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激烈的市场变革与不确定性,仅靠内部优化已难以保障生存,企业亟需找到新的成长逻辑。AI时代,需要怎样的认知跃迁?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近期,陈春花老师受邀与众多企业家展开深度对话,本文为此次交流的精编整理(第二部分),特别分享给大家,希望为你带来新的洞见与启发。数智化转型,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有业务的、技术的、组织的……今天,我从组织的角度来跟大家讨论。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很清楚地知道,人工智能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和价值重构。 大家可能看过一本书《反脆弱》,这本书最核心的就是讲你的组织是否具有反脆弱的能力,也就是你的韧性、适应能力,你能否不断地把边界去做调整,把价值去做重构。 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从技术环境、制度环境,还是绩效影响因素以及企业的核心困境来看,你会发现它其实就是要你把这三样东西能够解决掉: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和价值重构。· 技术环境:数智技术成为新基础设施,连接一切。· 制度环境:社会责任成为必选项。· 绩效关键:由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 核心困境:内部优化≠生存保障,亟需新成长逻辑。我们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很挑战的问题,就是内部做得再好,好像都不能保障生存,所以才有“内卷”这个词,甚至焦虑也来源于此。那么,我们新的成长逻辑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面对变化,我们最重要的是找机会,那么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去哪里找?我的回答是:寻求共生。当我们能够不断地寻求共生,时代的挑战和困境就一定是有解的。我在2018年就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共生》,后面就陆续写《协同》《价值共生》《协同共生论》《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共生理念》等等。
为什么在AI时代,我们一定要特别讨论“共生”的概念? 这是源于一方面是技术穿透,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都是以技术来穿透的。AI不仅仅是工具,而是重构战略、流程、体验的核心驱动力。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自己在认知上要有跃迁。 我陪伴的一些企业,在疫情前后以及到现在都是逆势增长,它们很重要的共性就是在同行当中率先拥有数字能力,能比较快地去建协同网络。如果把这两个共性放到一起看,就会发现其实是这些企业本身对技术的理解以及它们认知的改变,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关于认知的跃迁,我就提了四个转变: 1. 从“利益最大化”到“意义架构” 比如说同样卖一支水,如果拼成本拼效率,那就肯定是在拼利益,但是如果我们去想这支水会用到哪些场景里,会帮助到哪些人,会让哪些人能够因此而得到更好的财富增长,会让更多的供应伙伴得到机会,那么这就是在做“意义架构”。 我们都知道这几年有一家企业跑的速度很猛,就是蜜雪冰城。它有几句话我觉得是表达出它的战略选项和发展的可能性,其中有一句特别有意思的就是“让伙伴更富有”。它几万家店都是加盟店。在一个地区采购柠檬,不管价格波动、天气变化、供需调整,它都保价采购。加盟这边有十几二十万人,供应这边有七八十万人,它决定让近百万人都更富有。所以它并不只是构建给你最低的成本,让你买得起一个冰激凌或一杯奶茶,而是告诉你它形成一个意义的建构,让参与者更加富有。这是它商业模型当中最重要的部分。
2. 从“资源分配者”到“场域营造者” 这种转变要求领导者构建场域营造能力,也就是通过系统化的生态设计、动态化的协同机制和可持续的价值分配,将企业从资源竞争主体转化为创新涌现的动态适应系统。 3. 从“行业竞争者”到“跨域连接者”“跨域连接者”意味着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行业,而是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技术或市场,创造新的价值。 4. 从“商业领导者”到“元认知教练”在算法主导的未来,唯有成为元认知教练的企业家,才能带领组织突破认知茧房,实现持续进化。 此外,我们还必须得理解,共生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建立信任。信任将是AI与人类共生的基础。既然我们是这样一种逻辑,那相应的组织长什么样子?它就长成这种样子——“共生存在”。非常多成功的商业,它们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形成一个生态,让里面所有的参与者都有机会得到成长。 数智化转型的核心数智化转型到底转什么?它的核心是:在数智化转型中,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数字化的改造,更需要创新出一整套面向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运营的解决方案,成为人类美好生活和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共生伙伴。 如果你没有能力去做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运营的解决方案,那你可能就没有真的理解数智技术带给我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像美的的战略升级,它的愿景改成“科技尽善,生活尽美”,它最重要的使命是“联动人与万物,启迪美的世界”,因此,它就做了四个最重要的战略策略“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 所以它就完全能够领先行业,并走到一个非常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当中。 迈向共生型组织因此,我们会看到今天的组织就变了。 原来是金字塔组织,这种组织形态的好处是它有很高的效率、很稳定且利于控制。 但是随着外部的变化,企业无法始终待在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就有了第二种组织形态,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能力不断与外部的变化做互动,去寻求卓越实践,比如我们常用的方法就叫标杆学习法。 今天我们来到了第三个阶段,我称之为共生型组织。它跟前两种组织形态的不同在于,它要有能力共创、进化以及保有组织的韧性,以应对不确定性。 要构建共生型组织,我们就需要有四重境界的训练:· 共生信仰:做到自我约束、中和利他以及致力生长;· 顾客主义:回到顾客中去,如果你能够一直和顾客及顾客价值在一起,就可以有稳定的基础;· 技术穿透:将AI等技术深度融入组织肌理,实现共创共享共用;· “无我”领导:牵引、陪伴、协同、赋能更多人一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