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8月22日电 (记者张家伟)一个效率极高但外观冰冷的机器人,一个能模仿人类表情且善于沟通的机器人,你更愿意和哪个一起工作?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们更喜欢后者。
伦敦大学学院22日发布的一项研究说,该校和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人员让一台机器人作为家政助手来帮助志愿者完成一些简单家务。在协助志愿者煎鸡蛋的过程中,机器人给志愿者传递鸡蛋、盐和油,而且被设定把鸡蛋掉到地上,并试图去补救这一失误。
据研究人员介绍,这台机器人拥有人一样的外表,能够做出快乐、悲伤等人类表情,并能用简单的语言和人互动,它出现失误后会表达歉意,并呈现出内疚的表情。结果显示,与一台高效的冰冷机器相比,志愿者更愿意与这个干活慢半拍的不完美助手合作。
研究人员说,机器人助手通过模仿歉意、后悔等人类表情,能够降低人们对它们工作中失误的不满,从而加深两者间的信任,这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类与机器人合作一个很大的障碍恰恰是信任。
参与研究的布里斯托尔大学教授科斯廷·埃德说,在完整的性能认证基础上,如果能够更好地了解感情表达以及沟通等因素在人类与机器人合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能帮助工程师设计出更好的机器人助手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3D打印将会融入我们的身体 服务领域从生到死
还记得3D打印技术吗?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了相当的规模。3D打印技术几步速度很快,同时成本不断下降,很快我们就会看到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的汽车、假肢甚至是枪支。不过目前3D打印技术还没有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打印资源和图纸来教会普通人如何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所需要的东西。不过3D打印技术仍然正在改变世界,只不过现在还不在你所期待的领域。
服务领域从生到死
殡葬业当然不是3D打印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不过上海龙华殡仪馆却提供了一项非常与众不同的服务:通过3D打印技术为那些有残缺或损坏的遗体进行修补。这样的服务需要收费4000到5000元不等的人民币,不过这样的服务看起来在悲伤的家属面前,似乎也无法让人感到欣慰。
但是不仅仅是已经去世的人,还有普通人也体验到了3D打印技术带来的概念。今年2月,一位澳大利亚人植入了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的脊椎骨。这位澳大利亚患者的颈部长了一个肿瘤,直接导致了他变成半身不遂,而受影响的脊椎骨和头骨的连接部位然自己的下半身移动起来非常困难。而通过使用3D打印机的方式对原有部分脊椎骨进行替换,让他重新拥有了一个可以移动的身体。负责这次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Ralph Mobbs表示:“这就仿佛有人点亮了一盏灯,要说这不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不知道什么才是。”
头、肩膀、膝盖和脚趾
3D打印的假肢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各地改变着许多病人的生活,尤其是这样的价值在造价上也便宜了很多。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John Schull教授在接受PBS采访时表示:“一个普通的假肢造价大约4万美元,而大约有2000分之一的孩子在出生时就会面临肢体异常的问题。”
“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与成年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的身体一直在不断的成长,因此就算花4万美元定做了假肢,在一两年之后就已经无法使用,这不仅会造成浪费,同时也为许多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而有了3D打印技术,也许只需要10美元或者20美元的塑料,就可以解决4万美元的问题。虽然它们不像4万美元的钛合金假肢那么坚固,但是至少可以随时更换,随时根据孩子身体的尺寸更新。”
而除了3D打印机假肢之外,下一步的计划无疑就是3D打印的器官移植了。同样是在今年2月,美国研究人员表示发明了一种可以3D打印的“活性组织”,并且用来打印肌肉、软骨和谷歌。虽然这项技术还没有准备好在人类的身上使用,但是通过对小动物的测试,发现具有相当大的应用潜力。3D打印技术也同样可以用来挽救生命。在尼泊尔,科技救援组织希望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饮水系统,帮助当地200多受到影响的灾民拥有正常安全卫生的饮水措施。
救援机构现场工程顾问Andrew Lamb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通过合力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可以在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3D打印出一套系统,为偏远地区的人提供整套的供水系统,而只要将供水车开到供水系统面前,就不用灾民们在拎着水桶来领水了。”3D打印技术未来将不仅仅只走进我们的生活,甚至还会走进一些人的身体,而3D打印技术给我们的带来的概念,应该绝对不仅仅是让生活更加方便这么简单,它还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
艾滋病病毒善变有了新证据 对“基因剪刀”有反抗
新华社华盛顿4月7日电 (记者林小春)艾滋病病毒善变且难以根治的特性又有了新证据。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7日在美国《细胞报告》杂志上撰文说,艾滋病病毒对现在流行的“基因剪刀”疗法也能很快出现对抗反应,但改进这一疗法仍可望继续抗艾。
科学家发现,细菌在遭遇病毒侵染后,可以获得病毒的部分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并整合进基因组形成记忆。当细菌再次遭到这种入侵时,便会转录出相应的RNA(核糖核酸),利用其中的“定位信息”引导Cas蛋白复合物定位和切割,摧毁入侵病毒的DNA。
近几年出现的“基因剪刀”疗法——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就是利用这一原理,用一种定制的RNA引导担负剪刀作用的Cas9酶,按照预设的位点把艾滋病病毒导入宿主细胞的病毒DNA给剪掉,从而阻止艾滋病病毒复制增殖。
但在上述新报告中,负责研究工作的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副教授梁臣告诉新华社记者,他们的实验证实,艾滋病病毒能从基因剪刀下较快逃逸。对逃逸的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组测序表明,这种病毒已改变被CRISPR技术识别的DNA标靶序列。
梁臣指出,艾滋病病毒逃逸或者说出现“抗性”并不算意外,意外的是进一步分析显示,艾滋病病毒的这种改变大多不是由科学界通常认为的病毒逆转录酶造成的,而是在Cas9剪刀酶切断艾滋病病毒的DNA后,宿主细胞在试图修复因剪切而断裂的DNA时发生的。“换言之,该疗法在抑制艾滋病病毒增殖的同时,又在帮助这种病毒逃逸。”
研究人员对利用基因剪刀治疗艾滋病提出两种改进方案,一是同时攻击多个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组位点,增加病毒逃逸的难度;二是使用Cas9之外的剪刀酶。这项研究是多个实验室及研究单位共同合作的结果,参与单位包括麦基尔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科大首次验证六光子量子非局域性
日前,中国科大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成功制备出世界最高保真度的六光子纠缠态,并首次验证六光子的量子非局域性,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著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
量子非局域性,是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起源于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与玻尔对量子力学的争论。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不够完善,“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玻尔等人则认为,量子随机性是宇宙的一个基本特性。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实验使人们接受量子非局域性的观念,即量子态是个整体,如果对一个系统进行测量,那么同时会影响另一个系统的状态。也就是说,上帝即便会掷骰子,那他掷骰子的技艺也匪夷所思,他掷出的骰子是联动的。
然而,要进行“非此即彼”的非局域性验证,对于量子纠缠态的保真度要求很高。虽然近年来科学家已经能够制备六光子甚至八光子纠缠态,但其保真度有限,目前量子非局域性实验检验还停留在四光子阶段。
李传锋、黄运锋等人巧妙地设计出“三明治”型量子纠缠源,这种新型纠缠源具有更好的对称性,由此制备出的六光子纠缠态保真度高达88.4%,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最终实验验证了六光子的量子非局域性。
李传锋表示,这项工作为多光子实验的保真度和亮度设立了新标准,对量子通讯网络、量子计算和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研究都将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出轨"卫星改弦测试相对论 将为迄今引力影响时间的最精确试验
[导读] 被意外发射到错误轨道上的两颗人造卫星将改变用途,以便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预言进行迄今为止最为严格的测试。该预言认为距离大质量物体越近,钟表的转速就越慢。被意外发射到错误轨道上的两颗人造卫星将改变用途,以便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预言进行迄今为止最为严格的测试。该预言认为距离大质量物体越近,钟表的转速就越慢。
由欧洲空间局(ESA)操控的这两颗卫星于去年被一枚俄罗斯联盟号火箭错误地发射到一条椭圆形轨道上,而非之前设计的圆形轨道。这使得它们不再适合自身的预期用途,即作为被称为“伽利略”的欧洲全球导航系统的一部分。
但是这两颗伽利略卫星都安装有原子钟。根据广义相对论,时钟的“嘀嗒”声会随着卫星在其摇摆的轨道中向地球靠近而逐渐变慢,这是因为大质量行星的引力会使时空结构弯曲所致。而随着卫星离开地球远去,时钟则会越转越快。
11月9日,ESA宣布,德国柏林应用空间技术与微重力中心(ZARM)和法国巴黎天文台时空参照系统部门如今打算跟踪这种时钟的减速与加速。通过比较已知高度卫星上的时钟运行速度,研究人员将能够测试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准确性。
并未参与这项工作的加拿大温尼伯市马尼托巴大学物理学家Gerald Gwinner指出,发射太空实验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利用偏离航向的伽利略卫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有时一个不幸的事故可以被转化为一些有帮助并且有趣的东西。”Gwinner说,“这是一个‘当生活给了你一个酸柠檬,那就做杯柠檬水吧’的典型案例。”
早在1976年,美国宇航局(NASA)便发射了装载着原子钟的重力探测器A,在1万公里的高空与地面上的另一部原子钟比较“嘀嗒”声。然而这架探测器在太空中只停留了不到两小时。相比之下,伽利略卫星将进行长达1年的试验——每天两次爬升并下降8500公里。
ESA表示,这项试验使科学家第一次有机会改进1976年的测量数据。该局卫星导航高级顾问Javier Ventura-Traveset表示,这将是有史以来进行的有关引力将如何影响时间流逝的最精确测量。ESA预计最终的结果将比重力探测器A获得的数据精确4倍,从而使得该局能够以低于0.004%的精度检验理论是否与实际相符。
没有人希望爱因斯坦在100年前提出的理论会被打破——它已经通过了所有相关的测试。但Gwinner指出,尽管如此,最后的结果依然是迷人的。他说:“虽然我们不知道广义相对论能否以及在哪里会被打破,但重要的是这将大大推进人类的认知极限,并最终找到偏差的线索。并且如果能以一种省钱的方式完成这一切,那就更好了。”
ESA未来的一项试验被称为太空原子钟(ACES),预计将于2017年在国际空间站上实施,并将把爱因斯坦理论推向更大的极限,预计使精度达到0.0002%。
Ventura-Traveset强调,在此期间,伽利略卫星或许依然能够在导航上发挥作用。自从这两颗卫星被发射以来,科学家采用了一系列手段调整其错误的轨道。他说,这可能使得它们在未来能够参与伽利略系统同时进行的相对论测试,但这还没有最终确定。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于1915年发表的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它代表了现代物理学中引力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包含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中,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等效原理而建立。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这种时空曲率与处于时空中的物质与辐射的能量—动量张量直接相联系,其联系方式即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 。(赵熙熙)
以色列发明“精灵”机器 30秒便可做好饭菜
[导读] 在手机上点一下, 30秒后,一份热乎乎的饭菜由一台外形炫酷、尺寸跟咖啡机差不多大的机器为你做得。在手机上点一下,30秒后,一份热乎乎的饭菜由一台外形炫酷、尺寸跟咖啡机差不多大的机器为你做得。
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以色列一家企业已经研制成功的技术。与机器配套的是食材“胶囊”和一款手机应用。所谓食材“胶囊”,是食材经过冷冻干燥处理,保质期1到2年,密封在一个个胶囊中。App里列出鸡肉饭、蒸粗麦粉配蔬菜、拉面、巧克力舒芙蕾等食物,选择想要的食物,机器就会加入适量水,混合、搅拌食材,烘烤或熬煮食材。制造商计划今年开始售卖这种名为“精灵”的机器,售价1000美元(约合6200元人民币),初期供应便利店、咖啡馆等店铺,今后将扩展功能,最终让普通消费者也用上。
小企鹅机械人混入南极企鹅群
(神秘的地球报道)生物学家出动小企鹅机械人间谍,来检测皇帝企鹅群的心跳和其他健康状况。这只小企鹅机械人间谍相当可爱,令企鹅信以为是同类,当它是自己所生的小企鹅的潜在伴侣向它说话。
皇帝企鹅以害羞出名,研究人员走近时,它们常会退避三舍,令心跳率加速,使检查企鹅心跳率和其他健康参数的科学家不得要领。
因此,国际科学家及甚至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勒马霍为首的制片人,创造了一部伪装成小企鹅的摇控机械车,混进南极洲阿德利兰德的害羞企鹅群中,研究员则在200米外观察。
不靠电池的心脏起搏器问世 靠心跳能量提供电力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5日(北京时间)报道,在4日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2012年科学会议上,科学家提交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实验装置能将心脏跳动的能量进行转换,从而为心脏起搏器提供足够的电力。
在初步研究中,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种利用压电效应的能量采集装置。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国密歇根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研究员阿明·卡拉米博士称,该方法对心脏起搏器来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解决方案,因为起搏器只需少量的电力即可运行。压电效应也可用于除颤器等其他心内植入设备。
目前的起搏器每5—7年电池耗尽时必须进行更换,因此非常昂贵和不方便。卡拉米表示,许多患者自童年起就戴上了起搏器,如果此项新技术得以实现,他们将在一生中省却不少的麻烦。“对于儿童病人,他们要用起搏器很多年。如果采用这一新技术,他们将少做很多次手术。”
研究人员首先测量胸腔内心跳诱导的振动,然后在实验室中使用一个“振动器”进行复制,并将之连接到他们开发的心能俘获设备原型。原型设备的性能测试,基于100组不同心率的模拟心跳,结果显示产生了超过起搏器所需10倍以上的电力。下一步便是植入这个能量俘获装置,其大小仅为目前心脏起搏器所用电池的一半。
研究人员目前已开发了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可支持常规起搏器的心能俘获装置。线性装置只适于一个特定的心率,心率变化会阻止其收获足够的电力。而非线性装置利用磁性材料来提高电力产量,并对心率变化不再敏感。非线性装置可工作在每分钟20次到600次的心率范围内,以收获足够电力为起搏器连续供电。而且,手机或微波炉等设备均不会影响到非线性装置的正常工作。(记者 冯卫东 常丽君)
新型塑料表面能高效培育干细胞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7月17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新的塑料表面,其能更好地培育出更多的成人干细胞。科学家有望据此设计出更好的干细胞疗法来让骨头和组织再生以及治疗关节炎等病症。最新研究发表在《自然·材料学》杂志上。
这种最新的“纳米图形化”表面使用制造蓝光光盘的方法研制而成,该表面上布满细小的凹坑。领导该项研究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组织工程师马修·道尔贝和南安普敦大学肌肉与骨骼科学研究系主任理查德·奥瑞福表示,这种表面有助于干细胞更有效地生长和扩散成对治疗有用的细胞。
目前,科学家会将从病人体内提取的成人干细胞放在实验室中培育,直到制造出足够数量的干细胞来开启细胞再生过程,然后再将培育出的干细胞重新移植到病人体内。然而,现在广泛使用的标准塑料组织表面在培育更多成人干细胞并保持这些干细胞的有用性质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种植在其上的干细胞并不会一直再生出新的干细胞,而是生成其他对治疗无益的细胞。科学家们不得不将干细胞注入化学溶液中来让它们扩展,但这种方法效率很低。
道尔贝表示:“新的纳米结构表面能被用来高效地培育从骨髓等组织和器官中提取出的间叶细胞干细胞,科学家们随后可将培育出的细胞用于骨骼肌系统和结缔组织中。”
该团队正在着手研究如何大规模地制造这种新的塑料表面。道尔贝指出,他们还在使用同样的方法培育其他类型的干细胞,如果取得成功,则有望研制出大规模的干细胞培育工厂,这种干细胞培育工厂将使科学家更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病等病症。(刘霞)
最新研究:通用型流感疫苗有望研发成功
新华社洛杉矶7月9日电(记者高原)流感病毒每季都会发生变化,科研人员不得不研发不同的流感疫苗予以应对。但美国和荷兰研究人员称,他们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将两种抗体组合起来就有望研发通用型流感疫苗。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加州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荷兰克鲁塞尔生物制药公司共同完成的,论文日前发表在新一期《科学快报》上。
目前人们接种的流感疫苗是季节性的,首先要预测下个季节流感病毒的类型,才能生产特定的疫苗。其原因在于,常用的疫苗是由流感病毒外壳的血凝素蛋白制成,而流感病毒按血凝素蛋白类型如H1、H3、H7等分成不同的株系,由一种血凝素蛋白制成的疫苗对另一种病毒株系可能完全无效,这就给流感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美、荷两国研究人员说,早先他们检测已接种流感疫苗人群的血液,发现了一个名为CR6261的抗体。动物实验显示,这一抗体对近一半的流感病毒株系有效,其中包括H1N1等所有血凝素类型为H1的病毒。研究人员确认了CR6261抗体的三维分子结构,并发现,这一抗体能阻止病毒外壳的血凝素蛋白与细胞结合,阻断感染过程。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名为CR8020的抗体。动物实验显示,这种抗体对H3和H7两个病毒株系有效。
克鲁塞尔公司称,他们即将对CR6261抗体进行临床试验,并希望最终也对CR8020抗体进行临床试验。如果这些试验成功的话,这两种抗体结合起来,就可以制成一种防治各种类型流感的通用型疫苗。
领导这一研究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结构生物学教授威尔逊表示,这两种抗体可望成为预防流感大疫的“速效药”,而研制一种强力、长效的流感疫苗将是他们的远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