解透,第一,战略定位是解决为谁服务,赚谁钱的问题?第二,运行模式解决怎么赚这个钱的问题?第三,核心竞争优势解决如何持久赚钱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