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注册
企业增值网 设为首页  
  管理    营销    品牌    案例  |  民营    团队    创业    趋势  |  女性    设备    安防    建材  |  房产    包装    项目    模具  |  教育    财经    资讯    新闻  |
  绩效    策略    人力    培训  |  专家    职场    企业    策略  |  文化    汽车    造纸    仪器  |  环保    印刷    物流    法律  |  云算    新华    军事    国际  |
首 页公司简介商品市场伯乐平台午间课堂视频集锦大型展览加盟代理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首页 首页新闻二
政策举措密集出台 民营经济发展迎多重利好

[作者:曾诗阳    点击数:1431    更新时间:2023年08月20日]
      7月份以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各地区各部门发布配套细则,开展面对面座谈,从企业融资、营商环境、减税降费等方面切实为民企解难题。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落地,为民企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形成合力: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纷纷行动,进一步稳定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提出31条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密集与民营企业座谈,表示将针对性解决企业具体诉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出《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推动破解民营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31条政策措施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了全面、具体的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给我们极大鼓舞。”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

  《意见》针对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拖欠账款清理等问题作出具体要求。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很有针对性、很及时”。“对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回避、不遮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可执行性强。”刘永好说。

  “连续出台的政策举措是对相关政策的补充和提升,体现了对民营经济的持续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认为,从创新性上看,一系列政策在市场准入、融资清单、平台支持、集聚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制度性的改进创新;从可落地性上看,政策明确了制度性保障和责任主体部门,让民营企业清楚知道在遇到问题时可求助的部门。

  “比如拖欠账款问题,先找审计部门反映情况。有了审计监督,资金链就能得到相应保障,后续业务就能更好开展。”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认为,近期出台的政策层层细化、配套关联,带给民企前进动力。

  各地也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地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比如,广州等地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北京等地有关部门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支持民营经济最大限度释放活力潜力。

  直面企业诉求:近期出台的政策从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表明了有关部门“力求务实管用”的态度。“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可落地、可执行,越是直面问题的政策设计,就越能为民营企业带来获得感。”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说。

  以中央网信办印发的《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为例,明确要对让民营企业不堪其扰的仿冒性、误导性、谣言性、侮辱性、泄密性信息等进行重点处置。

  “部分企业家被不实网络舆论严重污名化,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受到影响,导致在一些领域投资发展信心不足。”李志起表示,工作规范为企业开展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提供了途径和指导,对企业需提交的证据材料尽可能简化,将更好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网络合法权益。

  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整体投资比重均有所下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旨在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

  “去年以来,民间投资面临下行压力。”孙文凯提出,针对投资方向不明的问题,通知明确了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细分行业,并全面整理了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清单;为了破除投资门槛限制,通知明确将从线上、线下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政策强调了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和保护,降低了投资风险,增强了投资信心和动力。”

  财政部、税务总局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接连发布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有关税收政策、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有关税费政策等多份公告。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对金融机构与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许泽玮认为,当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面临困难,相关政策举措直接为其减税、免税,降低运营成本,让小微企业能够及时、高效获得低成本资金,更好地投入到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中。

  服务驰而不息

  眼下,不少民营企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挑战,稳定信心和预期变得更加迫切。“采取更创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变得更加重要。”李志起认为。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听取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各方意见,收到了成效。李志起表示,过去一些涉企政策由于制定时没能充分听取意见,出现了执行不了、“合成谬误”等情况。“现在强调加强系统集成、协同推进,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跨部门、跨地区常态化支持机制,涉企部门定期沟通工作进展,形成工作合力,有助于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解决需求不足、利润下降、转型升级压力大、制度性障碍等民企正经历的现实难题,考验着有关部门的智慧。孙文凯建议,实现政府和民营企业的良性互动,需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的状况和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李志起认为,民营企业亟需长效机制来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他建议,由单一的责任部门发起制转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流程为保障,以结果为评估,以个性问题的解决促进共性矛盾的化解,加强共商共治。“眼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正得到显著改善,民企活力与信心正被充分激发。”许泽玮说。(记者 曾诗阳)

刘鹤:像扶贫一样保护企业家;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

   想到这个题目时,我自己都有些被惊到。 因为很容易招骂。人们都在讲贫富分化问题,你说要安抚企业家的心,他们已经有那么多财富,你还觉得不满足吗?

    对企业家理论颇有研究的刘鹤先生曾说,“经济的真正动力阶层在于企业家,他们把新的思想、新的技术,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制度投入市场,并且不断地开拓市场,这样使得经济得以发展。”

    他呼吁,“中国应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给其以应有的回报,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企业家阶层。”他还说,具有识别功能、融资功能、构造股权结构和进行好的制度安排这三大功能的风险投资家也是企业家。无论从政策还是学理上,安抚企业家的心,这个命题一点没错。

我为什么提出“像扶贫一样”呢?

    因为十八大以来,扶贫是中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之一,中央国务院有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从上到下高度一致,目标明确,部署细密,措施到位,执行力强。没有人说一个“不”字。

    扶贫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为将扶贫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重要使命,所以上上下下没有杂音杂念,没有说一套做一套,而是真抓实干,贯彻到底。

    回到企业家,方方面面是不是已经真正形成统一认识了?

    从招商引资看,各地的认识应该是统一的,但要说关心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恐怕很多人就会有犹豫,不敢像讲扶贫那样理直气壮。其实,我国宪法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国法律的保护。

    可见,各种类型企业的企业家,只要守法经营,都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融的。他们完全应该很安全、很安心地从事经济活动,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获得应有的管理收益和资本收益。

    安抚企业家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中美之间的摩擦加剧,中国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而持久战拼的是综合国力和人民的团结一心,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不能停摆,生产力不能下降,创新不能止步,国力不能衰退,经济要更有韧性,争取发展得更好。

    谁是创新主体和经济新动能的挖掘者、激发者?是企业家。如果企业家心散了,中国经济前途堪忧。我提出“像扶贫一样安扶企业家的心”,是希望从本质上,从战略上,增强全社会对企业家的认识。

为什么要安抚企业家的心? 我想到五个理由:

1、企业家的作用很大。

    中国有1.23亿户市场主体,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 他们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民营经济更是具有“56789”的特征。 在所有市场主体中,企业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企业是脆弱的物种。

    很多人一想到企业家,就会想到实力雄厚财富滚滚。其实,企业往往九死一生,朝不保夕,充满了不确定性。关于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有说是3.9年,有说是2.4年,不明出处,很难采信。

    我能找到的官方权威报告是原国家工商总局2013年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据此报告,截至2012年底,全国1322.54万户内资企业中,生存时间五年以下的占企业总量的接近一半(49.4%);

    企业五年累计消亡三成以上;近五年退出市场的企业平均寿命为6.09年,寿命在五年以内的接近六成。我认为这些数据偏乐观,因为报告定义的“退出市场”是指被工商吊销营业执照或到工商部门注销掉营业执照,而不少企业其实是名存实亡。当然,企业和人不同,企业“死”了以后企业家还可以从头再来,但从总体上说,办企业失败率很高。

3、企业家是一种危职业。

   一方面是身体心理上的。企业家要面临外部市场、社交和内部生产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对身心健康的透支很大,幸福感并不高。

   企业高管级别越高,健康状况越差,97.5%的企业家至少检出一项指标异常,近60%的企业家检出了5项及以上指标异常。近年来,企业家更在意自己的身体,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情况应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是人身安全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调查,企业家犯罪规模较前几年明显上升,在2292人的企业家犯罪中,共涉及84个具体罪名。其中国有企业家的高频率罪名为: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

    民营企业家的高频率罪名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单位行贿罪,职务侵占罪,合同诈骗罪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家是刑事犯罪的高发群体,特别是在融资方面。但近年来,很多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也纷纷出事。 2019年有93家上市公司卷入刑事案件,其中41家上市公司关联主体涉嫌构成刑事犯罪,20位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董事长陷入刑事追责程序,包括集资类犯罪、职务类犯罪、经营类犯罪、证券类犯罪等等。

    以往很多企业家对合规的关注往往是在民商事法律风险方面,较少关注“刑事合规”问题。 一些企业家总觉得企业出了点问题,罚点款、走走关系就能解决,其实大量经济活动的合规要求都有刑事方面的法律规定,弄不好就要判刑坐牢。

5、企业家内心充满纠结。

    一方面,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机会,是全球最佳的创业创富热土之一;另一方面,在转型转轨、政策变动频繁、公权力强势、行政性干预名目繁多、非公经济存在很多天生的不公平等等背景下,很多企业家行为都是不情愿的、扭曲的、被迫的。

    比如只能挂靠某些部门才能进入某些行业,交牌照费,寻租;有些行为是不如此就很难生存的,如税费太高不得不逃。很多企业家有了困难也不敢对外面说,说了官员就不愿意再来,银行就开始抽贷。企业家表面风光,很多是做给外面看的,内心往往是千般纠结万般苦。

    对上述提到的情况,中央高层是非常清楚的,在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指出,我们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不少落实不好、效果不彰,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有些政策制定过程中前期调研不够,没有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没有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有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这次讲话之后,最高法、最高检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三个慎重,慎重采取拘留、逮捕等人身强制措施,慎重查封扣押冻结涉案非公有制企业财产,慎重发布非公有制企业案件的新闻信息。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心作用。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问了自己熟悉的一些优秀企业家,你们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从外部环境说,他们最担心中美脱钩,全球化倒退,经济下滑,改革开放逆行,社会不稳定、民粹化情绪波及到企业家身上。

    从营造企业家健康发展的环境的角度,他们普遍认为,中国营商环境的改进是明显的,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和近年发展较快的一些中心城市。他们并没有更多要求,只希望政策稳定、政府说到做到、企业不被干预就好了。

    我还看了201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发言摘登:

    有的企业家说,希望加大力度,让“有恒产者有恒心”真正成为所有民营企业家的定心丸;有的说,第一条一定是安全,企业和企业家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业务正常运营的安全问题;有的说,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产权保护,二是民营企业家的权益保护,要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企业家更关心的是世界和中国的走向问题,而更广泛的企业家群体,除了关心这些,还关心产权安全、人身安全和经营安全。

    我一向倡导诚信经营、正道光明的企业家精神,企业触犯法律,当然要依法办事,但相当多问题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历史性地理解。

    一通抓人冻结资产,一个企业就完了,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示范性,会让更多人心里不安,甚至心惊肉跳,宁可做少一点,或者移民转换身份图个安全。

    当前的中国经济,既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同时也有相当的压力,展望未来,形势会更加严峻和复杂。时代需要广大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家牢牢树立坚韧的意志和对国家民族深切的责任感。

    4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宏阔的中国企业家群体,越是沧海横流,越是展现企业家精神的时候。时代需要中国企业家临危不乱,危中见机,自我超越,开辟新局。但中国企业家要完成新时代的使命,有一个前提,就是让他们“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多年前有一位首富榜上的企业家对我说:“你觉得我成功吗?我只要深夜躺在床上,想到那些让我生厌却又不得不面对和赔笑的面孔,就觉得毫无成功可言。”每个人心里深处最渴望的情感,就是平等和尊重。

    正和岛创始人刘东华在《中国企业家》担任社长时曾说,所有成功的企业家,内心都结满了厚厚的茧子。当此时刻,让我们像扶贫一样安扶这些结满茧子的心吧。不用更多的政策倾斜,就只要真正的平等、公平和尊重。将心比心,中国企业家也一定不会辜负这个需要他们更加前行和奋斗,而不是后退和躲闪的时代。

刘鹤:不搞杀富济贫、杀富致贫

原标题: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我们要深入领会《决议》精神实质,把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01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出发,把握不同阶段的历史性特征,进行富有智慧的实践探索,及时上升为思想理论,更为科学地指导实践,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从历史看,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建设不断向高级形态迈进过程中形成的。走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国家集中资源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任务。

    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目标。此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阶段,生产潜力不断得到释放,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日益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三大强调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问题,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根据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经过充分论证,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实践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实践呼唤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本质上是发展质量不高。在经济体系中,我们有些领域已经接近现代化了,有些还是半现代化的,有些则是很低效和过时的。

    现阶段,我国生产函数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接近上限,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过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们主要解决的是量的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必须解决好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

    从理论看,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把握发展规律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新理论产生于新实践,新实践需要新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判断,强调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决议》对高质量发展作了进一步强调。这些思想环环相扣,系统回答了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连同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这些重要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思想保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02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

1.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人是经济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涉及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既是消费主体,又是生产和创新的主体,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力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中,产生于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过程中。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回归发展的本源,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上,我们必须坚持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共同艰苦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最为广泛有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搞平均主义,不搞杀富济贫、杀富致贫,避免掉入福利主义陷阱,通过14亿多人共同努力,一起迈入现代化。

2. 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

    经济增长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但大起大落会破坏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从各国经济增长史看,一些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经济大起之后出现大落,往往一蹶不振。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的资源。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发力,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稳定性。宏观经济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连续进程,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决议》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要持续抓好落实,尤其要针对经济波动,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加强预期管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风险易发高发的时期,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着力用高质量发展来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3. 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各类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真正打牢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微观基础。
企业好经济就好,居民有就业、政府有税收、金融有依托、社会有保障。当前,我国大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虽然近两年我国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连续居于全球首位,但主要依赖规模,创新引领力、国际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

    数量庞大的小企业活力强,但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升级能力不足的现象。国有企业要不断深化改革,高效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大量民营企业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把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公司治理的规范性统一起来。外资企业对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要鼓励引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更高水平竞争中创造价值、实现互利共赢。

    企业家是要素整合者、市场开拓者、创新推动者。企业家就像鱼一样,水质水温适宜就会游过来。要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他们发挥作用。

4.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中央把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定义性特征,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

    二战结束以来,开启工业化进程甚至短暂跨过中高收入门槛的国家很多,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的只有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少数国家,这些国家无不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人力资本积累等,都与创新直接相关。

《决议》强调,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式技术。基础研究能力是国家创新活力的源泉,必须大力加强。突破一个关键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行业,进而盘活整个产业,最终对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积极带动。

    要调整优化科技结构,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创新领域国际合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军令状”、“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机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加快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5. 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市场机制,形成良性竞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市场主体活动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高质量发展要在高水平国际竞争中动态提升,推动规则、监管、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中国市场吸引力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相辅相成,是培育吸引全球一流要素和高质量微观主体的基础性制度要求,必须通盘推动,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 高质量发展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下,逐步和有序实现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按照“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先立后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约束作用。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下,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03加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发展阶段的主题,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找准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各个方面的主要制约,加快推动各方面工作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1. 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

    目前,国民经济和产业循环不畅是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要以科技创新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迭代提供应用场景,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优化升级。要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高质量的商品和资源要素,增强供应链黏性,稳定产业链布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为畅通。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2. 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供给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更好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治理结构改革,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使之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枢纽。

    适应数字化趋势,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要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全国统筹,完善能耗控制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落实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顺应居民高品质住房需求,更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3. 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调整、改革、完善的动态过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改革任务更为复杂艰巨,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以开拓精神和专业态度,推动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重点推动土地、金融、科技、数据等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理顺煤、电等能源价格机制,鼓励绿色能源发展,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畅通经济循环、增强有效激励来拓展改革的广度、深度。

    中国对外开放方针不会变,今天不会变,将来也不会变。要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要把参与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和引进发达经济体高技术高质量的直接投资,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方面。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高举经济全球化大旗,商谈和积极加入高水平自贸协定,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体系,与国内高质量发展形成正反馈效应。

4. 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必须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

    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对微观主体是刚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好《决议》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要深刻理解社会心理特点,了解市场关心什么、担心什么,加强预期引导,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做好政策评估和与市场沟通,坚持问题导向,多出台服务微观主体的高质量政策。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规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秩序,引导资本要素有序健康发展。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既加强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又要鼓励平台经济创新,培育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平台企业。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信任、依靠和尊重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
 
    百年党史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深刻变革,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要在党的领导下,准确判断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主要矛盾,从长远大势出发制定正确的重大战略,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紧紧围绕这一伟大历史目标,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

    党员干部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经受锻炼,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发扬专业主义精神,以理性思维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强调查研究,务实开展工作。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高质量的人才,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 上一篇: 海南加快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 下一篇: 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加盟企业 更多
    欧泰克门窗有限公司
    龙卷风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群胜科技
    博达自动焊接设备
    技缘智能--有限公司
    鑫民生遮阳帘
    奥邦表面技术....
    深圳秋田科技汉办
    维安宁科技有限公司
    一舟电子科技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思浪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中基恒润(LED)
    高特装饰
    恋晴集成吊顶
    康王橱柜集成家居
    丽邦地板
    益骏建材有限公司
    欧雅美橱柜
    响美商贸有限公司
    东方超宇装饰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华斯瓦德有限公司
    唐城商贸有限公司
    科海消防安全工程
    欧亿橱柜
    名鼎集成组合吊顶
    贵州省九阡九公司
    上海百益橱柜
    武汉国冠九鼎装饰
    瑾良喜慕乐整体家居
    世纪明珠酒店
    联系我们网站留言友情链接与我在线管理 ┊ TOP
    鄂ICP备11009518号
    联系我们:qyzzw888@163.com
    Copyright(c)2005 企业增值网.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