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中国制造业正行进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关键阶段。尤其在汽车产业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伴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技术更新加速、供应链体系不断成熟,规模优势逐步建立,如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跃升,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新命题。 而在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中,后市场的治理水平往往是衡量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尺。 多年来,汽车玻璃后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假冒伪劣等不正当竞争带来的挑战。这些乱象不仅侵蚀着品牌与消费者信任,也消耗着社会资源,制约着服务价值的体现与行业分工的深化。 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刻不容缓。而作为全球汽车玻璃行业龙头,福耀集团正以一系列探索性的实践,为破解这一课题提供重要思路。 在长期实践中,福耀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正确的道路:以行业龙头的担当,携手伙伴立标准、建生态。其破局之道清晰而坚定:一方面,依托三十余年的数据积累,率先构建中国汽车玻璃标准编码系统——CARG,为市场建立“通用语言”,从根源上提升效率、打击伪劣;另一方面,通过与下游伙伴共建标准,着力夯实标准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这套“标准赋能”与“生态共建”的组合拳,背后其实是管理思维的深刻转变:将企业的边界从“围墙之内”的精益求精,延伸至“围墙之外”的全供应链管理,构建价值共生的行业生态。 “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需要的不是单个企业的努力,而是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参与。”福耀集团全球配件汽车玻璃业务总裁陈居里(Curie Chen)表示。当各方合力构建一个规则清晰、价值共享的生态,中国制造业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福耀为配件市场打造的原厂同质玻璃 竞争深化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汽车行业,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如果仅从规模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站在全球最前列——2024年新车年产量超过3000万台,汽车保有量超过3.5亿台,然而在VGRRR(汽车玻璃修复、更换及ADAS校正)等细分后市场领域,中国的整体收入水平却与更成熟的欧美市场存在不小的差距。 这一反差背后,暴露的是市场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发展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当规模优势建立后,价值创造的逻辑也要随之升级。比如,在汽车零配件市场,长期以来,个别存在违法违规的市场参与者过度依赖价格竞争,忽视质量与服务的差异化;再叠加假冒伪劣等不规范行为的存在,导致守法企业的优势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市场整体“卷在低处”,难以形成向上生长的良性循环。 以假冒伪劣现象为例。汽车玻璃商标本应是汽车厂商、玻璃厂商和各国质量标准等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真伪与质量的重要依据。按照法规要求,这类标识必须以不可移除、永久固化的方式存在于玻璃上,以确保其不可伪造。 但在利益驱动下,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不法主体研发出低成本的印刷方法,在玻璃上生成类似正规商标的标记。虽然在专业人士看来相对粗糙,却足以误导普通消费者,使低质产品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为高溢价的替代品。 更隐蔽的是这类产品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由于质量低劣、寿命短,往往更快被报废、替换,从全生命周期看是一种成倍放大的浪费。这种隐形污染不易被直观看见,却实实在在地加重了行业和社会的负担。 与此同时,服务价值也在这种不正当竞争中被不断压缩。当低价与伪劣长期占据话语权时,制造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就可能缩减供应链环节、削减服务投入。对于汽车玻璃安装和更换从业者而言,则更难通过专业能力和优质服务实现合理溢价,从而削弱了整个行业在价值链上的创造能力。 事实上,这类不正当竞争现象,并非某一细分市场的孤立问题,而是中国制造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种共性挑战。要完成从量到质的跃迁,各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内部都要逐步摆脱这种透支信任、消耗价值的竞争方式,转向以协同共赢为导向的分工协作。当产业链各方形成更加健康、可持续、可支撑向上竞争的生态体系,优质产品与优质服务能够获得与之匹配的市场回报,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陈居里(左)和团队探讨如何进一步破解汽车玻璃后市场痛点 用“标准”破局,以“生态”致远 要让行业从低水平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光强调质量和服务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在行业层面重构一套可执行、可验证、可共享的规则体系——这也是福耀选择从“标准”入手破局的原因。 CARG数据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按照陈居里的介绍,C代表中国,ARG(Automotive Replacement Glass)代表维修更换汽车玻璃。这个系统集成了每一片玻璃及其适配车型、尺寸、功能等关键信息,实质上为每一片玻璃建立了一张“数字身份证”。“它依托的是福耀35年来深度参与市场所沉淀的精准数据,目标是为中国汽车玻璃供应链建立一套统一、权威的标准编码体系。”陈居里表示。 过去,行业缺乏统一的编码标准。不同厂商、不同渠道各行其是,命名和管理方式混乱,导致在型号识别、选配和流转环节问题频出:识别一旦出错,首先是装车失败,需要重新调配玻璃;经销商则要处理退货和新订单,承担额外的运营压力和货损风险;最终,这些不便与损失大多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增加了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据陈居里介绍,行业估算的汽车玻璃领域因识别错误带来的损失,约占采购额的20%以上。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一个与之匹配的标准化编码系统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迈向互联网化与数字化运营的前提条件。CARG的推出,正是在为这一庞大且日益复杂的市场,建立起一套专业而透明的公共语言。 当然,仅有标准还不够,要让标准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解决它在复杂流通和安装环节中的落地问题——这也就是福耀所强调的生态共建的意义所在。编码是基础设施,而生态则是让基础设施“活起来”的关键。 一方面,福耀与下游供应链伙伴易道大咖展开深度合作,从选用合格玻璃、采用正确流程、使用合格材料等维度,共同构建全国范围的安装服务标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标杆门店,持续输出培训和运营支持,推动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又有质量保障的方案,也为保险公司等合作方带来了更可控的理赔成本和更高的服务一致性。 另一方面,福耀还通过举办全国汽车玻璃技能大赛,将标准从“纸面规则”转化为“实操标尺”。从创办至今,这项比赛已经走到了第三届,不仅比拼速度,更强调操作规范、对新工艺与新配置的掌握程度,将看不见的专业能力可视化、可评价,也为一线技师提供职业荣誉感与成长路径。 至此,无论是前端以CARG为基础的标准化建设,还是后端围绕合作伙伴展开的生态共建,都逐渐形成了一套可以持续运转的行业底座。而支撑这套底座长时间投入与迭代的,是福耀始终坚持的长期主义与诚信经营理念:与其在短期价格竞争中消耗,不如把时间花在把规则做实,把链路打通,把信任沉淀在行业可共同使用的体系里。 按照陈居里的介绍,这套“标准+生态”的组合,在实践中的效果已经逐渐显现。福耀为所有产品建立了“一品一码”的溯源体系,只要玻璃未损坏、车辆未报废,这片玻璃在其全生命周期内都可被追溯,企业会为因制造缺陷导致的问题承担责任。通过CARG系统,从业者能够一站式识别正确产品,准确率可达95%以上,也在事实上打破了部分整车厂在维修数据上的信息垄断。 更重要的是,标准化正在重塑价值链:接入CARG体系的优质门店,其客单价和利润率普遍有所提升,因为车主愿意为放心付费;门店老板不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型号确认和多方沟通上,而是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在提升服务体验、优化运营管理上。规范、透明、可追溯的标准体系,正在变成看得见的经营红利。
在第二届全国汽车玻璃技能大赛上,技师进行前挡摄像头 ADAS 校准工序。打破“围墙”思维,延伸管理边界 如果说“标准”与“生态”是福耀在业务层面的破局之道,那么支撑这一系列探索的,是其对企业角色和管理边界的重新理解。长期以来,一些企业习惯于将竞争简化为价格比拼,在缺乏信心与耐心的情况下,以地板价甚至亏本销售作为打开市场的捷径,再辅以以次充好等短视行为。这种做法看似跑得快,实则是在透支行业信任,也在透支自己的未来。要推动制造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企业需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视野,通过把产品质量做好、把服务做优来赢得市场。当更多参与者愿意把市场蛋糕做大,而不是盯着眼前的一块争抢,每个参与者才能分享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回报。 这也对应着福耀在管理理念上的一次主动升级——从传统的“围墙之内”思维,走向“围墙之外”的全链路视角。陈居里坦言:“我们要重新理解管理的范畴,摆脱围墙化思维,产品出了厂我们依然要负责到底。”在这种思路下,管理不再被视为对内部成本和效率的精细控制,而是扩展为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效率、客户全周期体验乃至整个行业生态健康度的综合把控。 这种角色的转变,实际上折射出一个更大的行业命题。一方面,它意味着龙头企业不仅要在规模和技术上做头部,更要在规则制定、标准输出、生态构建上承担起带头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它也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坐标——如何与龙头形成协同、在生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空间。 回望过去数十年,中国制造业凭借规模优势和发展速度迅速站上全球舞台,但要走得更稳、更远,显然不能只依赖这些能力。更关键的是,行业内部要逐步形成一种基于信任、依托规则、面向长远的共同进化机制。 在竞争逻辑持续演化的当下,这种跨越企业边界的思考方式,也许正是中国制造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真正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