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悉尼11月12日电(郭阳)多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生活在深海的“暗光鱼”眼部存在一种新型视细胞,可让这种鱼在昏暗条件下也拥有良好的视觉。
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挪威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认为这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动物的视觉系统。
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脊椎动物眼部视网膜包含两类光感受器,分别是负责白天视觉的视锥细胞和负责夜间视觉的视杆细胞。生活在海平面以下200多米的深海鱼通常只在黑暗中活动,所以许多种类逐渐失去了视锥细胞,仅保留了光敏度高的视杆细胞。
本次的研究对象“暗光鱼”在黎明或黄昏时最为活跃,且活动区域靠近光线水平中等的水面。研究人员先前认为这种深海鱼的视网膜上也只存在视杆细胞,但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暗光鱼”拥有一套独特视觉系统。
在昏暗环境中,人类会同时使用两类光感受器,但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暗光鱼”结合二者特点,形成了一类更有效的光感受器。经显微镜观察后,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杆状视锥细胞”。依靠这类独特的光感受器,“暗光鱼”的视觉可以很好地适应昏暗的光线条件。
研究人员说,最新发现有助人们理解不同动物如何看世界,还挑战了人们对脊椎动物视觉的已有认识,强调了更全面评估视觉系统的必要性。
火星表面每天生成上亿个尘暴
科技日报北京8月9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8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火星饱受尘暴的“折磨”。这颗红色星球表面尘暴是此前认为的10倍多,可能对火星气候及未来火星探测产生重要影响。
尘暴是一些不断旋转的尘柱,形成于低压的气穴周围,在火星上极为常见。尘暴是表面灰尘进入大气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大气中,灰尘会抓取热量,控制火星气候。得克萨斯大学的马克·莱蒙对此解释称:“火星上的灰尘有点像地球上的水,是最重要的火星气候驱动因素,因此,理解灰尘如何进入火星大气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火星气候以及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可能会遇到的风险,我们需要知道火星表面存在多少尘暴,但火星着陆器气压计只能探测到最大的尘暴。有鉴于此,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布莱恩·杰克逊和同事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气压计得到的数据,得出了所有尘暴的数量。
火星上的尘暴通常在火星表面盘旋几分钟,然后消失。研究团队发现,任何一天,在火星表面每平方千米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13米宽的尘暴。火星表面积为1.45亿平方千米,这意味着,每天可能有上亿个如此规模的尘暴“出没”于火星表面,是我们此前认为的10多倍。杰克逊表示,如果站在火星表面,你随时都有可能看到十多个几千米高的尘暴掠过地面。
理解尘暴对于火星探测也至关重要,因为航天服、未来的火星避难所等,都很难“摆脱”尘暴中的尘粒。此外,尘粒间彼此摩擦产生的静电也成问题。杰克逊说:“地球尘暴产生的电场不大,不足以构成威胁,但火星更干燥且灰尘更多,尘暴产生的电场更大,威胁也更大。”
乐复能:首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生物新药
我国原创新药——乐复能已获国家食药监总局技术审评,有望2017年年初上市销售。临床揭盲结果显示,经乐复能治疗6个月的乙肝病人,e抗原转阴率(临床治愈率)达49.06%,优于国际上目前使用的其他药品。乐复能是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立项和资助的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业内人士称其具有中国生物新药研究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缺少原创新药。“我国医药工业尚无公认的行业巨头,连公认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医药工业潜在领袖的企业都没有出现。这种令人感伤,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不相称”,北京杰华生物技术公司总裁刘龙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从成立起,就定位生物新药的原创研发,只做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有专利保护的创新药。打破跨国药企垄断,靠原创药品在全球医药公司占一席之地”。
经过近十年的实验室研究,刘龙斌从十多万个蛋白质表达株中筛选出具备高效抗肿瘤、抗病毒活性的新型蛋白质——乐复能(Novaferon),并于2009年获得美国发明专利。与其他人的专利申请不同的是,刘龙斌的美国专利授予文件上所有发明人均为中国名字的拼音。作为发明人,刘龙斌将其英文名字命名为Novaferon,使乐复能成为首个中国人命名的生物新药。
2007年,他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国内,创建了北京杰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北京杰华生物即向国家食药监总局递交了临床试验申请,随后相继开展临床试验。
刘龙斌说,“我很幸运,我的研发与国家支持药品创新的政策吻合,从而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008年,北京市政府将杰华生物北京子公司投资项目评定为进驻北京的重大工业项目,“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列入科技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3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将乐复能列入“特殊审批”通道。2015年8月,山东省青岛市和崂山区政府启动乐复能从中试阶段进入了批量生产,北京杰华生物的乐复能生产基地建设,作为重点工程,特事特办,所有工作精确到天,预计今年6月将完成工厂建设,创造了我国GMP标准药厂建设速度的“青岛速度”。“第一个工厂预计今年6月建成,之后还会建第二个工厂”,刘龙斌说,“中国乙肝药市场巨大,即使乐复能在专利保护期内只治疗10%的病人,第一期厂房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乐复能即将上市,刘龙斌感概万千,“国家应给予有潜力的公司更多扶持政策,比如在医保、医药采购、贴息贷款等方面倾斜,面向优秀的最有可能突破的公司,并以这几个公司作为行业领头羊,带领、推动行业发展。”
“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乐复能在专利保护期内能享受与其他新药一样的市场红利,拥有近20年的市场垄断和自行定价权”。刘龙斌说。乐复能上市后,不仅能治好更多病人,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治疗费用。
刘龙斌透露,“乐复能在中国上市后,我们将马上启动美国和欧盟的临床研究,以期尽快在美国和欧洲上市”。
北京杰华生物将在时机成熟时登陆资本市场。刘龙斌称,杰华生物有望跻身世界主流生物技术公司行列。(科技日报北京5月27日电)
研究发现抗生素会损害免疫系统并影响脑细胞发育
近来,两项国际研究为我们展示了抗生素有害的一面——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损害,并且,由于抗生素会影响脑细胞发育,因此可能会带来记忆问题。研究再次为人们提了个醒:虽然抗生素可以帮助人体对抗细菌,成为人类对抗细菌强有力的援军,但一旦滥用抗生素,也会给身体带来各种损害。两项研究都发现抗生素会杀死肠道菌群,扰乱人体的化学物质平衡,从而导致健康问题。
第一项研究来自于纽约的史隆格德林癌症中心,涉及857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患者会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或治疗移植过程中产生的感染问题。研究发现,患者的健康因其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而有所差别。
他们在实验中测试了12种常规抗生素,结果发现其中两种抗生素——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会导致患者产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几率增高。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一种特异的免疫现象,是由于移植物组织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与免疫受抑制的、组织不相融性抗原受者的组织之间的反应。研究者认为,抗生素损害免疫系统的机制和其损害肠道菌群的机制相似。他们在小鼠的相关实验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印证。
第二项研究来自于德国的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他们发现广谱抗生素会杀灭小鼠身体内多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在实验中同时观察到抗生素可能会减缓大脑中海马体的细胞发育。而海马体主要负责记忆和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实验中的小鼠在记忆测试中表现很差,而且体内白细胞更少。而当停止抗生素的摄入后,小鼠的大脑会恢复到之前的正常状态。
研究者表示后期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指导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第一份研究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第二份研究发布在《细胞》上。
虚拟现实技术很火,但“虚火”确是要不得
恐怕只有“火”这个字眼,能够形容当下的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房地产、电影、游乐园纷纷打起虚拟现实的招牌,主题各异的虚拟现实“峰会”一场接一场,地方政府上马虚拟现实产业基地的新闻也开始涌出。眼看着这把风口上的火似有燎原之势,但到底情况如何呢?
风刚起,跟风者已经太多
《福布斯》近日载文评价中国的虚拟现实产业说,“中国企业希望能用原型产品吸引早期用户,从而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但是它们的技术还不先进。”姑且不论这些评价是否中肯,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内虚拟现实产业的“虚火”已引起一些业内人士的警惕。
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协会秘书长魏召就接触过好几个这样的投资案例。他说:“目前国内在虚拟现实领域的投资,很多只是在跟风。他们想的就是先把赛道占了再说。”2014年,随着脸谱创始人扎克伯格斥资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创业企业Oculus,虚拟现实技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去年下半年,“醒悟”的国内资本开始蜂拥进入虚拟现实产业,尤其是虚拟现实头盔或眼镜板块。
北京锐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做虚拟现实内容开发软件等)CEO费广正告诉记者,据粗略估计,去年国内生产虚拟现实头盔或眼镜的企业约有300家,2016年这一数字可能会翻倍。“供给侧”水涨船高,“需求侧”呢?北京暴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虚拟现实眼镜“暴风魔镜”号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其对外声称的累积销售量也刚突破100万台而已。
“先不说投资人能不能看懂这个行业,但至少做的人太多了,都在往里面扎堆。大家可能觉得不提前布局会错过什么。”魏召的感受是虚拟现实领域的投资者比创业者还多。
资本热,会不会拔苗助长
“虚拟现实产业确实也需要新的资本注入。”谈到虚拟现实产业的投资热,深圳市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洁认为,当前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快速推向民用领域,资本的注入有助于其蓬勃发展。但去年年底,国内第一波资本热潮涌入时,王洁喜忧参半。她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民用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没有前路可循,产品的研发需要不断试错,产品的迭代、产业的升级都需要时间。
“有一些投资方是比较理智的。但如果有投资人只想赚快钱,可能会督促或引导创业者更快地让这个产业去变现。”王洁说,有些人可能会为了满足投资方的需求做一些“拔苗助长”的事情,最终使一批体验不佳、技术含量不高的虚拟现实产品流入市场。实际上,有些投资人直接就选择了没有太多技术门槛的产品——淘宝网上售价9.9元甚至2.5元包邮的虚拟现实眼镜已随处可见。
“在新涌现的虚拟现实头盔或眼镜企业中,大部分做的只是塑料壳子,连电子元器件都没有。”费广正认为,这样的产品实际上属于低端产能,有的企业却凭借它们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王洁也表达了她的担忧:这样的虚拟现实产品,短期内可能会吸引一批“好奇者”,却难于培养忠实用户,甚至会导致消费者对虚拟现实产品的抵触,从而对这个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大潮下,让VR回归初心
同样是“火”,在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布局上,国内外似乎有明显不同。“国外以硅谷为代表的资本在投资虚拟现实技术时,不管其产品是否成熟,至少将注意力放在生产链上游,掌握着核心技术。”魏召告诉记者,“而国内进入这个产业的资本,大多数投资在产业链中下游。”
资本过度扎堆在某些板块,也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费广正举例说,虚拟现实的内容与硬件设备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而没有虚拟现实内容生产软件,又难以高效地生产内容。
还应看到的是,这一轮虚拟现实热潮虽然从影视、娱乐领域掀起,但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绝不仅限于此。在欧洲,虚拟现实技术很早就开始向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行业渗透,成为“工业4.0”中的重要环节。10年前,法国飞机制造商达索公司就收购了虚拟现实内容开发软件Virtools。回顾十几年来在虚拟现实行业的工作经历,魏召强调到:“一定要把虚拟现实技术跟传统产业结合,而不是简单地炒概念或者只局限在游戏、娱乐领域。”
“国内虚拟现实行业确实有些浮躁,真正做事的人不多,想趁着这股风飞上去的人很多。”王洁说,近两个月在开会或者参加论坛时,她已开始听到圈内人呼吁,让虚拟现实技术“回归初心”,回归技术本身。
50米生产线 25秒铸钢 薄带连铸技术颠覆传统钢铁制造模式
科技日报讯 (金婉霞 记者王春)钢水出站,快速凝固,将铸造和轧制合二为一,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原本长达近千米的板材生产线被“浓缩”成50米,钢水浇铸成钢只需25秒。在10月21日—23日举行的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钢铁近终形连铸”技术分会场上,记者获悉,宝钢自主集成的薄带连铸技术已顺利进入试生产运行阶段,且表现良好。宝钢已成为继美国纽柯、德国蒂森、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之后第五个掌握此项技术的钢铁企业,且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薄带连铸技术,被公认为是最有可能彻底颠覆传统钢铁制造流程长、能耗高、排放大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是当今钢铁业界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因其复杂艰难,很多企业纷纷退出。宝钢用了15年时间,对20多个研究课题进行攻关,历经500多次试验,拿下了100多项专利。
“据专家测算,宝钢这条薄带连铸生产线,能耗降低幅度达到80%。碳排放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宝钢中央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所所长方园告诉记者。
由于薄带连铸的快速凝固效应和短流程特征,为我国钢铁企业摆脱“产能过剩”,转而寻求小规模、低成本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加工高合金材料方面,薄带连铸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由此可以实现如综合性能良好的高强汽车板,磁感强度、铁损性能优良的高硅钢,成形性能优良的铁素体不锈钢等,对于满足未来电动车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方园说。
美国研究人员首次确认一特定蛋白与抑郁症有关
[导读] 以往的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大脑中关键成分的含量要低于非抑郁症患者。研究首次确认一特定蛋白与抑郁症有关。
在抑郁症患者大脑中含量高于常人
科技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刘岁晗)以往的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大脑中关键成分的含量要低于非抑郁症患者。而最新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种与抑郁症相关的关键成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蛋白,其在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含量远高于非抑郁症患者。
这一研究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和普利兹神经精神疾病研究协会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研究人员发现,在大脑的重要部位中,抑郁症患者的FGF9蛋白含量要比非抑郁症患者高出32%。实验表明,人为提升实验鼠体内FGF9蛋白含量,会导致类似抑郁的行为产生,而增加实验鼠面临的外界压力,则会导致FGF9蛋白水平上升。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日报道,该研究团队收集了36个抑郁症患者和56个非抑郁症者所捐献的大脑样本。通过三种不同的微阵列基因表达研究法,以及“定量PCR”实验,研究人员观察了所有已死亡大脑,特别是大脑海马体中仍然存在的遗传活性成分。海马体是掌管大脑记忆、学习和控制压力的重要部位,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要比正常人小一些。全部实验结果都显示,抑郁症患者大脑中FGF9蛋白的含量更高。
论文第一作者伊莉斯·奥尔巴赫表示,他们的研究首次证明FGF9蛋白与抑郁症有关,这种蛋白在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重要部位非常活跃地存在着。
通常认为,降低体内某种过剩物的药品,要比提升体内某种物质含量的药品产生的副作用小。故而研究团队声称,他们能开发出一种更好的抗抑郁新药,以控制体内FGF9蛋白水平为目标,最终使数以千万计的抑郁症患者受益。
龙飞船飞抵空间站:宇航员用机械手对接
[导读] 美国加州私企“SpaceX”公司的“龙”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操作机械手将飞船与空间站成功对接。
当地时间2015年1月5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龙”宇宙飞船和Falcon9火箭静待发射。
中新网1月12日电 据外媒12日报道,美国加州私企“SpaceX”公司的“龙”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操作机械手将飞船与空间站成功对接。
美国东部时间10日4时47分(北京时间17时47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搭载“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升空。“龙”飞船上装载着约2.5吨货物,包括供256项科学实验使用的物品等。
美国宇航局(NASA)负责人罗布·纳威艾斯说,“我们接住了‘龙’飞船”。纳威艾斯表示,空间站宇航员维尔摩尔使用机械手“完美”地将飞船和空间站对接。
NASA方面还称,对接时间比预计安排早18分钟。
据悉,空间站的机械手长达17.6米,维尔摩尔在欧洲宇航局飞行工程师沙曼萨的帮助下,完成这一操作。
“龙”飞船将在太空待1个月左右,然后携带1600公斤宇航员不再使用的物品返回地球,这些物品包括电脑设备和准备在地球分析的科学试验品等。
闻香识伴侣:鸟类可以通过气味选择配偶吗?
[导读] 我们一直认为鸟类缺乏这种敏锐的嗅觉。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与我们之前的认识不同,鸟类能够分辨气味。非但如此,来自法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最新发现,鸟类还能像哺乳动物一样,通过气味选择伴侣,避免近亲繁殖。
择偶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维也纳兽医大学康拉德?洛伦茨动物行为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重要证据,鸟类通过气味选择伴侣。研究人员将黑腿三趾鸥尾脂腺的化学物质与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进行了对比。彼此气味相投的三趾鸥也有相似的免疫基因。因为鸟类喜欢选择没有亲缘关系的同类做伴侣,所以科学家们发现鸟类认识彼此是否存在亲缘关系的可能机制。科学家们在《自然科学报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人类早就知道近亲繁殖可能会对后代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一些个体繁殖的物种有自己的方法来发现那些潜在伴侣的基因相似性。2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雌性老鼠能够选择没有血缘关系的雄性老鼠作为伴侣。雌鼠通过比较异性和自己尿液的气味来做到这一点。令人惊讶的是,尿液气味反映了每个老鼠的基因组成。更具体地说,气味与一组特殊的基因相关联,这个基因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或MHC,能够帮助个体抵抗疾病。因此,通过选择MCH相异的异性作为伴侣,生下的后代就会拥有更多的抗病基因。
在老鼠身上发现这个现象之后,科学家们在其他哺乳动物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最新的研究表明,鸟类中的一些物种,已经能够避免选择MCH相似的同类做伴侣。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哺乳动物的嗅觉特别发达,我们一直认为鸟类缺乏这种敏锐的嗅觉。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与我们之前的认识不同,鸟类能够分辨气味,但没有人发现鸟类可以像哺乳动物一样使用气味来比较他们与潜在伴侣的MCH组成。如今,这个秘密被来自法国和奥地利的科研人员发现了。研究团队的负责人理查德?h?瓦格纳和康拉德?洛伦茨动物行为学研究所的行为遗传学家沃特?范?栋勤已经与法国的同事进行了合作,长期研究在悬崖上筑巢,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湾繁殖的三趾鸥。
当鸟类用喙梳理自己的羽毛时,他们就会将尾脂腺的化学物质传播到羽毛上。这些化学物质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味,提供了一个“嗅觉指纹”将自己与别的鸟类区分开来。研究人员怀疑,像哺乳动物一样,这些气味就能被三趾鸥用来判断自己与其他个体的亲缘关系。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研究人员从筑巢的三趾鸥那里收集了DNA和尾脂腺气味的样本。这个研究项目需要两类实验室工作:图卢兹大学的莎拉?勒克莱尔从事分析尾脂腺化学物质的工作,描述每一个个体的气味特征,在维也纳实验室的范?栋勤从事分析三趾鸥的MHC的工作。研究团队之前就已经发现三趾鸥能够避免与亲戚配对,但是鸟类是如何发现他们之间有亲缘关系的机制,直到现在仍然是未知的。研究团队的新发现是,彼此气味类似的三趾鸥个体(即有相似的尾脂腺化学物质)也有类似的MHC基因。因此近亲比亲缘关系远的鸟类有更加类似的气味。这表明鸟类会将自己的气味与那些潜在配偶的气味进行比较,并选择没有亲缘关系的伙伴作为繁殖后代的伴侣。鸟类学家瓦格纳说:“针对气味进行的研究越多,也越来越说明哺乳动物能做到的,鸟类也能”。此外,新的发现,也打开了关于深入研究鸟类的配偶选择和抗蚀疾病的一扇大门。
日发现与人体感染艾滋病相关的蛋白质结构
新华社东京9月24日电(记者 蓝建中)日本一项新研究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过程中一种相关蛋白质的结构。这一成果将有助于研发艾滋病新药。
日本国立名古屋医疗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人类淋巴细胞内的免疫蛋白质“APOBEC3”会与艾滋病病毒制造的特殊蛋白质“Vif”结合,从而难以发挥免疫作用,使人体在艾滋病病毒面前缺乏免疫力。研究人员分析“APOBEC3”结构后发现,这种蛋白质的凹陷结构是使它与“Vif”蛋白质结合的关键。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能找到可嵌入这种凹陷结构的化合物,就能防止“APOBEC3”与“Vif”结合,从而保持其正常的免疫作用,遏制艾滋病病毒增殖。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寻找能与凹陷结构结合的化合物。
日本制造出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硅薄膜
新华社东京5月31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北陆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5月30日宣布,其研究小组开发出能制作大面积硅薄膜“silicene”的技术。这种只有一个原子厚的薄膜,可具备半导体的性质,有望用于制造高速电子线路等。
研究小组在2厘米长、1厘米宽的硅基板表面,覆盖上陶瓷薄膜,然后在特殊真空装置中将其加热到900摄氏度。于是,硅基板所含的硅元素就穿透陶瓷薄膜,出现在陶瓷薄膜表面,形成硅薄膜。如果将基板做得更大,就可以制作出更大面积的硅薄膜。
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石墨烯是迄今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它的发明者因为这种具备诸多神奇性质的材料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silicene”被誉为硅版石墨烯而受到物理学界的关注。
研究小组带头人、北陆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副教授高村由起子指出:“今后的课题是弄清‘silicene’的形成机制,并开发出将这种薄膜从基板上剥离下来的技术。”
美发明新型超黏超薄的纳米胶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工程师发明了一种超薄且黏性极强的纳米胶,可用于加工新一代微晶片。该研究已发表于近期出版的《先进材料杂志》上。
该校生物医学工程教授潘廷睿(音译)说:“一般胶在脱落时,像半导体薄片这样的材料本身会随之断开,并且传统的胶水在两个表面间会形成一个厚层,而新型纳米胶可以传热和被印刷,或应用于模型里,形成只有数个分子厚的层面。”
这种纳米胶基于具有一种名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透明材料制成。当其在光滑表面剥落后,会留下一层超薄的粘稠状残渣,这通常会被研究人员视作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而潘博士及其同事意识到这种残渣可用来替代胶,通过氧化处理其表面会增强黏接性能。
潘教授说,这种纳米胶可以用来将硅片黏合成一堆,做出新型的多层电脑芯片;也可将其应用于家庭,例如制成双面胶带或把物体黏在瓷砖上。目前这种胶只适用于光滑的表面,并且可以用热处理去除。(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