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秦淮数据总裁汪冬宁戴一
抓住时代所赋予的红利性机会,实现从0到1的爆发式增长,似乎是每一个“追风”企业的初心与宿命。“追风”战略优势明显,以更低的成本捕捉已被市场验证过的机会——这种极具性价比、稳健成熟的路径,曾是许多知名企业创立初期时的共同选择。 对于2015年进入IDC(Internet Data Center,数据中心)行业的秦淮数据来说,这样的起步方式似乎顺理成章。彼时,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处于爆发期,IDC行业虽已有玩家,但竞争并不激烈,流量市场也尚有空间,沿着传统的“类商业地产”的路径——砸钱囤地、近客户建机房、提供服务器出租与运维服务,便足以获得可观收益。 然而,秦淮数据并未选择这条看似稳妥的路,而是毅然走上了一条尚未被验证的新路:它率先提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概念,选择将“园区式”数据中心布局于远离都市、电力资源丰富实惠的地区,并在设计、研发、建造完成后,成功将其推出市场。支撑这一决策的,是一个坚定的判断: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将带动计算与存储需求的指数级增长,而电力又是算力发展的关键制约。因此,“规模+电力可获得性”是IDC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随着AI时代的到来,提前看准方向,具备丰富资源储备和高效设计、建造、运营能力的秦淮数据脱颖而出。客户买单、同行效仿、政策支持均验证了这一判断的前瞻性,也帮助公司在竞争加剧的行业中持续领先。根据2024年数据,秦淮数据已连续三年上榜中国算力中心服务商十强名单,且在集约发展、国际布局、绿色低碳三大分项指数位列行业第一。 优异的业绩带来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2025年9月10日,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的包含了保险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基金的银团,与贝恩资本签署协议,收购秦淮数据中国业务的全部股权。本次交易对价约为 40亿美元,标志着中国数据中心行业迎来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 但从0到1,游戏也才刚刚开始。在AI快速迭代、行业内卷加剧的当下,秦淮数据如何能走得更稳、更深、更远?秦淮数据总裁汪冬宁希望与团队一起再蹚出一条新路——“成为绿电与算力高效协同的拓荒者、实践者与集大成者”。在近期的对谈中,汪冬宁先生分享了秦淮数据“另类路线”背后的战略逻辑、对行业未来的判断,以及与新股东协同发展的构想。 秦淮数据总裁 汪冬宁 在这样一个迷雾重重的时代,开辟新路乃是个人、组织甚至国家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我们相信,秦淮数据这一打破行业既有规则、突破创新的范例,能为时代探索者们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领先秘诀:前瞻判断、高效执行、边界拓展
问:秦淮数据成立时,IDC行业已经有不少玩家,但你们能快速跻身第一梯队,所以实现赶超的秘诀是什么?
汪冬宁:我认为关键是三个认知差异,让我们在行业中发展得更快、更健康,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更胜一筹。 第一,我们很早就判断,实体经济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将被数字经济深度替代。虽然当时业内有一定认可,但共识程度并不高,而我们坚定地认为这一转变将非常迅速且剧烈。 第二,数字经济的渗透,会从电商、社交,转向娱乐等更广泛的领域。以短视频、游戏为代表,用户花费了大量时间,这会带来远超以往的数据流量,算力和存储需求的急剧上升,数据中心需要更多的服务器、存储和机房。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在行业内首创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模式,后面秦淮数据的业务就跟着爆发起来。 第三,算力的尽头是电力。IDC不是地产生意,是电力生意。数据中心承载的就是服务器,在网络传输不影响体验的情况下,电力的可获得性成为唯一要素。所以我们早在2017年左右就把数据中心布局在张家口等电力富集侧,这与后来国家出台的“东数西算”战略八大节点布局不谋而合。2020年,我们把对行业的洞察总结为“数据中心的业务使命,是用最高效的方式把电力转换成算力”,是业内最早提出电算转换关系的公司。 问:这种超前的认知和判断,来自哪里?怎么转化为一系列的突破性创新?
汪冬宁:核心团队的能力是关键,要具备前瞻判断力、高效执行力、边界拓展力,才能在创新之路上保持优势。我们有深耕行业多年的高管,也有像我这种拥有跨界背景的人,帮助我们从能源、AI技术、IDC行业等视角综合思考,包括借鉴美国在算力方面的经验,这让我们能做出前瞻性的判断。 我们还具备高效开发和运维的能力。放眼行业,秦淮数据的利润、能效、资产回报都是第一。我们较早就开始了在绿色能源上的探索,行业常规是直接用电网的供电,秦淮数据很早就自行开发变电站、输变电线路、储能系统,以强大的技术解决能力和稳定的电力供应,保障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营。 我们还有着拓展边界的能力,我们是IDC行业第一个“走出去”的中国团队,海外品牌BDC(Bridge Data Centres)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成功建设了第一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园区。连续2年拿到MD Status证书,这是马来西亚对数字经济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的最高认可。
业务增长:加深优势,算力赋能
问:面对竞争对手的追赶,秦淮数据怎么保持领先?
汪冬宁:坦率地说,IDC行业一个特性是有“先占优势”,类似于占山为王,与汽车、手机行业靠爆款取胜不同。我们早期“环首都”的布局,比如张家口、山西,现在看都不过时,这些近京的超级流量入口,我们要继续加深优势,并向上游(如绿电、芯片)和下游(如算力输出、云调度)拓展边界。此外,我们还计划在内蒙、甘肃、宁夏等风光电资源密集的地区布局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这些都会让业务有很好的增长。
问:你提过秦淮数据与超大型客户是“共存共生”的关系,未来业务仍会围绕“超大型客户”吗?
汪冬宁:对标美国这个前瞻性的试验场,AI行业的主导者基本都是巨头,大模型去年还有很多,现在就剩ChatGPT、Gemini、Claude这些,其他玩家都被淘汰了。马太效应比较明显,所以未来AI行业会类似于军事上几艘大的航空母舰,周围一些护卫舰的分布,我们的客户也还会集中在巨头。但未来我们计划在上下游拓展业务布局,也会面向更广大的客户群体。我们的业务大概也是二八分,80%还是配合大厂,20%是以我为主,用算力平台对外赋能。
问:服务大厂和服务其他企业的区别在哪里?
汪冬宁:我们主要是为大厂提供附加价值,让他们专心于最能够服务客户的领域,如云客户拓展、技术迭代、芯片研发,剩余的基础设施工作交给我,如数据中心的土建、电力、空调这些,他是主角,我是配角,这种边界已经形成了。但未来这个边界还可以适当突破,比如我们也做一部分的算力服务、云服务,为大厂未能覆盖的客户群体(传统国企、创业公司等)赋能。
问:这对能力会有更高的要求吗?
汪冬宁:数据中心业务本身难度倒不是那么大,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悬念了。以芯片、服务器、机柜为核心,怎么更好地组织机电体系,做热管理、电信管理,这些方面的要求肯定会越来越高。我们这部分业务已经进入成熟期,包括资本效率、运营效率、开发效率、能源效率还是行业领先的,但行业已是一片红海,进入存量竞争,拼的就那1%-2%。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破局的业务,整个产业的趋势还是算电协同,更进一步往电力、算力两端走,在中国主要是指绿电跟算力的协同,这甚至可能都不是客户的要求,而是会成为政策要求。
算电协同:破除壁垒做绿电和算力结合的实践者与集大成者
问:所以“算电协同”相当于是一个创新业务,应该怎么理解“算电协同”?
汪冬宁:所谓算电协同,就是算力的增长曲线与电力的增长曲线要相匹配。以美国为例,目前算电是不协同的,算力的增长在前面,供电没跟上,所以它发展的方向是降低芯片的耗电量,让芯片的效率越来越高,即以算补电。中国是反过来,以电补算。芯片刚开始发展,但我们在新能源上发展得很快,像内蒙、甘肃、宁夏、新疆这些地方,所以是靠电力去补算力的不足,并且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像是一个天然的冷却箱,特别适合数据中心,因此绿电跟算力的协同就变成一个自然的选择。 但绿电与数据中心结合是有难度的,因为绿电不稳定,我们要做电力的调频调峰工作、储能的开发,怎么让传导更顺畅、怎么管理热源。这是一个技术壁垒,稍有不慎就可能宕机甚至引发火灾,需要很强的能力支撑。
问:这部分业务会为你们闯出一片蓝海?
汪冬宁:我认为是这样,中国的电力行业和算力行业,都是相对独立的,相当于电力公司和电信运营商之间,是不怎么说话的。运营风光电的绿电企业,他们有大量的产能,但还做不到高效利用。所以我们看到了绿电这边有大量的产能,AI行业那边有大量的需求,但怎么把供给和需求能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块的确需要一个突破。在两个行业间搭起桥梁,是需要有最佳的应用场景和大规模实践的。 最后就是用电效率的提升,我们做过分析,如果能提升5%-10%,负载曲线变平缓了,就不需要按用电峰值去投入,那所有储能相关投资都可以减少,我们自己的投资也会减少,配电容量、柜子数量、机房空间都可以减少。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它可能会帮一家企业扭亏,可以说是生与死的差距。 我们希望真正成为绿电和算力结合并大规模应用的拓荒者、实践者和集大成者。挑战很大,要靠懂电、懂算力、懂数据中心的团队一起去执行。秦淮数据目前在自己的园区做储能和新能源结合的试点,等试点成功了,可以大规模应用了,才做数。而很多企业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 问:人才要从哪里来?
汪冬宁:我们下一步会和更前端的科研机构,比如清华大学等高校,甚至一些创业团队一起研发试验推广新技术。我们刚开始实践,资源布局和技术布局一定是需要齐头并进的。
问:股权变动对新方向会有影响吗?
汪冬宁:没有变动之前,我们更多精力还是放在数据中心业务上,这跟资本周期有关系。新股东东阳光是产业从业者,主业之一是化工新材料,包括电容器、铝箔等等,第二是创新药,第三是它的制造业,例如具身智能。这些业务每年耗电量是60亿度,秦淮数据差不多是50亿度,所以东阳光是跟着电走的,是追求能源效率的,在对电的判断和认知这些最本质的事情上,我们是高度一致的,这一点很重要。 业务层面我们也有大量的整合机会,并且随着业态的整合,绿电的不稳定曲线会自动变得平滑,会提升对绿电的消纳,降低弃风弃电率,这些都会比单一产业要更有优势。所以这次交易秦淮数据的管理层也是非常主动去拥抱这个机会,是一个双向选择,希望一起沿着产业发展的趋势去二次创业。
问:AI行业现在热词很多,技术迭代也很快,秦淮数据要怎么保持战略定力?
汪冬宁:AI时代才刚刚开始,芯片的迭代确实非常快,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你认同我最开始提的三个认知,就会发现到最后通用人工智能(AGI)是一定会实现的。AGI在哪里,算力的需求就在哪里,存储和计算就在哪里,不管芯片如何迭代,都需要消耗电力。未来AGI将占全世界耗电量的15%,现在只占不到2%,要翻7倍,那么我们做的肯定是一个最有前途的事情,而且现在只是刚刚开始,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段筑基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