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营建的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10日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大数据产业链“最后一公里”有望打通。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上线发布会上做主旨演讲指出,大数据技术能够做一些传统方法做不到的事情,是认识世界的第四种方式。
倪光南说,大数据技术全面利用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世界发展太快了,来不及把每个事件写出公式来,但是大数据技术可以从非常庞杂的现象中,通过数据分析找到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他说,其实每个人都在运用大数据,比如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交通,规划交通等等其实已经用到大数据。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更离不开大数据。企业也一样,做一个规划产品方向他必须要使用大数据技术,关注用户什么要求,市场什么动向,谁用好大数据,谁就能迅速地把握未来的方向,谁大数据没用好可能事倍功半。
他认为,中国有发展大数据的非常好的机遇,上个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说明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很好的话语权,因为两个优势,第一是人才,第二是市场。大数据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拥有这两个优势,也许将来开世界大数据会议,中国也绝对可以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希望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的启动能够促进中国大数据产业链的发展,为中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加拿大科学家绘制基因相互作用图谱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方法,可绘制出表现细胞内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图谱。这一重大突破可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成因,进而制定目标更为精确的药物治疗方案。
尽管人类基因组图谱已经绘制成功,但是这些基因的功能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未充分地为科学家所知晓。由多伦多大学特伦斯·唐纳里细胞与生物分子研究中心主任布伦达·安德鲁斯,以及该中心首席研究员查尔斯·布恩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方法,能够破解因自然遗传变异而引起的细胞内基因的相互作用奥秘。安德鲁斯表示,此前没有人制作过关于基因相互作用的图谱,这项成果使得研究人员有可能破解一个细胞内全部数千个基因的功能。
研究小组在1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利用酵母细胞开发出了这种图谱绘制方法,可以解读其细胞内基因的相互作用,这是首次在生物体上进行这样的工作。由于酵母细胞同人类细胞的基因非常相似,这项研究可以极大地促进各项关系到人类健康的研究,比如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遗传基础等。同时,这样一份图谱还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认识人类个体的基因型(一个人独有的基因组成)和表型(此人的基因的行为表现)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当身体患上某种疾病时,是哪些基因相互作用导致出现问题。
研究小组还绘制出基因和化学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图谱,以更好地预测药物对细胞的作用,使未来在确定治疗方案时更能够对症下药。
基因检测新技术可使膀胱癌确诊提前三到六个月
中国目前男性膀胱癌的年发病率已达十万分之八,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诊断普遍使用膀胱镜有创检查,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而细胞学检测因敏感性低易造成漏诊。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十月二十二日公布的基因检测新技术研究成果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由国家卫生部组织内地五十二家大型综合医院进行的这项名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为期两年,采用国产探针,对四千八百零九例患者开展了临床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比临床应用的常规检查,可使膀胱癌确诊提前三到六个月。
专家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检测遗传学改变的分子细胞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灵敏性及特异性高的特点;比传统方法可更早发现细胞异常,能大幅度降低漏诊率;其检测快速无创,非常适合膀胱癌的早期检测和复发监测。
专家指出,中国男性膀胱癌年发病位居泌尿系统肿瘤第一位。目前大部分膀胱癌患者可通过手术治疗,但手术后两年内复发率达到百分之四十到七十,因此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尤为重要。新技术可显著提高膀胱癌的诊断水准,对复发监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据知,此次课题研究使用的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和检测试剂全部实现国产化,质量稳定可靠,价格比进口产品降低近七成;为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目前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批准。(曾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