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害怕错过机会,担心拒绝某项任务会影响职业发展。但当你感到不堪重负时,请提醒自己,放弃某个机会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理性权衡后的选择。这样做能帮助你更好管理时间和精力,把它们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你的情绪健康和职业成长。事实是,不是所有的机会都适合你,有些错过的机会,反而能为真正合适的机会腾出空间。“你能接手这个项目吗?”——可以。“你能负责这项新计划吗?”——当然。“你能组织团队午餐吗?”——没问题。 可以。可以。可以。
几年前,我从治疗师转行到一家数字健康初创公司,从事临床运营工作,这正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觉得别无选择,只能对每一个请求都说“好”。 至于如何把所有事情安排进日程表?我毫无头绪。团队里每个人在数字健康领域的经验都比我丰富,他们对初创行业更为熟悉,懂得的东西远超过我。因此,我觉得,主动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责任,能向他人证明我的能力、可靠性和投入度,最重要的是,展现我的不可替代性。然而,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过度承诺的两个代价:工作质量和自身健康。 直到有一天,在匆忙完成一份报告后(因为有太多事情要做),经理对我说:“如果你能多花点时间,这份报告本可以做得更好。”这个讽刺的事实让我无从辩驳。做得越多,反而效率更低。我不仅精疲力竭,而且压力山大,身心俱疲。
为什么你总是过度承诺? 许多职场新人都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过度承诺,即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或责任,能让自己显得更有能力、不可或缺。他们可能感到巨大的压力,迫切想证明自己被录用的价值,或是与更有经验的同事相比。此外,社会普遍认为“忙碌等于成功”,再加上职场文化往往奖励那些看似“拼命三郎”的员工,这使得许多新人陷入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总是对所有事情说“可以”,最终付出了健康、创造力和长期工作效率的代价。 导致过度承诺的背后,往往是一些潜在情绪在左右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对职场新人(甚至任何职场人士)来说,识别并理解这些情绪,有助于打破“承担太多”的恶性循环。 根据我在写作《有毒的生产力:在一个永远要求更多的世界里重获你的时间和情感能量》(Toxic Productivity: Reclaim Your Time and Emotional Energy in a World That Always Demands More)时的研究和心得,有三种情绪因素会让你在职场上习惯性地过度承诺,进而影响你的感受和行为。 1、对认可的渴望(尤其是来自管理者的认可):你可能会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因为渴望被认可,希望自己的价值被看到,并依赖外界的肯定来衡量自己的表现。然而,这种依赖可能会阻碍你培养更重要的能力。例如,可能把反馈视为对自己能力的否定,而不是成长机会,从而产生焦虑,而不是从中学习。或者,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尝试新项目或挑战,而是固守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2、对拒绝和失败的恐惧:你可能害怕让同事失望,或被认为能力不足。这种恐惧会驱使你接受超出自身能力或负荷的任务,担心拒绝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或个人声誉。 3、与他人的比较:看到其他人游刃有余地处理繁重工作,可能会让你不自觉地进行不公平的比较,给自己施加额外的压力。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例如,一位能够轻松高效应对高负荷工作的同事,可能是因为他拥有不同的资源、经验、支持系统或个人情况,这些使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忽视这些因素,仅凭表面现象衡量自己,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关键是要认识到,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和节奏都有其独特性,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学会关注自身的优势与局限,并结合实际情况评估可行性,有助于更清晰地界定自己的合理承受范围。 研究表明,过度承诺会增加压力,不仅导致焦虑、情绪失衡等心理困扰,还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例如睡眠质量下降等。此外,过度承诺还可能引发“受困心态”(Siege Mentality),即让你时刻感到被压力包围,甚至与他人发生更多冲突,对工作也逐渐失去满足感。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调整思维方式:真正可持续的成功,不在于事事都做,而是把正确的事情做好。
过度承诺的迹象 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过度承诺的状态,就很难做出有效改变。因此关键是提升自我觉察,首先要了解过度承诺在日常习惯中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典型迹象: 不考虑自身承受能力就答应请求:经理在会议上征求志愿者,负责接待一个重要客户。你明知本周要做三个项目,但还是第一时间举手报名。直到事后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时间安排此事,甚至可能要连续三个周末加班才能完成所有工作。 缺乏优先级意识,总是被最紧急的任务牵着走:早上打开邮箱,发现上周的邮件还没处理。你逐一回复,一整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直到下午才想起还有一份客户提案要提交,而离截止时间只剩几个小时。你匆忙完成,却因质量问题不得不返工修改。 频繁熬夜加班或利用周末“赶进度”:周日早晨,你原本只打算简单准备一下,为新的一周做个铺垫,结果一坐下就停不下来,一整天都耗在了工作上。到了晚上,你不仅没能真正放松,还对接下来的繁忙一周感到焦虑和疲惫。 在被要求提供帮助或反馈时感到焦虑或不满:在团队会议上,同事请求你协助一个新项目。你面带微笑地答应了,但内心却充满抗拒,甚至在想:“我为什么又答应了?” 空闲时感到不安或愧疚:你提前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决定好好喝杯咖啡放松一下。然而,刚坐下没多久,内心就开始不安,觉得自己是不是该利用这段时间多做点什么?于是,你又打开电脑,开始查看下周的任务安排。 不断质疑自己的决定:你主动提出担任一名新人的导师。几天后,发现自己的工作进度开始落后,于是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该接下这个任务?”与此同时,你又担心如果申请退出,会不会让领导觉得你不可靠,影响未来晋升?这种矛盾心理让你陷入焦虑,却迟迟下不了决心调整。
通过微调习惯,找到平衡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如果这种方式不再奏效,那就需要做出一些小调整,帮助我们摆脱过度承诺的思维模式。 1、定期评估工作量 养成提前规划的习惯。每周花点时间审视自己当前的责任和时间安排,不仅关注接下来一周的工作,还可以展望未来几个月的计划。然后,理性评估哪些机会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和职责范围。请记住,日程表不需要排得满满当当才能证明自己已达到极限,适当留出空白时间,以应对突发任务或投入深度思考。这可以更准确掌握自己已承诺的项目,并清晰了解实际可支配的时间。 2、定期进行情绪自检 定期进行情绪自检,有助于保持对自身状态的觉察,并进一步思考职业发展的方向。在每周工作回顾时,不妨问问自己: • 我对当前的工作安排感觉如何?这可以帮助你判断自己的状态是匹配当前工作量,还是已经超负荷(如果是后者,可能是过度承诺的警示信号)。 • 我对同事和整体工作感觉如何?这能揭示你与工作的情感连接度。如果感到疏离、缺乏支持或对工作漠然,可能是界限不清的警示信号。 • 哪些工作让我充满期待?哪些让我抗拒?这能帮助你发现真正让自己有动力的工作内容,并通过这些积极因素增强工作中的快乐和满足感,提高抗压能力和自信心(从而减少过度承诺的冲动)。了解哪些任务会耗尽精力,可以帮助你重新评估工作量,或者在必须完成这些任务之前,提前做好准备,以便更高效地完成。 3、主动沟通,预设边界 主动与上级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例如每周发一封邮件或安排一次例会,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汇报当前的任务进度和工作量,并讨论优先事项和可能的机会。 例如,你可以说:“本周我重点在推进A和B,如果有其他项目需要我,我可以从下周开始协助。”或者,“未来两周我会专注于A、B和C,如果希望我承担新任务,我们可以一起梳理优先级,看看如何调整?” 4、设定“决策缓冲期” 训练自己不要立即对任何请求做出承诺,而是先争取一些思考时间,比如说,“我需要先确认当前的安排,稍后回复你。”或者“我很感兴趣,但可以明天给你答复吗?”在这段时间内,理性评估这项任务是否符合当前的优先事项,以及它对未来几周的影响。你可能这周有时间,但两周后呢?这样做能帮助你更准确衡量自己的工作量,尊重自身边界的同时,以更得体的方式拒绝不合适的任务。 5、专注于“微精通”(Micro-Mastery) 你可能会认为,尽可能多地积累经验对职业发展有利,因此习惯性对所有机会都说“是”。但真正的成长并不在于广撒网,而是有针对性地深耕。“微精通”聚焦于一两个关键领域,精进技能,而非无差别接受所有任务。 在答应任何机会或任务之前,先问自己以下问题: • 评估其相关性和对长期目标的影响:这是否直接有助于我培养关键技能? • 考虑成本:接受这项任务是否会影响我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 是否能带来价值(曝光度、技能提升、成长):该机会是否能向管理层展示我的能力,或帮助我完善、发展某项技能? 如果任务不符合核心目标,可以用“决策缓冲期”技巧礼貌拒绝。如果符合你的发展方向,则可通过“主动沟通”技巧,向管理者表达兴趣,并争取合理的工作调整。 我们常常害怕错过机会,担心拒绝某项任务会影响职业发展。但当你感到不堪重负时,请提醒自己,放弃某个机会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理性权衡后的选择。这样做能帮助你更好管理时间和精力,把它们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你的情绪健康和职业成长。 事实是,不是所有的机会都适合你,有些错过的机会,反而能为真正合适的机会腾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