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注册
企业增值网 设为首页  
  管理    营销    品牌    案例  |  民营    团队    创业    趋势  |  女性    设备    安防    建材  |  房产    包装    项目    模具  |  教育    财经    资讯    新闻  |
  绩效    策略    人力    培训  |  专家    职场    企业    策略  |  文化    汽车    造纸    仪器  |  环保    印刷    物流    法律  |  云算    新华    军事    国际  |
首 页公司简介商品市场伯乐平台午间课堂视频集锦大型展览加盟代理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首页 案例方法
关于知识服务的五大问题

[作者:刘润    点击数:325    更新时间:2020年08月26日]

     很多人认识我是通过《5分钟商学院》的课程,但我认为,知识付费是一个极少数人能成功的行业。

  《中欧商业评论》对我进行了采访,谈到了知识付费的话题。对我而言,在洞察到底层逻辑,找准趋势后,通过“自管花开”式商业模式,以及能跨越时间的课程产品,自然而然能吸引到有需要的用户。

  今天,我将这篇访谈稿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对一般人而言,刘润可谓相当光芒四射。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刘润·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战略顾问,在众多标签的环绕下,刘润似乎天生对应着西装革履、老成庄重的精英形象。

  但如果面对面接触刘润,你会发现他清瘦、带有浓重的书生气。刘润更像是一个内敛冷静的理科生,通过清晰的底层逻辑,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构筑了独属于自身的护城河。

  2016年4月,罗振宇找到刘润:“你就给那百十来个企业家讲课有啥意思,带着你的手艺,到我这儿开课吧!”与此同时,6月上线定价199元的《李翔商业内参》第一天就卖出1万多份,一个月内付费用户数量上升至7万,让刘润觉得“这事儿有点意思”。

  刘润将《5分钟商学院》分为商业篇、管理篇、个人篇和工具篇四大板块,从数据而言,在《5分钟商学院》积累订阅用户达25.5万,但在此过程中,刘润却从未在粉丝量高达90万的公众号内宣传过一次《五分钟商学院》系列课程。

  刘润讲究的是“自管花开”。在《5分钟商学院》第一次上线前,他来来回回修改了不下50遍,将知识付费这朵花打磨到最绚烂,上线之后,让其自然地散发出花朵独特的光、热和香气,覆盖到有需求的人群。

  我们采访了刘润,请他谈一谈在竞争激烈的知识付费行业,凭借看似消极的推广模式,却将专栏做到行业顶流背后的逻辑。

  以下是《中欧商业评论》与刘润的对话。

  — 1 —

  谈产品:要做能跨越时间、具有结构框架的课程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5分钟商学院》的定位?

  刘润:我当时比较了其他商业评论节目,前几个月销量很不错,但我不打算做类似的事,因为这些产品时效性过强,会导致如下结果:假设某商业评论栏目跨度一年,对在第一个月就订阅的用户而言,这群人能够享受到长达一年的价值。

  对第三个月再开始订阅的用户而言,只能享受到后面九个月的价值。对一年以后再订阅的用户而言,由于热度已经过去,再去回听已几乎没有价值。换言之,此类节目虽然会在前期能保证销量,但半年后销量会迅速下滑。我要做的不是具有强时效性的评论节目,而是一个能够跨越时间的产品。因此,具有理论框架、结构体系化的课程产品是我的目标。

  CBR:能否请您定义下课程?

  刘润:高等代数、如何写作文就是课程,到了第二年依然有用,但比如电台做一个叫《每日夜话》的节目就不是课程,一年之后新来的观众,就不会回放去年的音频。

  中国每年大约800万人毕业,这些人从下往上挤,到了某个时间点,当他即将成为一个管理者,或是需要为自己加油,就会想来学习。在商学院就读MBA或EMBA,需要20万-60万元,而我们所做的是用99元或199元,替听众解决问题。

  课程拥有体系化结构,就意味着衰减速度很慢,在做完《5分钟商学院》的第一年,订阅用户数量达14万,截止目前已有25.5万,后续增加的11.5万人属于长尾,这也是课程类栏目的特性,其他评论类栏目做不到。

  — 2 —

  谈本质:这是一个极少数人能成功的行业,

  要把贵的内容变得便宜

  CBR:花199元,解决商学院几十万元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雄心壮志的目标。

  刘润:这是必须的,因为涉及到知识付费是什么,不是什么。知识付费一定是把原本很贵的东西变得便宜,而不是看到人们有了付费的意愿,就把原本免费的东西变为收费。

  我不太方便评论自己,就举一个薛兆丰的例子。你要么作为学霸,考上北大,要么是花60万读EMBA,还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听到薛兆丰的课。但并非薛兆丰不愿意分享,而是线下讲课所能覆盖的人群范围有限,他的时间成本又很贵,所以最终分摊到个人的价格很高。

  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原本高昂的成本不断分摊,例如有25万的听众,那其实是25万人通过互联网团购了原本价格昂贵的课程。罗振宇不把这个叫作知识付费,而叫知识服务,要做好这项服务,一定要找到过去定价特别高的内容,再摊薄价格。

  CBR:从这个逻辑而言,是否在进入知识付费行业之前,首先应该成为大IP?

  刘润:不一定是唯一的大IP,但应该是被市场验证过的头部领域,原本就有很高的定价,是某个领域的绝对专家。

  因为知识付费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订阅数25万人和订阅数14万人的成本是一样的。在这市场中,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真正赚钱,大部分人属于长尾,他们赚不到太多钱,或者是根本赚不到钱。假设共有20万人通过知识付费讲心理学,真正能成功的,依然是武志红、李松蔚这类专家。

  在知识付费之前,这些人已经通过了市场的验证,很多用户都需要他们,只是这些头部大咖实在太忙,分身乏术。如今通过知识付费,用户能够以便宜的价格,接触到原本非常昂贵的内容。但如果有些人本来写心理学公号也没多少阅读量,又到网上做知识付费,想以此成就自己,这在逻辑上不成立。

  CBR:这是否也解释了曾有一阵子,知识付费行业被视作过热,而现在又被称为“过热后的降温期”?您如何看待知识付费行业?

  刘润:很多人误以为自己能成,试了以后又发现不成功,就导致了所谓的“过热”,其实从这些人来评判行业,意义并不大。

  我最初筹备《5分钟商学院》时,除了得到,还有另一家很大的平台在和我谈,对方开出了很好的条件,会给资源倾斜,比起刚成立不久的得到,另一个平台用户量是当时得到的100倍。但我最终仍然选择了得到,为什么?因为另一个平台采取的是淘宝制——本质上谁都可以上,如果认可你是大IP,就多给你一些资源倾斜。

  但这意味着谁都可以上那个平台,会导致用户在该平台上的选择成本过高,试听一个不喜欢,再换下一个还是不喜欢。从长期来看,这会导致逆向选择,真正的头部起不来。

  但得到实行的是邀请制,邀请少数的大咖一起打磨产品。罗振宇看到了这一行业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少部分人能成功的行业,因此我最终选择了得到。

  — 3 —

  谈挑战:并非知识碎片化,而是时间碎片化,

要判研趋势和逻辑

  CBR:即使对极少部分的成功人士,评论依然褒贬不一。例如瑞幸咖啡曾被广泛引为成功案例,但后来却翻车了,这甚至会影响到当初引用瑞幸的大咖们。您会为此焦虑,或减少新兴公司的例子吗?

  刘润:如果看到一家公司撑不下去了,就觉得该公司所做的事都是错误的,这属于偏见。

  例如有100家公司涉及人工智能行业,但最终只有2家公司成功,能说明剩下的98家是错的吗?不能。很多公司逻辑是对的,但最后都没有成功,因为成功还会受到大量因素影响。当然,如果逻辑不对,一定不会成功。

  我经常会提正在创新的公司,未来会继续如此。传统商学院的问题在于:几十年都在重复同样的案例,因为不想被打脸,要等这家公司确定活得很好,再去做开发。但我们不需要。我们不需要用公司明确的成功,来证明所提炼的内容是正确的。

  我们关心的是底层逻辑,通过举例讨论商业的本质,对趋势进行预判,而不是为特定公司背书。在此趋势下,可能A成功了,也可能B成功了,这都不重要,最关键的是逻辑本身。另外,我此前曾写过瑞幸的商业模式,但当时不想得罪人,所以写得比较含蓄。

  核心思想是瑞幸通过咖啡外卖,降低传统咖啡店的店铺、人员等运营成本,只要瑞幸的外卖成本低于传统咖啡店运营成本,就成了更高效的商业模式。但外卖会降低咖啡口感,并且咖啡外卖的竞争对象不止于咖啡店,而是包括奶茶、果汁等所有可以外送的休闲饮品,毕竟每个人能喝的饮料是有限的。

  这是一个极度分散的市场,即使最大的餐饮公司百胜,市占率也不超过1%,瑞幸通过烧钱,只能建立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却无法建立网络效应,这会导致缺乏忠实用户,复购率难以提升,逻辑上跑不通。

  CBR:有人说知识付费与传统课程的不同在于碎片化,以及不能像传统商学院上课那样布置作业、期中期末考,您怎么看?

  刘润:关于碎片化,以《5分钟商学院》为例,我们分成四个季度,第一季度讲商业,包括13周,每周1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有5天讲授。2016年9月《5分钟商学院》上线时,我就发布了完整、体系化的课表。让我们再来回想大学授课,老师是一天之内讲完一本教材的吗?不是,也是花上一年时间,每周一节课,时长一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不是知识被碎片化了,而是时间被进一步碎片化了,但实质依然是系统性的内容。

  关于期中期末考试,不可否认的是,线下的效果本身是好于线上的,这也意味着线下有其不可替代性。就像面对面谈话的效果,肯定好于直播交流。但线上可以让薛兆丰这样真正的名师覆盖到更多人,尤其是过去接触不到资源的人,对社会贡献度很大。

  — 4 —

  谈用户:

  每门课都可以是全新的用户群体,直播是触及用户的工具

  CBR:如今快手、抖音直播卖课兴起,请问您如何看待?

  刘润:我2016年就开始做直播了,但我不在直播里卖课,而是讲我对于最近发生事情的理解。

  将直播视作散播知识、建立信任、触及用户的一种工具,至于最后是否会有用户买课并不重要。不要总想着花一分钱出去,就一定要收回两分钱。关于直播带货,我与其他人看法不太一样。为什么直播带货今年突然会火?因为疫情让大家的时间被释放,原本晚上用于加班、教孩子做作业的时间突然空了出来,但当时尚没有那么多直播内容,这就造成了红利。

  但随着直播人数不断增加,再加上如今人们的工作生活回归正轨,市场直播供给远大于需求,原本的红利也就消失了,市场的供给会重新调整,达到新的平衡。

  我们有时候看到明星直播带货翻车,有人将原因归咎为主播水平不足,对商品了解不够充分,但这并非本质。本质是供需正在走向新的平衡,到今年年底,这份平衡一定会达成。

  CBR:您将《5分钟商学院》做成了知识付费大课,有322讲,在此后,您推出了《商业通识》和《商业洞察力》两门小课,课时数均为30讲左右,能否讲一下背后的考量?

  刘润:其实我也挺想推出年度产品,但随着得到老师越来越多,如果是日更型的年度产品,会减弱得到方面的把控力。

  一方面,如果突然断更怎么办?另一方面,当得到上线的内容产品越来越多,对日更型的年度产品,得到来不及仔细审核。因此得到秉持了严格要求,希望缩短课时。虽然《商业通识》和《商业洞察力》都是30讲的内容,但我做得很痛苦,完全不亚于年度产品。

  得到对品质要求很高,他们会跟你说“这两句话之间逻辑衔接不通畅”“这份数据来源是哪里?”“这个案例已经听过了,麻烦再换一个”。在定位上,《5分钟商学院》属于“术”的层面,《商业通识》和《商业洞察力》属于“道”。前者解决的是,如果产品卖不好,应该怎么做?后者是从整个商业版图解构底层逻辑,通过大维度看世界,这完全是为了我自己的心愿写的课。

  CBR:这两门课的目标人群是原《5分钟商学院》的用户基础上,继续筛选吗?

  刘润:我们眼中并没有如何筛选现有用户,或是保持用户定位,每一门课都可以是全新的用户群。

  再举个例子,我们打算筹备另一门课,叫作《从员工到经理》,这是一个全新的维度。如果问一个刚晋升为领导的人,什么叫“管理应该激发善意,管理要充满爱心”?对方会觉得听不懂,太空了。

  CEO很难教人如何管理,因为CEO关心的维度很高很大,并不适合刚做经理的人学习。从员工到经理是一道坎,但从人群而言,这门课又是新的定位。

  — 5 —

  谈价值:构建增强回路,实行“自管花开”式商业模式

  CBR:您这一点很特别。很多公司都在强调提升客户粘性、多平台引流转化,但您却每门课都重起炉灶,会担心从头做的成本过高吗?

  刘润:无论是直播或是公众号,我都不在乎转化导流。我的微信公众号就有90万粉丝,但我从来没在公号上卖过一次课。

  我们实行的是“自管花开”式商业模式,把产品打磨好,向全世界散发能量,花若盛开,蝴蝶自来。我是做咨询起家的,咨询行业成本最高的是什么?是某个新产品吗?不,成本最高的是前期沟通。

  假设一名咨询顾问要找项目,那么他很可能前期像销售一样,准备各项资料,与5家客户谈,最终只成交1家,效率是20%。因此创业第一天我就决定:不主动找客户。

  我刚离开微软时,前老板给我打电话说,创业不易,介绍个想要做组织转型的客户给我,但我说不去。因为会做组织转型的人很多,那不是我想做的事,我要做的是更高维度的战略咨询,如果没有合适的客户,我宁愿写公号。

  我的课程中提到过“增强回路”,在咨询行业,客户的信任非常重要。想要拥有信任,你要有足够的洞见。洞见的构成,又依赖于你做过很多案例,这就需要客户信任你,愿意找你做咨询,三者构成了增强回路,彼此正向促进。

  成立早期我也没有合适的客户,直到我写了六个月的公众号后,张瑞敏看到了我的一篇文章,请集团战略部的人来联系我。有了海尔的背书后,渐渐越来越多的公司来找我,形成了增强回路。

  现在很多公司琢磨如何转化老用户,实现导流,但其实企业的核心价值永远在那里,不可能被所谓的话术、包装技巧所掩饰。企业若是足够好,自然像盛开的花朵,能够吸引蝴蝶前来。

  CBR:您的公号始终保持日更,非常勤奋,能否分享下保持自律的方法?此外,您觉得自己是工作狂吗,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刘润:如果说我聪明,我是不同意的,但如果说我勤奋,我是承认的。自律并非通过外力强迫形成,更取决于个人际遇。

  如果恰巧能从某件自律的事中获得乐趣,或是取得了小小的成就,就会有动力不断重复自律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增强回路。在此之后,你一辈子都会被这份增强回路推着向前。

  回想起最初为什么能形成自律,其实更多是运气。再仔细想想,感觉倒抽一口冷气,因为如果最初没有获得乐趣,或是在努力的过程中,直接被否定了,可能就不会有这份增强回路。

  其实我从不觉得需要平衡工作与生活,我只要平衡一件事:睡觉与不睡觉。我的平均睡眠时间在7.5-8小时之间,至于睡醒之后的时间是在打游戏还是工作,于我并无差别。

  人们之所以会把工作与娱乐分开,是因为在工作之中没有获得乐趣。我很享受工作,对我而言,睡醒之后的时间都属于娱乐。


 
  • 上一篇: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 下一篇: 温情且意志坚定,拒绝以“偏见对抗偏见”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加盟企业 更多
    欧泰克门窗有限公司
    龙卷风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群胜科技
    博达自动焊接设备
    技缘智能--有限公司
    鑫民生遮阳帘
    奥邦表面技术....
    深圳秋田科技汉办
    维安宁科技有限公司
    一舟电子科技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思浪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中基恒润(LED)
    高特装饰
    恋晴集成吊顶
    康王橱柜集成家居
    丽邦地板
    益骏建材有限公司
    欧雅美橱柜
    响美商贸有限公司
    东方超宇装饰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华斯瓦德有限公司
    唐城商贸有限公司
    科海消防安全工程
    欧亿橱柜
    名鼎集成组合吊顶
    贵州省九阡九公司
    上海百益橱柜
    武汉国冠九鼎装饰
    瑾良喜慕乐整体家居
    世纪明珠酒店
    联系我们网站留言友情链接与我在线管理 ┊ TOP
    鄂ICP备11009518号
    联系我们:qyzzw888@163.com
    Copyright(c)2005 企业增值网.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