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商业环境变化加速,面对“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的现实,管理者究竟该如何调整思路,提升管理效能?本文提出让计划适应变化的三种思路,并梳理计划管理中常见的漏洞,助力管理者提升计划执行力,更踏实地朝着目标前进。 今天的变化非常快速,我们所处的环境、技术、顾客需求、同行以及商业模式等,都处在变化和创新之中。在这样一个“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环境中,我们应该怎么办?让计划适应变化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计划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础,如果计划不能适应变化,就会让管理陷入混乱。
今天最难的一个挑战就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如果遇到市场变化是真实的情形,你就要调整,不要一根筋做到底,中间有变化我们要认。我提两点建议:第一,季度滚动检查计划,实事求是地去调整,不要怕调;第二,鼓励那些超额完成计划、不断突破计划边线的员工。激励这样的员工,这样可以让整个计划能够应对变化。 那具体应该怎么解决“计划没有变化快”这个问题呢?
第一,计划要能够涵盖变化在做年度计划的时候,就要设一个应变计划,因为现在的不确定性的确很多。而且,在涵盖变化的部分当中,有一部分一定是对未来或者对变化趋势去做预测的。 比如对于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说,你的计划中可能就应该有跟数字技术有关的项目,因为这个肯定是符合趋势的,不管你在今年的计划是否实现,你至少在趋势上的投放、目标和资源做了准备。 第二,战略一定要柔性在计划中执行是刚性的,但是在整体的安排当中,一定要记住它的柔性部分。这个柔性部分是什么?就是要有一些变化的部分,要按照计划去做,要给资源、给人。当你放这个东西进去的时候,你在战略上会有一个柔性。 第三,学会用政策、程序和规定政策是决定资源分配的安排,程序是获得资源的流程,规定是获得资源的条件。 也就是说,如果要实施计划,首先要制定政策来分配资源,其次确定程序以保证资源得以监控,最后做出规定以保证获得资源的条件是存在的。 当你发现计划没有变化快的时候,可以先调整计划实施的规定,但是程序和政策不做改变。这个时候往往我们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如果在此基础上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就再调整程序,但是政策不能调整,让大家可以离开流程、离开程序去获取资源。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就会释放人的潜能,激活大家去寻找行动方案。
很多行动方案和解决方案是来源于一线的,一线更了解顾客、更了解市场、更了解同行、更了解变化。当我们把一线激活,计划管理是比较能实现的。如果规定和程序都调了,还是没有办法让计划比变化更快,那是不是要调政策?大家记住,政策不能调,一定要咬牙坚持住,中间不要去动它。因为如果政策调了之后,整个计划管理基础就得调了,全年度的管理系统都得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调整前面说的滚动计划,就是调整目标。 曾经有一家企业,有一年他们的业绩增长远超预期,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目标,可想而知大家的奖励有多高。然后,管理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政策,前期好像没什么影响,但到了年底,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优秀的一线销售人员大量流失。后来企业去做调查才发现,年中的政策调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期望值和积极性。 我们在计划管理当中一定要牢牢记住一件事情,政策基本上是不动的,就比如激励政策,一旦定了就不要动。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在实施计划管理时,容易出现的漏洞。 1. 有要求,无承诺如果只讲要求,下属没有办法去干。当你在提出要求的时候,一定要把承诺也给出去。 2. 有目标,无衡量这种错误和第一种错误相关联。在日常工作中只把目标设立了,做到哪儿就算哪儿,而且对于亏损、对于目标没有达成,甚至可能到了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状态。 比如半年过去了,我们离设定的目标有很大的距离,但大家一点也不紧张,亏损数字摆在眼前也觉得正常,这种习惯一定要调整。我们需要让所有人明确:设定目标,就一定要设定检验目标的衡量标准。 3. 有衡量,无量化大家在计划管理中往往表达得非常含糊,都是“尽量完成”、“正常推进”、 “努力打造”、“尽可能改进”等此类表达方式,而没有动作的表达。 或者在计划中看不到每个时期的重点。如果没有重点,就不可能真正把资源安排好。因为资源一定是不够的,资源一定要去到重点的地方,才可以产生效力。因此,我们需要把衡量目标的标准量化,才可以安排资源的匹配。 4. 有计划,无措施大家无论做任何报告,一定要有目标、有时间进度、有检验的标准、有结果、有责任人,这就是计划管理的习惯。 比如行情不提供机会时,我们就不讨论行情,只需要讨论能找到的机会。获得机会的原因分析不到的话,就很难调整到位。 5. 有过去,没未来;有数据,没行动我们经常看到月度的经营分析会议,大家的重心都在总结上,没有在下个月的计划中。我们花费绝大部分时间做上个月的总结,却极少拿出时间做下个月的行动安排,如果长久下去,我们就只有过去没有未来,这是一个可怕的事情。 当你总结出当下的数据与年度计划的差异非常大,就要感到压力,立即行动。 但现实中常常是只有数据,没有关于数据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改进的计划在哪里、怎么把差异抢回来等。没有行动安排,总结就毫无意义。 6. 有继续,没安排前期经营遗留下来的差异,被保留了下来,但在目标加大之后,一些特殊措施的安排,这是需要大家特别关注的。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计划的定义中来:计划是为实现目标而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以上这些错误,如果纠正过来,就可以让计划管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为目标配上衡量标准、量化标准、行动及措施。 建议大家一定要加强计划管理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管理职能。如果你不能在日常工作中恰当运用这个职能,其实就意味着不会做管理。(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