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情况下搞竞聘上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要弄明白竞聘上岗的实际价值到底是什么。“竞聘上岗”的关键在“竞”字上,即把职位公开,具备基础条件的人都可报名参加,通过多人之间的竞争来聘用最合适的人选。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通过多人之间的竞争来产生新的任职者呢?
僧多粥少时
有些企业岗位有限,冗员很多,这时就可以利用竞聘上岗精简人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的企业不搞竞聘,采用一刀切的方法,用年龄、学历等硬件进行减员,但很可能把有经验、有真本事的人送到了竞争对手那里去。因此,不唯学历、不唯资历,通过公平竞争精简人员是比较明智的做法。多数外企有很成熟的人力资源规划,且能够做到能进能出,因此,很少会形成多年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就不需要搞大规模的竞聘上岗活动。
平时无法评价、难以定夺时
还有一种竞聘上岗不是为了精简人员,而是为了通过竞聘活动,发现优秀人才,选择更适合的人到岗。只有岗位有足够的吸引力,才会有多人报名,形成竞争的局面。只有让不同的候选人在竞聘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才能有机会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才能。多人参加竞聘,才能有比较,好作出判断,从而提高人事决策的准确性。
在选择研发项目经理时,要从技术人员中选择管理能力强的人来当。此时,只靠平时的观察无法了解候选人在管理方面是否具备潜力。而通过竞聘上岗活动,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使候选人展现其管理才能的机会,也是企业发现候选人管理才能的机会。
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时
中国的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在干部配置时缺乏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员工常常抱怨:用人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提拔张三,而不是提拔李四?依据是什么?我为什么总是没有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一个干部被提拔之日,就是一批干部牢骚满腹之时。激励了一个,打击了一片。也许用人时的确做到了任人唯贤,领导的眼光也很锐利,但给员工的心理体验正好相反:领导就爱用自己身边的人!谁会搞关系,谁就得到提拔!人们要想找到被提拔的干部和领导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容易的,要么是校友,要么是老乡,要么是老同事,至少也和领导一块出过国啊。
看来,竞聘上岗在特定环境下还是大有市场的。对国有单位来讲,通过竞聘上岗转换用人机制,引入竞争模式,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从“干好干坏接着干”到“干不好别人干”,就会激活内部人力资源,发挥出人的潜能,其价值还是非常大的,多数实践了竞聘上岗的企业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多数企业来讲,通过竞聘也能够发现优秀人才,真正做到“岗能”匹配。
二、竞聘上岗的操作误区
不同背景下的竞聘上岗工作侧重点不同,其操作的关键环节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背景是减员增效,关键环节在于定岗定编的科学合理性。如果竞聘的主要目的是发现优秀人才的话,应该在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下功夫。如果竞聘上岗的目的是引人竞争机制,重点环节在于过程的公平性。
抛开竞聘上岗背景的差异,一般来说,要想提高竞聘工作的有效性,打消员工认为是走形式的念头,就应该力图避免犯如下几个方面的错误。
1.忽视竞聘前的岗位分析工作
“竞聘上岗”,首先得把岗位分析透彻。否则,报名者就会盲目选择岗位。也许,人力资源部的人对岗位比较了解,但跨部门报名的人往往只凭自己的经验和职位名称形成自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尤其是在当前变革时代,新的岗位层出不穷,员工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如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组织发展主管,品牌经理等等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不一定为员工所熟知。
通过岗位分析,一般要形成规范的文件,并向员工以岗位说明书的形式公开这些信息。
2.简单发布竞聘信息了事
对很多传统国有单位而言,竞聘工作可是一个涉及员工个人利益的大事,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员配置问题,是一次大的用人机制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员工大量的猜测和顾虑心态。
因此,竞聘前的宣传工作是决定参加竞聘人数及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长期实行任命制的单位来讲,要创新用人机制,宣传动员环节可能比实施阶段还要重要。笔者有一次协助一个军工单位搞竞聘上岗,在宣传阶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动用了所有的宣传工具,包括该单位内部的闭路电视、内部报刊、全体干部大会、培训等等,结果非常成功。该单位领导原先很担心没人响应,结果却非常令人满意,报名非常踊跃,且心态很积极、很豁达,职工把那次竞聘当作主动抓住为企业做贡献的机会,同时又是一次锻炼自我才能的机会。
3.竞聘测试手段落后,不能测试出竞聘者的真实才能
很多单位操作竞聘上岗,都遵循了如下程序:先是报名(可能是自愿,也可能是单位推荐),然后是资格审查,再是竞聘演说(可能是面试,也可能是演说,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加上知识、技能测试,最后是决策。其实,这种传统的测试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效果不是很理想,结果可能是让那些善于表现但实际能力一般的人上了岗,对单位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同时,也引起了大家的抱怨。下一次再搞竞聘上岗,有真才实干的人要么不再参加,要么另谋高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