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开发出治疗前列腺癌新药
新华社奥斯陆6月8日电(记者李国荣)挪威开发的前列腺癌治疗新药日前结束第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可以延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存活时间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副作用并不明显。
这种药物名为Alpharadin,共有900名前列腺癌晚期患者参加了第三期试验。结果显示,没有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1个月,而接受新药治疗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会延长到14个月。
新药使用半衰期很短的镭223同位素发出的阿尔法射线杀死癌细胞,可以靶向作用于转移到骨骼组织中的癌细胞,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细胞的破坏。一个疗程需持续4到6个月,每月需注射一次药物。
英国开发尿检诊断癌症新方法 有助进行早期诊断
据新华社伦敦6月9日电(记者黄堃)英国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通过尿检诊断上消化道癌症的新方法,只需要检测尿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含量,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出是否患有相关癌症。这一发现有助于对癌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蛋白质组学临床应用》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60名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和60名健康人的尿液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一些蛋白质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代号为S100A6和S1009等六种蛋白质的指示性尤为明显,在98%的癌症患者尿液中都能发现其踪迹,而90%以上的健康人尿液中都没有这些蛋白质。
据介绍,能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诊断的癌症有肠癌、胃癌和胰腺癌等。
蛋氨酸位错刺激肿瘤生长 有助研发癌症治疗新法
本报伦敦6月12日电(记者刘海英)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蛋氨酸(Met)分子位置偏差,会刺激癌细胞生长和扩散,一旦给其重新定位,则可有效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开发新药治疗恶性肿瘤。
蛋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与细胞的生长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在许多不同类型的癌症肿瘤中,都有蛋氨酸的身影,而且蛋氨酸水平越高,肿瘤的侵害性就越强。鉴于此,有科学家试图通过阻断蛋氨酸分子的功能来治疗癌症,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蛋氨酸分子之所以会刺激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出现了偏差:通常是在细胞之外的蛋氨酸分子出现在了癌细胞内部;如果将其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就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在实验中通过化学方法对实验小鼠癌细胞中的蛋氨酸分子进行重置,结果不仅成功地阻止了肿瘤生长,还使得肿瘤出现萎缩。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这一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前景看好,使用化学手段阻止蛋氨酸分子进入癌细胞内部将会是一个可行的癌症治疗方法,据此开发的新药或许会成为未来治疗恶性肿瘤的利器。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美国科学家制造出感染丙肝病毒的小鼠模型
针对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治疗研究工作,一直受阻于缺少一种有关这种疾病的小型动物模型。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现在,美国科学家制造出了首个丙肝病毒感染的具有全功能免疫系统的小鼠模型,该模型将使科学家能对阻止丙肝病毒进入细胞的分子以及用于治疗丙肝的疫苗进行测试。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领导该研究的洛克菲勒大学丙肝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普洛斯表示,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无法研究丙肝病毒的生命周期,也缺乏小型动物模型来对丙肝疗法进行试验。新的老鼠模型将使我们能更深入地洞悉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更有效地对丙肝治疗药物进行测试和筛选,得到的结论也将有助于我们在更复杂的有机体(包括人)上进行研究。
新的老鼠模型是以前相关研究的集大成者。2006年,洛克菲勒大学病毒和传染病实验室主任查尔斯·莱斯和同事首次成功地在实验室制造出了一种能让动物感染上的丙肝病毒。最近,莱斯、普洛斯和同事发现,丙肝病毒感染需要以前科学家找出的丙肝病毒入口因子CD81和B族I型清道夫受体这两个蛋白以及两个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和occludin的帮助。在此前的研究中,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就已经证明,人体CD81和occludin这两种蛋白在丙肝病毒进入老鼠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新研究中,洛克菲勒大学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将一些人体蛋白引入老鼠模型中,并测试老鼠是否会感染丙肝病毒。科学家们将老鼠分为两组:一组表达CD81和occludin两个蛋白,而另一组为对照组。结果发现,人体CD81和occludin在老鼠肝脏上的表达会让老鼠更容易感染丙肝病毒。普洛斯和同事也研发出一种新的报告系统,使他们能更容易探测出活体动物是否感染了丙肝病毒。
全球感染丙肝病毒的人数目前已高达1.3亿。患者肝脏受损,甚至可能罹患肝癌。目前的疗法只有部分效果,副作用也很大,而且对抗丙肝的疫苗目前还没有问世。
普洛斯表示:“目前,全球丙肝蔓延的势头非常迅猛,这要求我们尽快研制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成功制造出这个老鼠模型就是好的开始。”(刘霞)
美国研究发现偏头痛主要与3个基因变异有关
据新华社洛杉矶6月12日电(记者高原)美国研究人员6月12日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偏头痛与3个基因变异有关。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并为以该基因为靶向开发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美国布里格姆妇科医院的研究人员对超过2.3万名妇女的基因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妇女中有5000多人患有偏头痛。在这份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研究人员在约30亿个人类基因碱基对中,找出了具有关联性的序列。
结果显示,偏头痛患者的3个基因较常出现变异,这3个基因分别为TRPM8、LRP1和PRDM16。如果被调查女性的上述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异,她们患偏头痛的几率会提高10%至15%。
据研究者介绍,TRPM8基因控制着人们对寒冷和疼痛的敏感程度,LRP1基因负责向神经元传递信号。PRDM16基因能够调控肌肉脂肪代谢,其与偏头痛的关联正在研究中。
虽然偏头痛发生的确切原因不明,但普遍观点认为偏头痛与遗传因素有关。多项医学研究显示,神经细胞对刺激物的过度反应是导致偏头痛的重要原因,女性患偏头痛的几率是男性的3到4倍。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人体免疫细胞
本报讯(记者刘霞)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5日(北京时间)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类型,新发现有望让科学家研发出新药和疫苗,强化身体免疫系统针对特定可传染病菌的微生物的免疫反应。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上。
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和墨尔本彼得·麦卡勒姆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携手,在人体的免疫系统内找到了这种新的细胞类型,新细胞是一类白血细胞,属于T细胞大家族中的一员。这一新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以及免疫系统针对所有不同的病源微生物时所采取的战略战术。该研究也对包括过敏、癌症和冠状动脉疾病在内的其他疾病的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T细胞是身体中抵御疾病感染、肿瘤形成的“英勇斗士”,在保护身体免受传染病感染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一般而言,当身体遭受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威胁时,名为T细胞受体的分子就会同细菌或病毒的蛋白片段(肽)相互作用,触发免疫反应。科学家已对这个过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出了杀死细菌并保护身体免受严重传染病“荼毒”的方法。
而新细胞能专门攻击包括分歧杆菌在内的细菌的细胞壁上的脂类。科学家们也使用墨尔本的国际同步加速器辐射设施——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制造出了一幅分子图片,精确地展示了这种T细胞受体分子如何识别脂质分子的细节。免疫系统主要集中火力对付病毒和细菌的蛋白质,而免疫系统内的很多T细胞则能识别脂质分子,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希望通过对感脂T细胞进行深入研究,以开发出对抗感染的新疫苗。
墨尔本大学教授戴尔·戈弗雷表示:“人体免疫系统以及其式样繁多的‘零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来破解,找到新的细胞类型为研究其独特作用以及如何用其来研发新疫苗铺平了道路。”
总编辑圈点
病毒企图进军人体时,免疫系统往往是其遭遇的第一道人体天然防线。但在颇为复杂的免疫系统中,哪些“零件”是识别入侵者的哨兵,哪些又是歼灭部队,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新发现确定了某些免疫过程中的“哨兵”,无疑能让新疫苗具备精准打击的能力。但要说此举铺平了研发新疫苗的道路,似乎有些为时过早。因为在确保人体安全的同时有效抵御疾病、肿瘤,如何让歼灭部队保持最为合适的“打击力度”也许是同样重要且复杂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