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注册
企业增值网 设为首页  
  管理    营销    品牌    案例  |  民营    团队    创业    趋势  |  女性    设备    安防    建材  |  房产    包装    项目    模具  |  教育    财经    资讯    新闻  |
  绩效    策略    人力    培训  |  专家    职场    企业    策略  |  文化    汽车    造纸    仪器  |  环保    印刷    物流    法律  |  云算    新华    军事    国际  |
首 页公司简介商品市场伯乐平台午间课堂视频集锦大型展览加盟代理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首页 案例方法
重塑全球创新格局的中国企业,让西方坐不住了

[作者:戴三才    点击数:218    更新时间:2025年02月22日]

    中国创新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品创新格局,而大多数公司却未能跟上步伐。许多未来的市场领导者正从人们忽视的地方崛起。能够适应变化的公司将引领潮流,观望等待的公司只能事后追悔莫及。

    “遗憾最小化”并非一种正式的商业策略,但它是一种有助于决策的思维方式。全球汽车制造商或许比其他行业更能理解这一点。
    2011年,埃隆·马斯克曾公开轻视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嘲笑其产品毫无新意。“你见过他们的车吗?”他当时这样问道。当时,持此观点的并非他一人。在新兴的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被视为一家雄心勃勃却无关紧要的企业。
    快进到今天:比亚迪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与特斯拉并驾齐驱。该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全球汽车销量和全年产量上超过了特斯拉,仅在全球年度销量上略居其后。
    2023年初,我随同一批欧洲汽车高管代表团访华。当我们漫步在北京街头时,变化显而易见。道路上满是电动汽车,其中许多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同行的高管们几乎都没听说过这些品牌,而且街道几乎静谧无声。
    这些车在许多方面都令人印象深刻——从价格到用户界面,从物联网整合到单次充电的续航里程,再到整体设计。在短短几年间,这些汽车已经从“适合中国市场的好车”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产品,无需任何附加条件。正是这种品质,让福特的首席执行官在一年后表示:“按照中国标准执行将成为最重要的优先事项。”
    那天晚上,在代表团消化所见所闻的时候,一位高管向总部发送了一连串电子邮件。当被问及他在说什么时,他表示正试图向总部传达他们所面临的困境程度。他当晚告诉我:“我们之前没察觉到,” 并指出比亚迪当时尚未在他们的本土市场引起轰动,而且疫情防控政策让他们无法亲自考察中国市场,“所以我们此前并未完全相信。”
    2023年,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仍对比亚迪和其他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成功感到震惊,坦率地说令人意外。在过去几年中,数据早已清晰地揭示了这一正在发生的变化。警钟已然敲响,相关信息也唾手可得。然而,遗憾的是,对于我所跟随的高管们而言,无论是市场报告,还是他们在中国的同事,都未能真正传达问题的严重性。最终,直到他们亲眼目睹北京那条熙熙攘攘却静谧无声的街道,以及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时,一切都已为时过晚。
    全球许多行业的高管——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制药、电池、无人机和医疗技术领域——都冒着犯同样错误的风险。他们等待中国产品进入本土市场后才认真对待。然而,关税、地缘政治以及中国不断演变的全球化方式意味着,任何采用“观望”战略的公司往往将是最后认识到趋势的那一个。等到高管们在本土市场看到这些产品时,许多产品已经在全球取得成功。比亚迪就是一个例证:大多数美国人从未听说过这家公司,尽管它是全球许多市场最受欢迎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很多时候,我们在谈到中国时会纠结于 “创新” 这个词。现实是,中国企业往往并非从0到1创造产品,但在将产品从1做到10方面,他们堪称世界一流。他们在产品优化、迭代、规模化和运营实施方面,比其他任何企业都要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适应能力超强且要求苛刻的消费者群体。一次又一次,他们正是在这方面让世界猝不及防。

在中国竞争,赢得全球市场
    几十年来,企业高管们一直依据进入本土市场的产品,或者他们半年一次的海外考察所见,来评估竞争态势。这曾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如果一种新产品或竞争对手没有出现在纽约、伦敦、柏林或东京,他们就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威胁。
    当美国和欧洲是全球扩张的首选目的地时,这种方法还可行。它为高管们提供了一个内置的预警系统:如果一个竞争对手出现在西方,他们仍有时间做出反应。但那样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如今,即使中国企业希望进入西方市场,他们也无法将其作为全球制胜的优先选择。事实上,由于关税和监管限制,许多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被迫完全绕过美国和欧洲,因为这些市场几乎不可能进入。
    西方企业的中国战略仍然专注于“赢得中国市场”——考虑他们是否能在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展开竞争。但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未能认识到,能够在中国消费者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产品,正越来越多地在世界舞台上蓬勃发展。
    中国企业全球扩张的步伐正在加速。他们没有优先考虑进入西方市场,而是迅速在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拓展业务——在这些地区,他们可以更快地行动,面临更少的监管障碍,并抓住高增长的机会。
    例如,比亚迪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渗透率为零,但他们已在美国南部邻国墨西哥开设了50家经销商,并售出4万辆汽车,同时还计划在那里建设一家制造工厂。该公司在巴西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了70%的份额,在印尼为36%,在泰国为38%(2023年,中国品牌在泰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77%),在马来西亚为39%。在热爱汽车的澳大利亚,比亚迪去年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仅为16%,但其销售额增长了64%;在挪威这个成熟的电动汽车市场,94%的汽车是电动汽车,其中四分之一是中国品牌,比亚迪的销售额更是实现了三倍增长。
十年前可能只是“适合中国”的创新产品,如今正越来越多地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全球产品的试炼场
    中国的本地投资者和公司越来越频繁地重复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能在中国生存,你就能在国外蓬勃发展。”
    中国高度竞争的国内市场是一个试炼场——在这里,产品迭代永无止境,消费者期望值极高,只有最优秀者才能生存。结果如何?当这些公司走向国际市场时,它们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并且为价格敏感、注重价值的全球消费者做好了准备。
    许多美国消费者在第一次接触中国电动汽车时,都会惊讶于以如此惊人的低价获得如此多的功能和品质。这些汽车物有所值,美国消费者对此表示赞赏。
    但这其实是许多全球消费者的共同需求。一款为重庆家庭设计的汽车、医疗器械、智能手机或药品——当地家庭平均年收入约为1.5万美元——比为旧金山或伦敦消费者设计的产品,更有可能吸引墨西哥、巴西、泰国和尼日利亚的消费者。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经济接近性”:中国消费者画像与大多数全球市场消费者的平均画像,比美国或欧洲画像更为接近。
    这种竞争优势已经在多个行业中显现出来,但西方却大多未曾察觉。
无人机行业已经如此。总部位于深圳的大疆公司占据了全球无人机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尽管美国试图禁止其产品,但在消费和商业应用中,该公司几乎无人能敌。
    智能手机应用的崛起也已势不可挡。去年,在美国下载量排名前十的应用程序中,有四款来自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比例达到了三款。
    制药行业可能是下一个。中国的高性能抗癌药物正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立足之地,但大多数跨国制药公司并未将其视为真正的竞争对手。这是一个错误。
    太阳能行业也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中国预计将控制全球约80%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并在电池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西方企业越来越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来实现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
    医疗技术是另一个未被察觉的变化。中国的低成本、高科技医疗器械正在迅速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国企业不仅在参与竞争,还在制定全球医疗标准。
    西方企业领导者甚至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也措手不及,尽管中国在这些领域被认为落后数年。上个月,DeepSeek以远低于OpenAI的成本推出。结果如何?英伟达的市值一夜之间蒸发了6000亿美元。
这些变化正在发生——如果企业等到在本土市场看到竞争时才做出反应,他们将错过应对的时机。

高管应如何应对?
    在这一快速变化的新环境中取得成功,最佳方法是什么?我建议采取以下四个步骤:
1.关注真正发生竞争的领域
    太多公司仍然只关注北美、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但如今许多最具竞争力的公司并未优先考虑在西方市场扩张,而是在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迅速扩展。当这些公司进入西方市场时,它们可能已经成为全球巨头。谁在你的公司负责跟踪中国、印度尼西亚、巴西或尼日利亚的关键企业?如果答案是没有人,那你已经落后了。
2.将中国视为产品的试炼场,而不仅仅是市场
    在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不仅能生存下来,还在全球最严苛的消费市场之一中经受了实战考验。其中最优秀的产品已在全球蓬勃发展。然而,许多全球公司仍然未能研究中国的产品创新周期。它们专注于在中国竞争,却忽视了让中国企业在中国以外具有竞争力的策略。了解这些公司如何在价格、速度和功能上取胜,可以为全球竞争提供蓝本。
3.将中国团队转化为竞争优势
    对于在中国设有团队的公司,当地高管不应仅仅是负责当地销售、营销,或是按照总部既定方案进行工程开发的负责人,而应成为融入公司整体产品创新战略的核心情报资产。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中国员工并未被充分激励去关注和报告本地市场的竞争动态,而这恰恰是影响公司全球战略的关键因素。公司需要主动构建相关角色和机制,以弥合这一差距。竞争跟踪不应仅仅依赖于个人的主动性,而应成为一项明确的职责,其相关见解和信息应直接反馈给总部的决策者。
4.建立跟踪中国创新的系统,即使你在中国没有任何业务
    即使在中国没有任何业务,高管仍然需要实时情报。这并非通过偶尔的访问实现,高管们在访问中只会见到经过筛选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司需要构建创新渠道——与第三方情报公司合作、开展高管学习交流,并建立专门的跟踪系统,以便在竞争对手实现全球扩张之前获取关键信息。
5.打破过时的成见
    许多公司仍然以2010年代的刻板印象看待中国,认为它只是一个擅长模仿的市场,或者觉得监管壁垒限制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潜力。然而,在电动汽车、制药、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行业,中国企业不仅在奋力追赶,更在逐步制定全球标准。高管们需要深刻反思:究竟是哪些关于中国的认知正在塑造我们的战略?这些认知是在助力我们前行,还是在拖累我们的步伐?我们的组织架构是否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全球竞争对手的崛起,还是只能在为时已晚时才如梦初醒?
    中国创新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品创新格局,而大多数公司却未能跟上步伐。许多未来的市场领导者正从人们忽视的地方崛起。能够适应变化的公司将引领潮流,观望等待的公司只能事后追悔莫及。


 
  • 上一篇: 企业全球化如何防患未然?这三个问题很关键

  • 下一篇: 在确定性中挖掘向上生长的力量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加盟企业 更多
    欧泰克门窗有限公司
    龙卷风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群胜科技
    博达自动焊接设备
    技缘智能--有限公司
    鑫民生遮阳帘
    奥邦表面技术....
    深圳秋田科技汉办
    维安宁科技有限公司
    一舟电子科技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思浪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中基恒润(LED)
    高特装饰
    恋晴集成吊顶
    康王橱柜集成家居
    丽邦地板
    益骏建材有限公司
    欧雅美橱柜
    响美商贸有限公司
    东方超宇装饰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华斯瓦德有限公司
    唐城商贸有限公司
    科海消防安全工程
    欧亿橱柜
    名鼎集成组合吊顶
    贵州省九阡九公司
    上海百益橱柜
    武汉国冠九鼎装饰
    瑾良喜慕乐整体家居
    世纪明珠酒店
    联系我们网站留言友情链接与我在线管理 ┊ TOP
    鄂ICP备11009518号
    联系我们:qyzzw888@163.com
    Copyright(c)2005 企业增值网.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