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70%的变革举措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绝大多数组织在推动转型时都会聚焦于提升效率,这对转型成功的提升作用有限。相比之下,采用“设计简化”方法的企业,转型成功率提升了42%。设计简化为何如此有效?
为跟上变化步伐,企业不仅迫切需要进行转型,还需提升自身转型能力。因此,我们深入研究了影响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 本次研究聚焦于采购部门,因为过去几年该领域承受了尤为沉重的转型压力。2023年,我们调查了276名来自不同市场和行业的采购专业人士。结果发现,自2018年以来,每个采购部门平均每年都会启动近一个新转型项目,而在调查期间,他们平均同时推进约三个转型项目。 尽管经验丰富,或许正因如此,70%的受访者表示,达成转型目标比预期更难。而且,大多数转型的实际价值也未能达到预期。例如,当被问及转型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成本节约目标(采购转型最常见的目标)时,受访者的平均评分仅为58分(满分100分)。 归根结底,转型的核心是对工作流程的变革,即企业在日常运作中执行的各项流程。因此,为探究转型未达预期的原因,我们重点分析了转型领导者如何设计和调整受转型影响的工作流程。
追求效率还是设计简化 如今,绝大多数组织在推动转型时都会聚焦于提升效率,并遵循类似“最小可行产品”的策略。这一方法强调速度,力求尽快实施新工作流程,从而加速整个转型,以便尽早创造价值,从而跟上变化步伐。 采取这一策略的组织通常会: • 快速部署新工作流程,并在上线后通过迭代优化弥补流程漏洞;• 赋予员工充分自主权,期待他们依靠经验和判断力解决流程中的不确定性;• 创建标准化、统一化的流程。 这一方法在许多场景下可能有效,但在职能转型背景下,“以效率为中心”对转型成功的提升作用有限。我们以“成功实现预期转型目标,同时尽可能降低实施难度”为标准衡量转型效果。 研究表明,即便企业将效率导向的方法做到极致,转型成功率也仅提升5%。相比之下,采用我们称之为“设计简化”(designed simplicity)方法的企业,转型成功率提升了42%。
何为“设计简化”? “设计简化”是一种以使用者体验为核心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旨在通过优化流程、工具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互动,降低复杂性,使流程更易理解和执行。采用该方法的企业在设计和调整转型相关流程时,遵循九大原则: 他们确保新流程:•在转型上线时没有漏洞或模糊之处;•使工作更易于完成;•易于理解和遵循;•能覆盖罕见或特殊情况。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时,领导层确保他们:•与经理和员工组成一个整合团队,协同工作。•即便授权特定任务,也始终保持高度参与;•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额外困难;•将学习和发展融入实际工作;•特别关注并认可员工对变革的适应性和接受度。 这些原则看似符合常理,但大多数企业因追求短期效率,往往难以真正落实。许多企业担心,过度关注流程设计会拖慢实施进度。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们的研究发现,采用效率导向方法的组织,其转型落地时间相比“设计简化”方法仅快了六周,相较于平均2.5年的转型周期,这几乎微不足道。更何况,这短短六周的时间优势实际上只是纸上谈兵,因为在效率导向的方法下,转型在正式落地时往往并未真正完成。 “设计简化”不仅能提高转型成功率,还能降低意外后果的风险,并更有可能带来超出转型目标的额外收益: • 员工满意度提升123%;• 运营效率提高68%;• 应对日常业务需求难度降低26%;• 转型期间,员工士气下滑幅度减少51%。
为何“设计简化”制胜而“效率导向”失灵?设计简化为何如此有效? 1、“设计简化”关注转型的投资回报率,而不是完成时间。 效率导向的转型方式旨在缩短决策到实施的时间,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投资回报的等待时间(time-to-ROI)。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做法并未奏效。更重要的是,将投资回报时间视为核心目标的领导者,往往会误把“成功启动转型项目”当作“成功实现转型”。 企业转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尽快完成,而是为了实现职能和组织目标。尽管投资回报时间和回报率都很重要,但后者的意义远大于前者。在速度与质量的权衡上,效率导向的方法往往失衡,而“设计简化”则找到了正确的平衡点。 2、转型后的工作流程更完整。 为尽快获得投资回报,效率导向的企业往往采用“最小可行流程”,即在流程尚未完善时就匆忙部署。这相当于要求员工在一个尚未完成的转型体系中,自行摸索并让其运转。 相反,采用“设计简化”时,新流程只有在经过充分设计、确保完整性后才会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员工无须自行解决任何漏洞或模糊之处。工作流程、工具、模板和操作手册都会在转型落地前准备就绪,确保新流程的运行不会受到重大障碍的影响。虽然后续仍可能进行迭代优化,但这些调整大多是细节层面的,不会影响流程的基本可行性。 3、以员工体验和参与为核心。 效率导向的方法依赖于员工去弥补流程的不足。在较小的变革中,这种做法可能奏效,但转型通常涉及对关键业务流程,甚至整个价值链的根本性变革。换句话说,效率导向的方法,本质上是让员工凭借他们并不具备的经验,去解决复杂问题。这不仅解释了为何应用此方法的转型难以成功,也说明了导致员工士气下降的原因。 设想一个采购部门,以往并不负责可持续发展事务。如今,领导层决定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其职责范围——这是一项根本性的职能转变。作为转型的一部分,采购部门必须在供应商遴选标准中增加可持续发展指标。 理想情况下,企业在决定推进该转型时,已经明确了具体的KPI及其权重,并与现有标准相协调。然而,即便如此,最终执行仍由采购团队完成。他们需要向供应商收集相关数据,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谈合同,确保供应商同意提供这些数据。此外,一些供应商和内部客户可能会要求豁免,假如领导层未提前设定清晰的豁免标准,员工就必须自行制定标准,并逐一对供应商,甚至对每笔采购进行数据收集和尽职调查。 在效率导向的模式下,企业可能只是匆忙将可持续性指标加入供应商评估标准,却忽略了这些复杂的跨部门协作和执行细节,最终导致员工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陷入混乱。他们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额外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而领导者则因未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而感到失望。相比管理层的挫败感,员工的困境更为严峻——他们的工作难度急剧上升,却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指导。 与之相比,“设计简化”的目标是在转型前就优化流程,确保员工的体验更顺畅。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整个转型过程中,领导者、经理和员工作为一个团队紧密协作,使员工的意见在转型设计阶段就能得到采纳,而非在实施后才征求反馈。这一点至关重要。仍以采购部门为例,在实施可持续性指标之前,各职能部门的利益相关方(从高层到一线员工)都会共同参与流程设计,确保流程完整且可行。 例如,新流程的一部分是让现有和潜在供应商,接受新的可持续性要求。采购和法务部门应共同起草标准合同条款。采购部门内部,领导者、经理和一线员工会共同制定可行的谈判策略,以便在供应商最初拒绝或难以满足要求时,仍能达成合理的协议。 这解决了两个难题。首先,它确保在新的可持续发展规定生效时,员工已具备完成工作流程所需的一切条件。通过提前完成这些工作,员工无须在规定生效后还要临时起草合同条款、自行判断条款修改的可行性,并临时制定谈判策略。否则,这些因素不仅会削弱变革的效果,还会让所有相关人员感到困扰和挫败。 其次,确保员工拥有有效的工具。如果法务部门为了保护企业利益而制定了过于严苛的合同条款,采购团队在谈判开始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例如,如果谈判一开始提出的条件与供应商的可接受范围相差过大,一些供应商可能会直接放弃合作。而如果采购团队在策略制定阶段就参与其中,便能更好地考虑供应商的实际情况,提高谈判成功率。 4、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场景。 效率导向的方法通常设计“最低可行流程”,导致过度标准化的“一刀切”方案,通常只适用于最理想和最常见的场景。 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转型本身都会增加流程的复杂性。回到上述案例,在采购流程中引入可持续性指标,即便供应商完全配合,企业仍需新增多个步骤,这让整体流程变得更复杂。 更现实的情况往往并不理想——可能有些供应商没有相关数据,或者不愿意共享这些数据。这不仅会让流程变得更复杂、充满变数(如增加谈判难度),还会衍生出新的子流程,并带来额外的工作流程(如豁免流程)。 罕见情形虽然发生频率较低,但正因如此,它们往往比常见情形更容易增加复杂性。如果适用于绝大多数供应商的强制性可持续性指标,不适用于少数供应商怎么办?如果无法批准豁免怎么办?如果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正面临诉讼或监管,又该如何处理? 当这些特殊情况不可避免地发生时,一刀切的工作流程意味着,员工必须自行摸索应对复杂性的办法。这种复杂性可能是技术性的(应该如何正确操作),也可能是组织层面的挑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竞争优先事项、现有政策和预算限制等因素影响下,应如何妥善处理)。 通过精心设计的简化方案,可以在前期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流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通过构建涵盖所有合理可预见情况的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减少情境上的不确定性,员工即便在流程实施初期就遇到不常见或不理想的情况,也能轻松应对。
实施方法 希望提高下一次转型成功率的各职能部门领导者,应遵循“设计简化”原则,并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1.调查现状 详细梳理当前需要转型的工作流程,明确其现状。 2.深入分析 访谈工作流程的实际使用者,识别流程中的具体复杂性,将其归类为“太多”“太少”或“太难”三种根本原因。继续以可持续性为例,可能存在过多KPI,导致管理难度过大;可能缺少(或没有)从供应商处收集KPI数据的工具;此外,平衡可持续性KPI与其他所有要求(如成本、速度、风险、业务连续性等)可能过于困难,例如,如果这些要求的最低标准相互冲突,几乎无法找到满足所有要求的供应商。 3.优化流程 重新设计或调整工作流程,规避或解决流程复杂性问题: “太多”:删除冗余或重复的要求、步骤或工具,使流程更精简。 “太少”:补充数据、目标、指引、工具、要求或流程步骤,填补缺失部分。 “太难”:将复杂的操作拆解为更小、更易执行的步骤,明确数据需求和决策模型,并在流程中提供更多支持和工具。 4.团队协作 组建由员工、经理和领导者组成的跨层级团队,共同设计新工作流程。确保新流程具备以下特点:目标清晰、易于理解和执行;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让任务执行更加轻松;覆盖所有可能遇到的合理场景;使用者能够获取所需的信息和工具支持。 5. 持续聆听与优化 监测新流程的采用情况。将采用率低的实例视为工作流程缺乏简化或效率的体现,而非合规性的衡量标准。当出现低采用率时,回到第一步,优化改进。 “设计简化”为提升转型成功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相比于追求速度和效率,该方法更注重使用者体验。实践证明,采用这一方法的企业,其转型成功率提升了42%,不仅更有可能达成转型目标,还显著减少了转型过程中的困难。通过融入这些原则,企业领导者可以确保转型不仅是“完成了”,更是“成功了”——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并为企业带来长期战略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