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血液干细胞基因可清除黑色素瘤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可以在活的生物体体内对血液干细胞进行基因修改,让其变成“癌症杀手”——T细胞,使用该方法治疗人类黑色素瘤的治愈率高达40%。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癌症和干细胞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该校医学、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教授杰罗姆·扎克的领导下,从一位黑色素瘤病患体内提取出T细胞受体(其能找出被黑色素瘤表达的抗原)的基因,并用一个病毒载体将该基因引入人体血液干细胞的细胞核中,对血液干细胞进行了遗传修改。随后,他们将经过遗传修改的血液干细胞置于人的胸腺组织中,并将其移入老鼠体内,以便研究在一个活的生物体内人的免疫系统对黑色素瘤的反应。结果发现,大约6周后,经过遗传修改的血液干细胞发育为大量成熟的能有效对付黑色素瘤的T细胞。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扎克实验室的研究员迪米特里奥斯·凡塔克斯表示,这些基因会同细胞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合为一体并永久并入血液干细胞中,从理论上来说,这意味着这些血液干细胞能在需要时产生无限多的T细胞来对抗黑色素瘤。而且,少许干细胞就能变为一个T细胞“军队”,在黑色素瘤出现时作出反击。
科学家们将两种黑色素瘤移入9只实验老鼠体内:一种能表达可吸引经过遗传修改的T细胞的抗原;另一种则不能表达该抗原。随后,他们观察了肿瘤大小的变化,并使用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PET)监测了癌症的代谢活动,结果发现,有4只老鼠体内表达抗原的黑色素瘤被完全清除,其它5只老鼠体内表达抗原的黑色素瘤也变小了。
扎克表示,科学家们可以对T细胞进行遗传修改来对抗疾病,但在多数情况下,T细胞的功效并不持久,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多经过遗传修改的T细胞。而最新方法则通过对血液干细胞进行遗传修改来产生T细胞,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产生大量“新鲜”的抗癌细胞,也有望确保癌症不复发,因此,这种对免疫系统进行遗传修改的方法意义重大。
该研究团队接下来准备进行临床试验以测试这种方法的效果。一个可能的方法是对周边T细胞和能够产生T细胞的血液干细胞同时进行遗传修改,让周边T细胞作为抗癌的“先锋官”,血液干细胞则作为第二波“勇士”,在前线T细胞慢慢失效时,接手进行战斗。扎克也希望这种对免疫系统进行遗传的方法可用于治疗乳腺癌等其他癌症。(刘霞)
LG电子推出智能手机改革新战略
本报首尔11月15日电(记者薛严)LG电子于11月中旬推出新的智能手机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为:2012年推出的主力智能手机数量将减少到今年的一半,控制在三四种之内;界面设计也从以文字为主改为以容易看懂的图标为主,以提高针对消费者的便利性。
提质减量是这次改革战略之一。LG电子今年在韩国市场推出了7种智能手机。但除了LTE,其他机型都没有取得预期成果。LG电子负责设计的管理人员表示:“过去推出了过多的产品,在质量管理方面有些失败。就像苹果公司一年内只推出一款iPhone新机型那样,我们也要打造LG电子的代表性战略产品。”
体现LG电子智能手机战略变化的第一款智能手机将于明年1月中旬在意大利米兰亮相,LG电子将在意大利名牌“普拉达(PRADA)”举办的男装发布会上公开新型普拉达手机。此次即将推出的新型普拉达手机屏幕为4.3英寸,采用谷歌安卓操作系统的姜饼(Gingerbread)版本。据悉,产品正面和背面将分别配有130万像素和800万像素的摄像头。LG电子一位高层人士表示:“我们的开发目标是打造完全不同于过去产品的名牌智能手机。”
这次改革的另一战略是亲和用户。LG智能手机用户界面设计也将于明年上半年大幅改变。例如,表示电池充电现状时,现在出现的是“充电75%”的提示;但今后画面上会出现充满75%的水的图像,让用户直观理解。LG电子有关人士表示:“计划于明年4月推出的新型手机采用全新的UI 3.0,界面设计将和以前截然不同。”
LG电子手机部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了1388亿韩元的营业亏损,但上月创造了小幅营业利润,这是因为LG电子降低了低价普通手机的产量和销量,同时提高了价格较高的智能手机的销量。10月初推出的Optimus LTE手机在短短一个月内售出10万多部。LG电子表示,将通过有偿增资筹集1万亿韩元的资金,其中4625亿韩元用于手机研发事业。
多维导控电流纳米材料研制成功 能自行重构电路
本报讯(记者常丽君)计算机有一天会自行改造其内部电路吗?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7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从多个方向导控电流的新型纳米材料,能调整自身排列组合重构电路,以满足不同时间的不同计算需要。这种材料可用于制造初级电子元件,为人们带来一类全新的纳米粒子电子元件,并有望使计算机能自行改装其内部电路,按照需要变成完全不同的设备。相关论文发表在10月16日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网站上。
“这是一种全新的控制转向技术,能导控连续材料中的电流方向。”该研究领导人、西北大学麦科密克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教授巴托斯·格日博斯基说,“就像改变一条河的流向,电流通过这种材料后,也能被引导流向多个方向,甚至变成多条河流,同时流向相反的方向。”
研究人员介绍说,新材料是将硅和高分子聚合材料从多方面结合在一起,这种“杂交”材料由一种5纳米宽的导电粒子组成,每个粒子外面涂有一层特殊的带正电的化学物质,这些粒子被带负电的原子“海洋”包围,以平衡它们所带的正电。通电时,微小的负电原子会发生迁移重建电路,而相对较大的正电粒子不会移动。通过移动包围着材料的海量负电原子,能调节高低电导区域,就生成了允许电流通过的方向路径。而通过推拉负电原子,旧有的路径会被新的路径擦除。用多种类型的纳米粒子,还可以制造出更加灵活的电子元件,如二极管和晶体管。
“新材料除了作为现有技术的三维桥梁以外,这种可逆性能让计算机改变电流方向,在需要的时候调整自身线路。”论文作者大卫·沃克说,设想一下,有一种设备能根据计算机信号自我改装成电阻器、整流器、二极管以及晶体管,而多维电路只要使用不同的电脉冲输入序列,就能重构电路而实现这一点。
总编辑圈点
具备自我重构能力的软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硬件领域的相关研究,创新意义显然更为重大,而其运作起来也会比专用芯片更加节能和高效。这或许有违于人们守旧的思路——即便再聪明的机器,不过是在预先输入的指令程序下表现出“自主”地为人类干活儿而已,怎料机器自身也能够如人类一般开启“进化”的旅程呢?联想起如今,那些好像不贴张“智能”招牌,就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电子消费品,与美国科学家赋予计算机的这种百变神通相比,不过都成了营销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