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第四届)生态品牌认证 
    BANI时代(Brittle脆弱、Anxious焦虑、Nonlinear非线性、Incomprehensible不可知),全球商业世界正在经历深层震荡。地缘政治波动、技术竞争加剧、产业周期缩短,令企业增长的不确定性陡然攀升。即便是头部企业,也往往只能暂时领先。增长的“山峰”愈发陡峭,曾经赖以为继的规模红利与流量逻辑正在失效。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掀起的技术浪潮正在重塑商业的底层逻辑。作为与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并列的“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AI具备三个根本特征:影响所有行业;将迅速普及并持续降本;价值释放并非瞬时,而需要组织形态与认知范式的变革。这场变革要求企业从“线性增长思维”转向“生态协同思维”,从“局部最优”转向“系统共生”。     在此背景下,“生态品牌”塑造的全新范式,正成为穿越周期、优化存量、创造增量的关键解法。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新华出版社、凯度集团、HBR中国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联合发起的2025(第四届)生态品牌认证颁奖典礼,于10月31日在北京举行。同期发布的《生态品牌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以“AI赋能生态跃迁”为核心议题,系统揭示企业如何在技术与生态的双螺旋驱动下实现高质量增长。 
    在存量博弈愈演愈烈的时代,真正的增量不再来自零和博弈式的扩张,而源自生态的自我演化。生态品牌这一由用户、生态伙伴和社会共同构建的价值共生体,正在成为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它打破传统品牌的边界,将用户体验、生态协同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使企业在复杂系统中具备了自我修复与自我生长的能力。生态品牌正成为企业在消费驱动、科技创新与全球布局三大方向上创造增量的核心路径。     自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先生于2018年率先提出“生态品牌”概念以来,生态品牌从理论雏形发展为系统性范式——从2020年阐释定义与标准的《物联网生态品牌发展报告》,到2022至2023年间构建认证体系、剖析标杆案例的系列报告,再到2024年提出“生态品牌—生态企业—生态经济”的价值链路,生态品牌研究和实践持续深化,已成为连接品牌建设、组织治理与宏观经济结构的重要桥梁。 
AI时代的生态跃迁     2025年,这一范式迎来了AI时代的再度进化。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不只是效率工具,更是组织智能、产业智能乃至生态智能的催化剂。过去十年,企业的数字化变革集中于流程优化与决策自动化;而在AI时代,智能体具备了感知、规划与协作能力,正在成为生态系统中的“智能节点”。当这些节点通过开放接口互联互通时,涌现出的是高维度的“生态智能”:自我学习、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商业系统。这意味着企业不再是封闭的价值创造单元,而是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角色。AI使企业具备了以数据洞察用户、以算法驱动协同、以智能体扩展边界的能力,使品牌能够在多主体共创的循环中持续进化。 报告以典型案例揭示了生态智能的三个层级演化:     第一层,是技术开放驱动的生态共创。从阿里通义千问到百度飞桨,技术开放成为生态繁荣的底座。AI开源生态通过共享模型、工具链与算力,极大降低了创新门槛,让中小企业能以更低成本进入智能时代。     第二层,是智能体协同下的组织重构。智能体从“工具”转变为“合伙人”,企业内部的小型团队开始与AI并行协作,形成“人机共创”的新型组织模式。华为鸿蒙智能体、美团即时零售智能体的实践表明,AI已能在复杂任务链中实现高效协同,成为价值循环的核心驱动力。     第三层,则是跨生态系统的价值涌现。当企业打通数据与算法边界,智能体的学习结果将产生“溢出效应”——海尔旗下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海尔40多年的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经验,推出了“天智工业大模型”,拥有200多个专家算法。其中石油化工大模型,赋能企业设备可靠性提升50%;能碳大模型赋能企业节能率提升25%。知识与智能在生态之间自由流动,推动了系统性的创新共振。生态品牌的核心,不在于企业规模或技术垄断,而在于是否能构建开放共享的“智能生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共生机制中获得成长。 
推动价值循环飞轮     传统品牌管理的逻辑,是单向传递价值;而生态品牌的逻辑,是让价值循环起来。报告提出,生态品牌的增长机制是“创造—传递—分享—再创造”的闭环飞轮。企业通过与用户、伙伴和社会的持续互动,将每一次交互、每一行代码、每一个标准转化为下一轮价值创造的燃料。人工智能让这一飞轮得以加速。大模型的生成式能力,使品牌能够以更高的精度理解用户需求;智能算法的自优化机制,使产品、服务和体验能够实时进化;而平台化的生态协同机制,则让价值在多方之间循环流动。     报告归纳出AI驱动下的四大价值循环趋势:一、AI开源共建催生协同创新。AI平台正从竞争走向协作,技术研发的“社会化”使生态品牌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持续创新。二、智能体成为价值链的接口。从企业客服到供应链协作,智能体的多模态交互能力让企业能与用户、伙伴实现实时智能对话,形成闭环服务体系。三、AI赋能用户价值跃迁。领先品牌正在以AI解决现实痛点,如海尔“AI之眼”智慧家电从“听得懂”进化到“看得懂”,AI烟机可联动灶具,自动调节风力、火力,防止溢锅;AI洗衣机可以识别衣服面料和颜色,提醒串色风险,智能匹配洗涤程序,不伤衣。四,标准共建推动生态协同。曙光数创、卡奥斯等企业正牵头制定产业标准,用共享协议降低交易成本,从碎片化竞争走向协同共荣。     未来十年品牌竞争的核心不再是流量,而是“价值循环速度”。谁能让生态的飞轮更快转动,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中率先突围。 
 生态品牌的中国路径     生态品牌的意义早已超越品牌本身,成为连接生态企业与生态经济的关键枢纽。报告提出“生态品牌—生态企业—生态经济”的进化链条中,品牌是接口,企业是载体,经济是场域。三者共振,构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质生产力矩阵”。生态企业作为生态经济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多重使命:用户体验的引领者——以场景创新驱动产品持续迭代,让用户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产消共创者;技术体系的建设者——以数据、算力、算法为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赋能,实现“以大带小”的共享增长;生态秩序的守护者——以利益共享、动态考核、互补引入机制维系生态平衡,确保系统协同演化。     在领先的生态企业的实践案例中,京东方以“ONE”品牌引领可持续科技,用智能屏幕守护地球未来;康师傅通过自身研发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将价值与利益相关方分享;中信银行依托集团“金融+实业”的综合禀赋优势,以客户为中心,打造了有特色、差异化的中信金融服务模式。这些案例印证了生态品牌的生命力:当企业以生态逻辑构建开放系统,它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将反哺商业增长,形成正向循环。     从宏观层面看,生态品牌的崛起契合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它通过生态链路连接创新主体、产业集群与社会价值网络,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这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也为全球商业界贡献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让我们以人工智能为舟,以共赢理念为帆,共同驶向更加智慧、包容、可持续的未来,为推动人工智能时代下生态品牌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在2025 HBR管理年会暨第四届生态品牌认证颁奖典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副社长、新华出版社副社长沈建说道。     凯度集团大中华区CEO暨凯度BrandZ全球主席王幸表示:“在中国品牌全球化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能够以生态之力,铸就通向未来的坚实通途,希望看到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生态的队伍当中,因为只有生态才是真正的1+1大于2”。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不同行业的嘉宾也发表了对生态品牌的精彩观点。     “在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单个企业的品牌力量已无法独自应对复杂的社会与产业挑战。生态品牌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共创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把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快速转化为社会价值,让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品牌资产。”霍尼韦尔大中华区总裁,霍尼韦尔过程自动化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余锋表示。     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智能制造总经理谢海琴说:“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对抗,而是生态与生态的对话。生态品牌让品牌之间实现‘美美与共’,通过‘大企业共建、中小企业共享’的协同机制,把开放合作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源动力,让更多企业在生态中共生共赢。”     生态品牌的提出与普及,源于对传统品牌范式的深刻反思。过去,品牌更多是企业对消费者的单向叙事,其目的是区别于竞争对手,意义在于“排他”。而在AI时代,品牌逐渐演化为一个多维度的共生系统。生态品牌的核心不在于“营销”或“传播”,而在于系统性共创,在企业、用户、生态伙伴乃至社会公众之间形成价值循环与智能协同。人工智能的引入,使这一共创过程具备了可计算、可学习和自我演化的特征,从而推动品牌实现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增长。     《生态品牌发展报告(2025)》深刻解析和预测了智能未来的品牌新范式。当人工智能与生态思维深度融合时,一种新的商业文明形态正在涌现——它不以占有为中心,而以协作为原则;不以规模为目标,而以共生为理念。     这种文明的核心,是“信任—协同—共创”的循环机制。AI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提升了生态信任;智能体的自治协作能力强化了生态协同;而人机共创的机制让创新从线性变为涌现。企业、用户、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边界被重新定义,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共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品牌不再是单一的符号或形象,而是一种持续生成的智能网络。它以算法为神经、以数据为血液、以信任为骨骼、以共创为灵魂。生态品牌的进化,本质上是商业文明由“竞争逻辑”走向“共生逻辑”的跃迁。     正如报告前言中所提到的:“生态品牌不再是单一企业的品牌进化,而是多元主体协同共创、价值循环、系统涌现的‘生态经济’新底座。”这场范式转变,标志着品牌建设的重心从企业个体的成功,转向生态系统整体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