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法国艺术家维勒玛德(Villemard)创作了一系列插画,构想了2000年的生活。在其中一幅画作中,一位建筑师坐在一个亭子里,按下主机上的按钮,操控各种机器在建筑工地的废墟中工作。各种各样的机器通过切割、打磨、举起和放置石块来建造房子,在他的画作中没有人类劳动者,工人被机器取代。
不过,维勒玛德的愿景并未实现。相反,行业分析师经常嘲讽建筑行业缺乏技术含量,且将其视为夕阳行业,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等更具前瞻性和方向感的行业。
这则故事已成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二战后的房地产泡沫中,《财富》杂志在1947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工业资本主义的遗忘》(The Industry Capitalism Forgot)的文章。在文中,他们讽刺了住宅建筑的“封建性质”和“微不足道的规模”。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费南德兹(John Fernandez)总结出一个观点,得到了广泛共识,他写道:“人们普遍认为,在所有规模类似的行业中,建筑业在推广技术和行业技术创新方面是进展最慢的。”数年之后,麦肯锡咨询师继续鼓吹,将建筑行业生产能力低下,归咎于“项目管理和执行不当……技能开发、研发及创新投资不足”等原因。2023年初,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奥斯坦·古尔斯比(Austan Goolsbee)与查德·赛弗森(Chad Syverson)联名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建筑业奇葩的生产力之路》(The Strange and Awful Path of Productivity in the U.S. Construction Sector)的文章。在文中,他们写道:综合数据显示,建筑业生产率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持续大幅下滑。
有关反对变革的逸事,描绘了一幅类似的画面。无论在哪个时代,工人们都觉得提升劳动效率的设备,会加剧建筑行业的危机感,他们时常会反感建筑工地使用新机器。木匠约瑟夫·伊曼纽尔(Joseph Emanuello)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电圆锯的情景:“一个工人将Skilsaw牌的电圆锯扛到屋顶,又扔了下来。他说,‘这个电锯太快了,我还是要用手锯。’”对采用新技术的犹豫情绪也蔓延到了承包商办公室。1983年,刚从工程学校毕业的约翰·托奇(John Tocci),为自家经营数代的承包公司购置了一台昂贵的大型计算机。他的父亲是公司当时的老板,他一看到这个笨重的大家伙就抱怨道:“如果这家伙能砌砖的话,我就学学怎么用它。”
然而,这种畏惧情绪很容易被夸大。1993年,一位研究人员对供应商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对技术创新的态度。除了个别人表示,他们欢迎新工具,因为新工具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效率,其他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对被机器取代的恐惧超过了产量增加带来的自豪感。总而言之,建筑行业通常奉行渐进式的创新,而非革命性的突破。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希望保持这种状态:维勒玛德在当代有一批追随者,他们继续憧憬着在不远的将来,建筑行业实现全自动化。2019年,科技市场信息公司Tractica在报告中称,由于建筑行业一直技术落后,因此“颠覆的时机早已成熟”。据该公司预测,到2025年,建造机器人的购买量将增长10倍。建筑机器人研发商Built Robotics的副总裁高拉夫·基卡尼(Gaurav Kikani)也表示,未来将出现“机器人的爆炸式增长”,其自动化的全天候作业将取代8小时工作制。最近,一则全球调查显示,81%的建筑企业在未来10年,将引入或增加机器人和自动化器材的使用。在2020年的报告中,麦肯锡未来学家预测,在未来15年,建筑行业45%的价值链将从传统流程中转变。
然而,乐观人士和悲观人士都在纠结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技术能广泛应用于工业中且能大幅提升生产力,而其他技术,例如工地机器人却没能得到普及?理解这一点,将帮助建筑公司及供应商评估哪些投资可以得到回报,哪些投资是打水漂。
为何某些技术难以立足
很多被建筑行业媒体大肆吹嘘的发明,仍然没有被实际用到建造过程中。最先进的六轴机器人或许已经颠覆了汽车行业的生产,但其不能自如移动的特点并不适用于建筑工地。一个不能移动的机器人,无法适应建筑工地崎岖的地形,以及房屋建筑的多层结构,因此其功能在工地并没有施展空间。自动掘土机可以进行挖掘并夯实地基。机器人可以做简单的布局。无人机可以在工地导航,并记录每天的工作进度。动力机甲可以更轻松地搬运重物,而YouTube视频则描绘了3D打印的神奇之处。然而,上述很多成果依然是新鲜事物,仅有少数拥有资源,且愿意尝试新设备和系统的公司在使用,而这些设备系统的质量和性价比还不确定。
英国制造技术中心的机器人及自动化(United Kingdom’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entre)首席技术专家杰瑞米·哈戴尔(Jeremy Hadall)表示:“人们认为机器人是智能的。它们虽在不断进步,但它们依然很笨重。的确,机器人在提高建筑行业生产力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但人们必须客观清醒地看待他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够在10年之内看到全自动化的智能建造工地吗?不能。”同样,欧特克机器人实验室的机器人学总监艾琳·布拉德纳(Erin Bradner)表示,目前,协作式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被夸大了:“在遇到障碍物时机器人就会停止,然而,公司肯定不希望,每次一有人打喷嚏机器就停止作业。”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工程学教授瑞泽·阿卡维安(Reza Akhavian)主导的建筑行业机器人研究项目,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获批了69.1万美元的资金。阿卡维安表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整个机器人行业,尤其是建造机器人行业,还远没有达到能够取代人类的程度。”
在采用新技术方面的犹豫不决,并非只因为业内人士的愤怒和守旧。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自动化都有着十分高昂的成本,而且在获得可观回报前,都有着较长的投资周期。有鉴于建筑行业的分散性及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很少有企业有能力购买盈利周期较长且昂贵的设备。虽然大型承包商会拥有更多现金流,但分包商雇用了大量劳动力。对于一家资金充足的公司来说,他们没有动机投资一项造福别人的技术。
最终,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自动化和作业流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以降低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不幸的是,建筑行业的高管们找到了更简单的方式来削减人力成本,他们通过把工人分摊给独立承包商、给工人日结工资、压低工人工资,并让工人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环境中工作来压缩成本,这些方式在很多国家都被视为是严重破坏工会活动的手段。如果劳动力本身价格低廉,那么承包商就没有动力用机器取代人力。
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
尽管如此,21世纪的数字革命依然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变革,尤其是建筑功能和项目管理系统。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款将传统设计图纸转变为数字图像的软件,该软件将建筑过程中各部门的关键因素协调起来,例如建筑、结构、机械、电气、土木工程等,并允许管理团队有两次建模的机会:先是在办公电脑和平板上,再到工地上由建筑工人二次重构。萨福克建筑公司的执行副总裁杰夫·戈维亚(Jeff Gouveia),在采访中描述了BIM出现之前的工作方式:“在建模之前,我们用透明塑料覆盖的光桌来完成建模工作。设计师将数张2D绘图叠放在光桌之上,并确保位置正确,然后将四个角用胶带粘上,以保证它们的比例合适,然后圈出位置有偏差的地方,比如有管道出现在钢筋或承重墙所在位置。”
从现场工作到装修五金,建模都能实现对整个开发项目的高级可视化。建模或许能降低总建造成本,但它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这种投资规模只有大型总承包商和一小部分精英分包商才能承担,他们可以负担得起软件,以及最为重要的是,能够聘请并培训精通计算机的员工。像大学和医院这类单位,都希望他们所用建筑的寿命能够持续几十年。相比于只关注底线,希冀着通过保修维护建筑的开发商来说,上述单位更有可能接受建模的高额前期投资。尽管BIM软件最初只有专业人士使用,但建模已渗透到工地的工人之中,以便为新设计提供建议和批评。戈维亚将这种转变描述为一项标准任务,例如在混凝土甲板上铺设管道和电气管道的套筒。“以前,你得打开图纸,风吹过来,你不得不拿着钢筋压着图纸的角,然后拿着砖头压住另一角,还得拿手按住。然后开始按比例调节、检查,并用卷尺反复测量。如今,只需拿着笔记本或一个平板或iPad,借助模型,完成地面布局。你只需90分钟就能搞定,而以前可能需要5个小时。”
尽管当前该软件仅限于规模较大的项目,但数字化和建模都将继续在建筑行业进一步渗透。2021年,1.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ILJA)便涵盖1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数字建筑管理系统和相关技术。尽管法案并没有详述具体用途,但预计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先进的数字管理工具、3D建模、无人机视觉化和数据分析。2016年,英国的公共项目强制要求在建模过程中使用BIM,而且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所(NIBS)在2021年初举办的一场会议中,也考虑在美国建筑行业中采用统一的BIM标准,且建模正从三维(3D)扩展到4D(工期),5D(成本),甚至6D(设施管理)。
在施工现场,公司在给包工头发放的工具包中配有平板电脑,以即时传递图纸并修改。以前用来存放工具的箱子,现在也可以在盖子底部安装Wi-Fi、打印机和平面屏幕,以便展示最新的电子施工图。大多数工会培训项目都将CAD和BIM纳入了课程体系。来自不同国家和社会经济背景的行业新人,都能将他们使用私人电脑的经验转化为建筑领域的建模技术。约翰·托西(John Tocci)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总是需要机械师来完成组装工作,然而,未来的机械工也可能是视频游戏达人。”
尽管维勒玛德的愿景如今看起来仍像科幻小说,但建筑行业的自动化趋势却在稳步向前,只不过过于稳健以至于显得有点平淡无奇。现在,建造一座摩天大楼所需的工人比一二十年前要少得多。工具和材料也在不断升级,而BIM代表着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方法来设计和建造项目。不过,建筑行业在本质上依然是极为分散的,因此不大可能发生剧烈变化,仅有顶层承包圈才有投资颠覆性技术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绝大多数中小型分包商和工人都将不断适应行业的变动,而非颠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