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纳米粒子技术可有效攻击癌细胞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国家能源部下属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和新墨西哥大学癌症研究和治疗中心的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有效的策略、用纳米粒子和药物双管齐下攻击癌细胞的方法。相关研究发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材料学》杂志上。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教授杰夫·布林克表示,这种直径约为150纳米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就像一个多孔的蜂巢,其具有很大的“肚量”和表面积,能存储大量种类繁多的药物。该纳米粒子和周围环绕的、由脂质体构成的类似细胞的膜结合在一起,可被看做一个能作为运载工具的“原始细胞”,能将治疗癌症的“鸡尾酒药物”运送至人体内以杀死癌细胞。膜会封住“鸡尾酒药物”,纳米粒子会让膜保持稳定并包含和释放“原始细胞”内的治疗药物。
目前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许可的纳米粒子递送策略是使用脂质体本身来包裹和递送药品。布林克和同事研发的新方法中,原始细胞的容纳量更大、稳定性更强、效率更高,其对人类肝脏癌细胞毒性的破坏力也更大。布林克说:“与仅仅使用脂质体相比,新方法的效率增加了数百万倍。”
该研究领导卡莉·阿希礼表示,与仅仅使用脂质体相比,原始细胞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用脂质体作“载体”需要专门的“卸载策略”,会使运载过程变得更加困难,而原始细胞方法则可通过浸泡纳米粒子来卸载专门用于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药物。
原始细胞中的脂质体也能作为保护罩,在原始细胞依附并固定在癌细胞内部之前,阻止有毒化疗药物从纳米粒子中泄露出来。这意味着,即使该原始细胞没有找到癌细胞,也很少会有毒物泄露进人体,因此减少了传统化疗方法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
这种纳米粒子小巧,而且制作工艺精巧,能在肝脏和其他器官附近漂游循环几天或几周,搜寻猎物癌细胞。
科学家正在试管中培育出的人体癌细胞上测试这种方法,并很快将在老鼠肿瘤上进行测试。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持续优化这种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大小,直径大小介于50纳米到150纳米之间的粒子能吸收的癌细胞最多。
科学家表示,该方法将于5年内进行商业化开发和应用。(刘霞)
国防科大突破中低速磁浮交通核心技术
最新发现与创新 本报北京2月28日电 (杨波 陈明 记者唐先武)记者从国防科技大学获悉,经过30年攻关,该校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核心技术。今天,在北京市开工和启动建设的8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线路中,S1线西段工程将采用该技术,建设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示范线。此举表明,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日本之后拥有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线路的国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防科大教授常文森率领课题组围绕磁浮交通的核心关键技术展开自主创新,相继突破了悬浮导向控制、转向架、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1999年,该校与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双方联合国内17家科研单位与企业协作攻关,实现了关键装备的全部国产化,形成了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工程化能力,为我国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奠定基础。
2010年3月,该项目通过包括5名院士的权威专家组的审核验收,认为我国已掌握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悬浮控制、牵引控制、运行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了中低速磁浮交通的系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记者在北控唐山试验基地看到,中低速磁浮交通试验示范线长1.5公里,设计有70%。的坡度,50米弯道半径,两辆编组的磁浮列车运行最高时速可达105公里。乘坐磁浮列车十分平稳,几乎感觉不到噪声。
磁浮列车车厢磁场与一般家电产生的磁场相当甚至更低,是一种电磁环境友好、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对于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 唐先武 杨波 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