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有效实施战略,企业必须掌握平衡清晰性与具体性的艺术,既不能过于刻板规定,也不能限制过多。当宽泛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具体、贴合实际情境的行为,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看到、理解并践行时,战略才能成功落地。企业制定战略时往往初衷良好。领导者希望借此鼓舞人心、激发活力并凝聚共识。然而,战略表述中充斥着诸如 “创新”“卓越”“敏捷” 等抽象词汇,这些本应助力前行的话语,却常常如迷雾般让人困惑,而非发挥推动作用。它们非但未能明晰前进方向,反而在本应团结的团队中引发误解、造成混乱,导致行动偏离正轨。 问题并非出在目标宏大,而是企业语言过于模糊,更像是罗夏墨迹测验(注:一种投射心理测验),而非路线图。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读。当成千上万的员工各有各的理解时,执行就不可避免地会偏离方向。这一问题涉及心理学和文化两方面。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会依据个人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解读。从文化层面来讲,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社会和组织背景下,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结果便是,领导者自以为传达了清晰的愿景,而员工却在默默纠结其真正内涵。 为了有效实施战略,企业必须掌握平衡清晰性与具体性的艺术,既不能过于刻板规定,也不能限制过多。通过在变革推行与战略执行方面的大量工作,我发现,当宽泛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具体、贴合实际情境的行为,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看到、理解并践行时,战略才能成功落地。
“解读”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语言具有强大力量,它能将宏大理念浓缩为简洁短语。但大脑并非孤立存储单词,而是将其与由个人经验塑造的心理模式相联系。以 “客户至上” 为例。对产品工程师而言,这可能意味着设计用户友好的产品;对营销团队来说,或许指的是提供更个性化的信息;对客服代表而言,可能体现为缩短通话时长。每种解读都合乎逻辑。然而,若缺乏共同参照,各部门就会各行其是,无法协同合作。这种现象,我称之为 “执行偏差”,当抽象语言在领导意图与员工行动之间造成差距时就会出现。久而久之,战略失去效力,并非因为战略本身有误,而是由于理解的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问题 跨国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当企业语言跨越不同文化时,其含义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变化。在美国,“创新” 可能意味着快速试验和大胆冒险;在德国,同一个词可能被理解为严谨的工程设计和追求完美;在日本,它可能指的是渐进式改进(改善),而非彻底的颠覆。词汇本身未变,变的是文化视角。若领导者没有意识到这些差异,就可能误以为大家达成了共识,而实际并非如此。看似通用的企业语言,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会分裂成各种本地化的、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读。
战略抽象概念的虚幻性 战略文件中充斥着所谓的 “虚幻语言”,这些表述在纸面上看似鼓舞人心,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空洞无物。例如,“我们将成为客户体验领域的市场领导者”。这究竟是指获得最高的满意度评分?最快的交付速度?还是最个性化的服务? 又如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敏捷型组织”。这里的 “敏捷” 是指灵活性?更快的决策速度?还是采用特定的流程方法?此类抽象表述产生了心理学家所说的 “语义空间”,即有很大的解读空间。虽然这种灵活性对领导者来说看似有用(“我们不想过度限制团队”),但往往会导致目标不一致,造成精力浪费。
建立共识的三个实用步骤 企业无需摒弃那些宏大的表述,而是要使其落地生根。领导者必须采取三个审慎步骤,将华丽辞藻转化为一致的行动。 1. 提供定义示例 领导者不应假定大家有共同的理解,而应展示战略表述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这并非要编写一本术语表,而是要提供基于实例的具体说明,展示战略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将抽象术语与切实可行但又灵活的做法联系起来。例如,“敏捷” 可阐释为在全面推广前与真实客户一起测试概念,以确保产品功能能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开发精力的浪费。“客户至上” 可以体现为简化政策和审批流程,实现更快的问题解决,减少双方的困扰。这些示例能在员工心中建立具体概念,帮助他们切实理解领导意图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 2. 结合具体情境使用语言 一些在高管层面引起共鸣的表述,如果不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进行转化,很快就会失去意义。诸如 “增长” 或 “卓越” 之类的战略词汇或许能鼓舞人心,但缺乏具体情境,对于负责执行的团队来说就过于抽象。领导者需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宽泛的目标与不同部门的特定职能和职责联系起来。 例如,在财务部门,“增长” 可能意味着建立灵活的资金池,使团队能够迅速抓住新的市场机会。在运营部门,这可能涉及重新设计供应链流程,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应对不断增长的需求。对人力资源部门而言,增长可能体现为拓展招聘渠道,打造更具多元化的人才库,为未来发展提供支持。 至于 “卓越”,其含义在不同职能部门也有所不同。在财务领域,卓越可能意味着开发更精准的预测模型,减少预算偏差。在运营部门,它可能是提高质量控制标准,始终超越客户期望。对人力资源部门来说,卓越可能表现为建立领导力发展项目,提升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通过结合具体情境阐释这些词汇,领导者能帮助各部门明白企业层面的目标如何与他们的日常工作直接相关。 3. 确立可观察、可衡量的行为 最终,战略表述必须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没有这一步,话语就只是抽象的理想。领导者在明确这些表述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即确定体现战略意图的特定、可观察且可衡量的行动。例如,“协作” 可能意味着主动分享观察到的客户困扰,即便这些问题超出个人职责范围,以便更快解决问题,提升客户体验。“创新” 可能意味着思考某个流程存在的目的是服务自身还是客户,从而发现简化和改进体验的机会。 这些行为是连接宏伟目标与实际执行的纽带。它们确保员工不仅仅是对 “客户体验” 之类的崇高词汇点头认可,而是积极践行。通过这样做,企业将战略转化为一种生动的实践,这种实践并非由空洞的抱负定义,而是由那些在客户眼中最能使企业脱颖而出的日常行动所塑造。
构建战略共享词汇表 成功的企业并不回避宏大的表述,而是对其进行完善。通过为抽象术语提供定义示例、结合具体情境应用并明确行为参照,企业能够创建一个共享词汇表,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领导者在起草战略声明时,可以问自己三个简单问题: -我是否举例说明了这个表述在实践中的样子?- 每个部门能否将这个表述转化为适合自身情境的内容?- 哪些日常行为能证明整个组织对这一战略的贯彻执行是一致的? 当领导者回答了这些问题,语言就不再只是企业的装饰,而成为执行的连接纽带。战略失败并非因为目标不够宏大,而是因为本应凝聚人心的语言反而造成了分歧。领导者有责任确保语言成为连接愿景与执行的桥梁。这意味着将语言视为基础设施,即支撑组织内每一个决策、行动和行为的架构。 当领导者选择清晰而非抽象的表述时,就能降低行动偏离的风险。当他们将宏伟目标转化为示例、情境和具体行为时,就能让员工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依循。当他们使语言与行动保持一致时,就能将战略从一系列空洞的声明转变为生动鲜活的行动指南。归根结底,对战略的真正考验在于整个组织对其贯彻执行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