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争做粤西地区振兴发展龙头 或建广东-东盟产业园
粤西边陲重镇湛江,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开局之际,提出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龙头的目标,依托其特殊的地理优势、海港优势、海洋资源优势,加强与东盟的经贸物流合作,实现"十年大跨越",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成粤西地区中心城市,初步建成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初具雏形,牢固确立粤西地区振兴发展龙头地位。这是记者今天从广东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据了解,广钢环保迁建湛江、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已敲定在湛江的东海岛落户。该市正争取尽早获得核准开工,并谋划发展钢铁、石化产业链及相关配套产业,建设钢铁主导产业园区和配套产业园区,建设30平方公里(首期10平方公里)石化产业园,发展钢铁与炼化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建成国家级重化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
由于湛江是大西南的主要进出海大通道,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口岸,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海上"桥头堡",该市以港口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为目标,实施40万吨级航道工程,霞山港区重点建设30万吨级散货码头、120万标箱宝满集装箱码头,到2012年,全市港口吞吐能力提高到1.6亿吨,并推进建设铁矿石配送中心、配煤中心、大型油品及天然气储备中心和粮食、食用油、农资仓储等港口物流项目,发展石油、矿石、煤炭、粮食、食糖、化肥等临港物流基地;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和多形式联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开辟东南亚近洋班轮航线和更多国内外集装箱联运快线,扩大集装箱运输和中转业务,加快发展海洋运输业,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亿吨,逐步建成面向东盟、服务全国的远洋门户。
湛江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寒表示,湛江,西望东盟诸国,东接商业繁华的珠三角,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该市正积极实施多项措施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包括申办保税物流区,兴建广东-东盟合作产业园,打造南方水产品交易基地,并有意在当地举办类似广西南宁每年一度的东盟博览会的展会,利用这些平台,推进广东与东盟的区域经贸合作。
粤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 政府将继续大力扶持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检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情况汇报会上发布了工作汇报文件。文件指出,现时广东省中小企业数量超过80万个,位居全国第二。政府将继续对体制、资金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所发布的报告指出,2009年广东省中小企业企业户数达到81.34万个,居全国第二,比2003年刚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时增加了1.4倍。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707.9亿元,同比增长12.3%,比2003年的6118.62亿元增加2.7倍,平均增长15.43%,年均增速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重从38.6%上升到42.8%;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金从2003年的143万元提高到192万元。
今年1-5月,中小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83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17.6%。第一季度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81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全省民营经济单位421.41万户,同比增长8.5%。
为了促进广东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自2003年起,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从2003年起省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2亿元扶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1483个,安排扶持资金7.1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65.8亿元;2003年-2007年,安排扶持资金2.7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6.2亿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省财政一次性新政扶持中小企业转向资金20亿元,其中包括一次性新增10亿元,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政银企业合作与贷款贴息,拉动了银行贷款近400亿元和社会投资135亿元;注资10亿元成立省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再担保 总额64亿元。2009年起省财政又连续3年安排1.8亿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用于包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融资和担保补助及服务体系建设等。
报告明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将会通过进一步完善深化配套设施,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以及拓宽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形式,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