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现能修复肺的干细胞
新华社新加坡10月29日电(记者陈济朋)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日前宣布,新加坡一个研究团队,确定了与肺部组织自我修复功能相关的干细胞具体种类。这一发现将有助了解肺部组织的修复机理。
科技研究局下属的遗传学研究所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及一些医学研究人员合作,发现远端干细胞与肺泡的生成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从人体不同区域提取出3种干细胞——远端干细胞、气管干细胞和鼻上皮干细胞,进行克隆培养。尽管这些干细胞的相似度高达99%,但只有远端干细胞的试管内最后产生了新的肺泡。
研究人员说,这一研究表明,成人干细胞的修复功能与其来源部位具有对应关系。新发现对研究肺部组织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新加坡开发出楼宇内部定位系统
新华社新加坡10月10日电(记者陈济朋)新加坡最近开发出一种可以用于建筑物内部的定位系统,可以弥补目前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高楼大厦内部定位不灵的缺陷。
新加坡《商业时报》报道,这种定位系统是一种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系统。用户在建筑物内部使用时,它会首先利用GPS系统确定用户所在的具体楼宇,然后再根据无线网接收信号的强度判定位置。
不过,传统的无线网接收信号有时强有时弱,在判定位置方面的精度很不理想。而新加坡开发的这种系统,可以对定位效果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在建筑物内部精确定位的效果。
新方法制造出全新晶体 按需结构晶体材料不远矣
本报讯(记者常丽君)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4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西北大学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将纳米粒子作为“原子”,DNA(脱氧核糖核酸)作为“化学键”,按照某些自然界晶体中的原子晶格方式来制造晶体,能制出甚至原先在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晶体。按照该方法和基本设计规则,人们可能造出多种新材料,用于催化剂、电子设备、光学设备、生物医学和发电、储存及转化技术等领域。该研究发表在10月14日的《科学》杂志上。
“我们能控制结晶的模式,这在许多方面比自然界和实验室的原子结晶方式更加强有力。”领导该项研究的西北大学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主管、温伯格文理学院化学教授乍得·米尔金说,“我们正在编制一张新的晶体种类周期表。按照设计规则,用纳米粒子作为‘人造原子’,通过控制纳米粒子的大小、形状、类型及其在既定晶格中的位置,改变DNA的长度,就产生了几乎无限的可调性。我们能制造出全新的材料,超出自然界所限定的那些晶体。”
研究人员解释说,用不同大小的纳米粒子和不同长度的DNA链组合,就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晶体结构。经过混合和加热,组装的粒子从最初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有序状态,每个粒子都按照晶格结构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他们在论文中提出了6种设计规则,在粒子大小和DNA长度已知时,能预测不同晶体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并按照规则设计了41种晶体结构,表现出9种完全不同的晶体对称性。
研究人员指出,设计规则提供了一种能独立调节每个相关晶体参数的方法,包括粒子大小(5—60纳米)、晶体对称性和晶格参数(20—150纳米),这41种晶体只是很小一部分样品。该方法也适用于各种化学成分的纳米粒子,粒子类型和其结构对称性决定着晶体的性质。在开发新材料方面,该方法提供了一种预测和控制材料物理性质的理想手段。
米尔金认为,很快还将出现一种软件,帮助科学家挑选粒子和DNA,按照需要制造出几乎任意结构的晶体材料。
总编辑圈点
早在老祖宗晒制海盐时,人工制备晶体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正如石墨、钻石两种晶体所揭示的,内部结构的些许差异,就可能让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一直对如何控制晶体生长方式的热情毫不消减。与过去众多的控制手段相比,美国科学家的这项新发现似乎有些毕其功于一役的意味:既能提前预测晶体的生长结果,又有无限多种晶格结构可供选择,要定制一款特殊结构的晶体还是难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