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干细胞疗法临床试验取得成效
新华社伦敦11月14日电(记者黄堃)英国医学刊物《柳叶刀》14日在线发布的研究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用心脏干细胞疗法治疗心肌梗塞的临床试验获得成效。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有16名心肌梗塞患者接受了干细胞疗法。心肌梗塞是指由于心血管功能受损等原因,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现在常用心血管搭桥手术来缓解症状,即人工连接一段血管,为缺血的心肌部位供血。本次研究使用的干细胞,来源于搭桥手术中取出的心脏组织。
干细胞是还没有完全发育为成体细胞、拥有生长为特定器官潜力的细胞。研究人员在试管中对获得的干细胞进行了培养,在约4个月后将培养所得的大量干细胞注射回其主人的心脏中,期待它们成长为新的健康心脏组织。
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由于心肌受损,左心室在一次心跳中将血液正常压出心室的几率原本已降到30.3%,但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这一比例已升至38.5%。
研究人员罗伯托·博利说,这是让人惊喜的结果,如果后续研究能进一步支持这种心脏干细胞疗法的有效性,这可能会成为心血管医疗领域的重大进步。
新技术能快速判断癌症化疗效果
新华社东京9月26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九州大学研究人员日前说,他们利用一种测定癌细胞吸收激光比例的技术,发明了能在一两个小时内高精度判断癌症化疗效果的装置,医生可以据此选择效果更好的化疗药物。
九州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小名俊博等人发表报告说,将激光照射在金薄膜上就会产生称为“等离子体激元”的特殊光波机理,他们正是采用这一原理开发了有关检测装置。
实施检测时,研究人员先在约2.5厘米见方的基板上涂上金薄膜,在上面放上癌细胞,然后在金薄膜的斜下方按照一定角度发射激光,金膜的表面就出现了等离子体激元。这种波会被癌细胞吸收一部分,而吸收量根据癌细胞的活性而变化。经受化疗的癌细胞衰弱后,吸收量就会减少。从激光的反方向测量余下的波的量,可以清楚癌细胞的衰弱程度。
新装置只需一两个小时就能检测出化疗效果如何。此前检测化疗效果时,都是先培养癌症患者的细胞,然后加入化疗药物两三天后,再确认癌细胞的衰弱程度。这种方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了判断细胞的状态还需要使用荧光色素,对正确判断疗效有一定影响。
报告说,不同患者即使患上相同种类的癌症,性质也不一样,化疗的效果也会各不相同。这种装置的一大好处是能够快速判断多种化疗药物的效果。使用它,能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效果更好的化疗药物。
静脉注射JX-594病毒治疗癌症疗效好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1日(北京时间)报道,科学家们在今天出版的《自然》杂志中公布了全球首个利用溶瘤病毒(JX-594病毒)治疗癌症的临床实验结果,研究首次证明,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注射进入人体的JX-594病毒能持续地在肿瘤内感染和扩散,但不会伤害正常的人体组织;科学家们也首次通过这个实验证明,随病毒进入人体的基因会对肿瘤进行有选择地表达。
来自加拿大渥太华医院研究所(OHRI)、渥太华大学、生物疗法公司Jennerex等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23名(其中7人在渥太华医院)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了实验。这些病人的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多个器官,标准疗法也已对他们无效。
JX-594病毒是从一种牛痘病毒菌株中提取出来的,可天然靶向于基因缺陷引起的癌细胞。在实验中,该研究团队先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基因编入JX-594病毒中,再用静脉注射法将不同剂量的病毒注射入病人体内。8到10天后,科学家们对病人进行了活组织检查。结果发现,注射剂量最高的两组中(每组8人),每组都有7名病人的肿瘤内出现了病毒复制的证据;所有病人都表现出了外来靶向基因会对肿瘤进行选择性表达的迹象;另外,病人能耐受各种剂量的JX-594病毒,最常见的副作用不过是像罹患中度感冒一样的症状,且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天。
尽管最新实验主要目的是评估JX-594的安全性和递送方法,但科学家们却意外了解到其抗肿瘤活性:两个注射剂量最高的组中,有6名病人出现了肿瘤缩小或趋于稳定的迹象,而低剂量组中的病人则没有发现这种情况。
“在医疗史上,这是科学家们首次证明,通过静脉注射方法将病毒注入人体后,其能持续且有选择性地在肿瘤内复制。”OHRI的资深科学家、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翰·贝尔表示,“最新研究也表明,该病毒疗法可选择性对肿瘤进行表达而不会伤害正常细胞,为全新的靶向癌症疗法打开了大门。”
10多年来,贝尔团队致力于抗癌病毒(溶瘤病毒)的研究,并将JX-594痘类病毒株作为全球疫苗接种计划的一部分。贝尔表示:“尽管目前我们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终有一天,病毒疗法和其他生物疗法能真正攻克人类癌症大敌。”
总编辑圈点
溶瘤病毒的独特,不仅在于它们能采取多种方式攻击癌症,副作用很少;更在于科学家很容易就能对其稍作基因修改,以攻击不同类的癌症。而与其他直接注射法有别,静脉注射的方式可使JX-594病毒的攻坚战打遍患者全身的肿瘤。对抗顽疾癌魔,正需以毒攻毒,这也使该法在人类与癌症的漫长博弈中,重要异常。
中美科学家携手发现肝癌抑癌基因
本报讯(记者张晶)记者近日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获悉,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遗传学》8月7日在线发表了人类肝细胞肝癌的外显子组(基因组的编码区)测序项目组的最新研究进展:应用新型外显子组序列捕获及第二代测序基因分析技术,在世界上首次破译了肝细胞肝癌的外显子基因组,找到了肝癌中重要的抑癌基因ARID2。研究中发现的ARID2基因突变和其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为肝癌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该研究由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腹部外科蔡建强教授、赵宏副教授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udwig肿瘤遗传和治疗中心李萌博士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共同开展,历时3年。此次发表的论文证明了ARID2是重要的肝癌抑癌基因之一。
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我国属肝癌高发区,发病率居世界首位。
中美研究团队测序分析了10例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肝癌基因组,发现分布于411个基因中的429个改变蛋白结构的肿瘤特异的体细胞基因突变。通过进一步对43名携带有丙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肝癌患者及96名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并对比,发现其中18.2%携带有丙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染色质重塑ARID2基因发生了失活性突变,由此推断该基因可能是肝细胞肝癌的抑癌基因之一。
蔡建强介绍,基因的改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源。随着对恶性肿瘤研究的深入,多种肿瘤的相关基因被发现,但是到目前为止,导致肝癌发生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抑癌基因ARID2的发现为早日揭开肝细胞肝癌的发病机制、找到合适的治疗靶点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将对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