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发生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冉有之间。冉有是当时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的家臣,也就是主要幕僚。当时的情况是,季康子准备发兵攻击一个叫做颛臾的小国。在向孔子汇报的过程中,冉有估计自己的老师可能会反对,因此表达得非常委婉,“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弟子在承担士者责任上的要求。 孔子说,“冉有,这件事情你们太过分了,颛臾本来是以往周王所封的东蒙之主,是社稷之臣,你们征伐他们是没有道理的。” 在老师的严厉批评之下,冉有开始找托辞,“这是季康子定的事情,我并不想这样。” 接下来,孔子说了一句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对后世影响重大。 翻译成现代意思大概是,作为一个组织中的干部,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道义职责必须全力以赴承担起来,对于一些明显失当的举措该劝谏的劝谏,对于一些应该做的举措该推动的推动,总之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如果自己实在无法改变组织的行为,甚至不惜终止与这个组织的合作,以避免这个组织与自己道义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接下来,孔子继续严厉批评冉有,“作为一个辅佐诸侯的官员,对于外部弱者不能帮助,对于内部糟糕的行径不能劝阻,要你还有什么用呢?” 点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段话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士者要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的基本价值观。直到今天,任何不愿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道义责任的人,都会因为自己行为与传统价值观的悖离,而感觉到沉重的压力。这就是价值观的力量。
而价值观的力量,说明古代的士者与今天的领导者,存在很高程度的精神契合。王安石所说的“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既是古代士者的心声,也是当代变革者的基本理念。 而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更是为古往今来的所有变革者进行了集体画像。 当一个领导者意识到企业有走向危险的征兆,他是有责任推动变革,使整个组织走上健康轨道的。如果只顾自身安危,对于组织的危险置之不顾,这样的领导者是不负责任的,是有失士者风范的,这就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精髓所在。(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