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老龄化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真切地影响每一个人:在日本,东京街头的“银发上班族”已成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覆盖90%老年人口的“介护保险”制度历经20多年发展已走向精细化运营;在新加坡,“就地养老”模式已成为主流,通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上门医疗服务,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正逐渐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参考范例;澳大利亚的养老金管理机构则着手重构财务模型,为老龄人口可能持续40-50年的退休生活未雨绸缪……
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规模达8.5亿,约占总人口的10.7%;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激增至近16亿,增幅接近100%。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老龄人口占比都将不断提高,直至达到一个“老龄曲线”的极值。
面对“长寿时代”的来临,全球各国正以不同方式积极应对,在彼此学习借鉴中催生出一场跨越国界的养老模式创新浪潮。其中,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呈现出哪些独特之处?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中国又探索出怎样的本土特色解决方案?
当“时空压缩”遇见“综合金融+医疗养老”
众所周知,中国老龄化有“三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任务最重。截至2024年末,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规模几乎是日本总人口的两倍,复杂程度也颇具特殊性,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压缩”特征。
从时间维度看,中国从2000年前后进入老龄化到2021年迈入中度老龄化仅用了21年,远快于法国的115年,美国的69年以及英国的45年,且正以全球最快速度向超老龄化社会演进;从社会环境维度看,老龄化与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等多重趋势交织,形成“未富先老”的复合挑战。
但截至目前,中国养老体系无论从支付能力、护理资源还是护理人才上都面临供需失衡难题。这就决定了中国养老产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更需创新前行。因而,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以北欧为代表的普惠共济型等模式,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同路径:在政策引导下,养老服务社会化蓬勃发展,针对多元需求,多元化的产业力量正在重塑养老行业。
保险系企业成为其中的重要探索主体。保险业资金具有长周期性,属于耐心资本,且客户群庞大而稳定,与养老产业在资金利用和客户需求上都天然匹配。通过定制化养老服务,可以吸引潜在客户购买相关保险产品,以较低成本实现养老与金融的双向赋能。因而,早在十几年前,第一代“保险+康养”模式便应运而生,早期主要为高龄群体提供集中式养老服务,随后逐渐延伸至居家养老场景,近年来则向全生活场景扩展,通过多维产品体系与生态服务结合,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覆盖。
中国平安集团正是其中的典型范本。凭借对客户需求的深入洞察,以及在支付端和供应端的资源整合能力,平安集团在保险系企业中走出了一条升级路线,创新性形成“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战略。其中,作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通过金融、医疗、康养三大资源的有机整合,正在推进高品质养老社区的战略布局。
当养老新需求遇见“城芯享老”新范式
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服务形态,国际上,养老社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此后随着养老需求的变迁经历了三次迭代。
第一代是多为政府主导的集中养老社区,通常位于普通居民区附近,具备基础的服务和医疗设备,可缓解部分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整体环境和设施落后,服务单一。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房地产公司、单体养老机构及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又发起了第二代养老社区,这些社区多位于城市郊区,环境优美,软硬件设施也大幅提升,但多以标准化服务为主,且资源仅限于社区。
然而近十余年来,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持续增长,老龄阶段拉长,需求分层也越来越细致。在长达几十年的老龄期内,人的身体状况、心智能力、价值诉求都呈现多样性,并逐渐演化,决定了养老服务也需要细致分层。
与此同时,在中国,随着老龄人口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中产阶级进入老年,退休族对品质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元特点。相较于单纯的身体健康需求,新一代老年人在认知、情绪、社交、职业、经济、精神等大健康维度的需求与日俱增。更多人不再将退休视为人生意义的结束,而是另一段新生活的开始。除了医疗和健康,他们还注重精神成长和社会价值实现,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持续释放,且对生活品质、社交品质都有较高要求。此外,受中国文化影响,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多数老年人不希望远离子女和原来的生活圈,希望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一切决定了传统的养老社区已不符合当下中国老龄人口尤其是高净值人群的需求,第三代都市中心享老生活社区由此诞生。这类社区多位于繁华都市中心,且实行定制化运营,其核心特点有二:一是可以让长者与家人邻里近在咫尺,延续熟悉的生活方式;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可尽享城市中心优质医疗和文化教育资源,让专业医护、私享社交等个性化体验触手可及。
在借鉴全球成熟样本后,平安臻颐年在中国养老业中率先以这一模式为基础,形成行业中独具特色的“城芯享老’新范式。
目前,臻颐年已启动的6个颐年城项目均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区域。以近日首次面向嘉宾开放参观的颐年城·静安8号为例,项目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核心地段,周边汇聚静安嘉里中心、恒隆广场、兴业太古汇等城市文化地标、商业地标,紧邻瑞金、中山、华山、华东医院等多家知名三甲医院。社区在软硬件设施上均以国际化标准精心打造,堪称中国高品质享老社区的标杆之作。
更重要的是,在城芯的基础上,平安臻颐年还落地了核心服务理念——“七维健康”,并引入CCaH(Continuing Care at Home)服务模式。前者需汇聚整合城市中心的各项优质资源,后者则考验居家与社区养老服务之间的衔接能力。
CCaH模式源自美国,强调在家庭环境中为老人提供整合式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及社交支持,有机结合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与居家养老的便利性,打通二者之间的服务壁垒。城芯布局有效地支持了该模式的落地。
通过CCaH模式,臻颐年得以构建起对长者的长周期整合式健康管理系统,有效降低了长者入住社区的门槛。偏好居家生活的长者,可以在日间来到颐年城,听讲座、品美食,享文娱,同时接受健康管理、医疗照护等多样化服务;回到家中仍可获得社区提供的上门照料服务,真正实现“家门口的高品质颐年生活”。
当“养老”延伸至“备老”
和老龄阶段存在逐渐演化过程一样,从整个生命周期看,人也不是骤然衰老的,其养老需求不是突然间迸发,而是随着身体状况的变化持续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近年来,“备老”呼声日益高涨。正如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兼康养事业部总经理王宇科坦言,“目前所有养老痛点的根源都在于养老规划启动太晚。”
作为保险行业领军企业,中国平安拥有30多年保险、医疗健康与养老行业的专业服务经验,且集团旗下板块众多,涵盖科技、保险、理财、健康管理等,形成多板块协同联动。由此得以根据长者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以“保险+医疗健康”、“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品质康养社区”三大服务体系,提供覆盖“享老阶段”的全周期服务,帮助退休人群构建新生活。
但这并非全部。中国平安的独特竞争力还在于依托旗下密布的多板块,向前延伸服务链条,引导客户从年轻时就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并做好充足的金融储备,实现养老的提前规划。比如:根据长期积累的行业经验及早发现客户的医疗需求,从而在早期提供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等个性化服务;同时,基于健康数据的分析结果,可帮助客户更科学地制定未来的康养规划。而当客户步入退休阶段,则可先从居家养老过渡,并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动态衔接康养社区资源。
“社会对养老机构的认知需要一个转变过程。因此我们选择从高品质市场切入,逐步转变养老理念、培养养老服务使用习惯,提升支付能力,最终通过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机构养老的多元协同,才能系统性地应对老龄化挑战。”王宇科表示。
老龄化没有标准答案,至今,全球仍在持续探索中。比如在近日举办的首届亚洲老龄化协会中国区专家论坛上,新加坡相关专家就分享了从“为长者做事”转向“赋能长者独立生活”的实践;澳大利亚则有从业机构正在颠覆“老人不能运动”的观念,以“社区联动+科学运动”创新性照护失智老人。平安臻颐年在“城芯享老”基础上构建的“七维健康”+ CCaH模式亦受到各国专家认可。
但无论具体做法如何,养老模式创新的本质,都是让每个人有尊严地老去,同时保持社会代际活力,达成生命价值的延续,通过构建一个包容、活跃且可持续的老年支持体系,让老龄化社会焕发新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