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获重大药用价值欧洲基因发明专利
日前,解放军307医院免疫室及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免疫室主任、著名血液免疫学家奚永志教授申报的《编码鸡Ⅱ型胶原CCOL2A1全长基因及其用途》基因发明,获得欧洲基因发明专利。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获得的国际公认具有重大药用价值的首个欧洲基因发明专利。
奚永志已于近日收到欧洲专利局的正式公文通知:“根据欧洲专利法第123(2)款之规定,奚永志教授申报的《编码鸡Ⅱ型胶原CCOL2A1全长基因及其用途》基因发明申请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工业实用性,该发明攻克了国际上该领域长期难以解决的重大关键难题。权利要求1—8是可授权允许的。”能够在基因科学研究领域获得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欧洲基因发明专利,标志着我国在基因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彰显了我国在基因科学研究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在基因发明专利上的长期垄断。
据悉,奚永志获得这项欧洲基因发明专利是拥有国际标准的“三方专利”优势。“三方专利”被国际上列为评定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四个重要标志之一。这项基因发明专利,可用于研制开发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因药物和基因治疗。在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下,该课题组采用这个稀有“珍贵基因”又率先原创性地研制成功国际上首个基于异种CCOL2A1能有效治疗RA的全新型治疗性基因疫苗,获得中国发明专利。目前该课题组正在积极完善新药临床前相关研究和进行临床试验报批工作,力争早日用于临床,造福社会。
我国研制成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高灵敏血液检测用纳米材料
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致输血传播性疾病中的主要病毒,传统的免疫检测方法因“血清转换窗口期”在30天以上,而存在感染病毒漏检的危险(漏检率高达十万分之二十)。采用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可以将极低浓度的病毒核酸迅速提取出来并进行极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在病毒感染后3天以内即能检出,大大缩短血液筛查的“窗口期”,准确率接近100%,输血及血制品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共有33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单采血浆站150余个,年采浆量约4000吨,年间复合增长率20%左右。根据有关规定,单人份血浆采集量为500毫升左右,假定1吨血浆合计1700个样本,全国一年的血浆采集量约680万袋血浆。按照24个样本混合,血浆检测带来的市场容量约为1-2亿。血液中心对献血员的筛查检测是核酸检测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我国献血员的筛查检测也将大规模采用核酸诊断技术。根据中国输血协会统计,我国每年献血达到900万人次,采血量约1000-1500万袋以上,具有4-6亿元的市场检测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与器件专题“血液筛查用纳米材料与仪器研究”课题日前通过了课题验收。该课题采用创新的双层修饰磁性纳米颗粒、乳液/细乳液聚合、多孔陶瓷膜乳化法工艺制备出应用于血液筛查技术的超顺磁性纳米超顺磁性微球,微球磁响应达到42.6emu/g,超顺磁性颗粒粒径<10纳米,磁性纳米颗粒/氧化硅复合微球粒径80~1000纳米可调,微球粒径分布偏差小于10%,制备规模超过1公斤/批。采用该技术批量生产的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在国产化的核酸提取与分析平台上,可同时实现对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高灵敏的检测,最高检测灵敏度小于40拷贝/ml。目前已形成单分散系列超顺磁性氧化硅纳米微球、单分散超顺磁性氧化硅纳米羧基微球、超顺磁性聚合物纳米羧基微球三个系列产品,该技术为解决我国临床用血及血液制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该课题研发的全自动艾滋病毒核酸血筛试剂已获得SFDA新药证书(国药证字S20100005);自动化高通量核酸血筛体系相应仪器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沪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1401248号), 研制产品已经在昆明市血液中心,成都市血液中心,江苏血液中心,上海血液中心等18家采供血机构获得应用,截至到2012年3月,共完成了602,644例供血(浆)者样本的筛查,有力地保障了我国临床用血及血液制品的安全。
美国研制黑素瘤疫苗抗击皮肤癌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19日报道,美国梅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从黑素瘤和狂犬病近似病毒中获取的人类组合DNA(脱氧核糖核酸),训练小鼠免疫系统从内部根除了皮肤癌。这种癌症免疫疗法可利用经基因方法改造过的水泡性口炎病毒,将源自黑素瘤癌细胞的广谱基因直接传送至肿瘤。初步研究结果表明,60%受到肿瘤困扰的小鼠可在3个月内痊愈,副作用也可降至最低水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该中心分子医学部的理查德·威尔博士表示:“我们相信这种新技术能帮助确认完整的全新抗原编码基因序列,这对于刺激免疫系统抗击癌症十分重要。特别是,我们已发现部分蛋白质需一起表达才能形成最有效的肿瘤抑制机制。通过使用疫苗同时打击多种蛋白,我们希望能同时治疗原发肿瘤并防止其复发。”
研究人员解释说,免疫系统基于“搜索摧毁”平台发挥功能,并可微调自身能力,以确定水泡性口炎病毒等病毒入侵。从全部肿瘤DNA频谱构建癌症疫苗的部分请求,表明肿瘤能够适应来自健康免疫系统的反复攻击,并显示出免疫系统可识别的较少抗原或路标。
癌症可以学会隐藏在正常的免疫系统之中,但却无法逃过经过水泡性口炎病毒和广谱DNA训练过的免疫系统。威尔表示,没人知道免疫系统能在肿瘤细胞中辨识出多少抗原,通过利用高度免疫原性的病毒表达这些蛋白,能增加免疫系统对它们的识别度。免疫系统会认为病毒正在向内侵入,而这些病毒表达了应该被消灭的癌症相关抗原。
由于研究人员无法隔离出足够的多样化肿瘤细胞抗原集合,许多有关免疫疗法的研究已经放缓。而采用新技术,肿瘤能够变异并重建自己,而无需担忧免疫系统的干扰。
在黑素瘤疫苗研制成功之前,该中心还制成了抗击肝癌的实验性疫苗。未来研究人员还将致力于研发类似疫苗以对抗更具侵略性的癌症,如肺癌、脑癌和胰腺癌等。(张巍巍)
日本发现5种肺癌遗传基因
日本癌症研究会癌症研究所和自治医科大学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公布,他们新发现了引起肺癌的5种遗传基因。这些新发现的遗传基因是调节细胞分裂的酶遗传基因与其他遗传基因融合的基因,该发现对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作用。
癌症研究所竹内贤吾项目主管和自治医科大学间野博行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在癌症研究会有明医院接受手术的1500位患者肺癌标本的遗传基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负责激活ROS1和RET细胞的酶的遗传基因与其融合的5种基因引发了肺癌。这种酶原本只在必要时被激活,但融合后细胞无秩序增殖导致癌症发生。
大部分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分析中发现这5种致癌遗传基因占调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2%。在美国承认的使用甲状腺癌治疗药物的细胞试验中,RET和其他遗传基因的融合基因具有抑制细胞癌变作用。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医学》电子版。(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