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说:命运里有一个你无法想象的东西,就是决定一件事情是否能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信念的强度。也就是说你越相信自己,越能沉得住气,就越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己也就越接近成功。但绝大多数人的处境是一边做一边怀疑一边还偷懒,总是被结果影响你的行动。其实这句话引申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成长型思维,如果你认为你可以,你就可以,这是一个信念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自己没信心?它是对当下的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但是如果我们以当下为起点,活在未来,那么当下的自己有多菜又有什么关系呢?反之,当下的自己厉不厉害也不代表未来一直很厉害。重要的是未来是否过得比现在更好?成长为一个更满意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只是非常功利性地直接看向结果。比如试了一段时间健身,感觉自己没瘦下来,就觉得自己就是个瘦不下来的胖子;写了一段时间的公众号,没有几个浏览量和点赞量,就觉得自己文笔不行,不是写作的材料。 播了一段时间短视频,播放量和粉丝不多,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短视频等等。李笑来的书中提到过,不管学哪个技能,速成绝无可能,但是快速入门是有可能的。前提是大量的去堆量,在堆量中犯错,在犯错中寻找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中不断复盘,在复盘中不断自我精进。就像李笑来说的,要快速学会一个技能,就需要短时间内大量高频重复,不断地迭代。比如一位非常顶尖的运动员邓亚萍,她是“小个子巨人” ,邓亚萍身高仅1.55米,在当时被认为是不适合打乒乓球的,但她以极其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训练,花了约11年,到16岁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女双)。 她是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位多的四枚奥运金牌的顶尖运动员,而且连续八年保持世界女子乒乓球排名第一,创造了至今无人能及的纪录。在运动生涯达到顶峰之后,她申请退役进入了清华大学求学。一开始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妥妥的一个学渣,但是她成为顶尖的运动员精力给到她一种信心。她觉得任何事情从零开始学,都不会很晚。 她回望运动生涯,她是如何从笨拙到卓越,形成一个闭环,走了多少年?所以她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开花结果。我以前也是这样,一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阅读量都是个位数。当我才写了没几天,过于关注阅读量和粉丝的时候,我就没有动力写,好几次都想中断。但是我后来还是想先写个100篇先,试一试。 就是这个试一试,让我坚持到现在。让我看到原来我写的东西也可以被网友喜欢,转发,甚至达到上万的阅读量。如果当时我早早的放弃,可能那个账号就废了,我也不会发现自己隐藏的爱好,就是写作。有时候酣畅淋漓的写了一小时,我发现这1小时我是如此专注,就算旁人跟我说话我都没有注意到。不是我假装没听到,只是当我完全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周围对我来说是无声的,仿佛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写完后身心愉悦,我把我想表达的东西都一个个地敲打在我的文档里,这份文档承载了我的记忆。 为什么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你觉得你可以,你就可以。曾经的我,也觉得自己智商平平,学东西很慢,别人5天学会的东西,我可能需要10天。但是只要我把基础打牢了,后面就很快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小到大,不管学什么新东西。如果从小动物角度来讲,别人是兔子,我是乌龟。我是那个不怕慢、不怕输的乌龟。对我来说,前期输在起跑线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一直在路上,就算慢一点又如何,只要我每次前进一点,方向没错,我就可以到达终点。 我觉得我这种不怕慢就怕放弃的心态让我成了很多事,比如我小学的时候从一个数学渣子变成一个班级前三的学生;一次高分通过中级会计师、通过注册会计师5门、方向感不好又晕车的自己考过了驾照、一个体育渣子成了健身常客,可以一次跑7公里,甚至可以挑战10公里;从写作无从下手,写着写着也写出了上万阅读量的文章。曾经没有阅读习惯的自己在微信读书上阅读了1000天,曾经不爱记账的我记账记了1780天。就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只是时间问题。哪怕不是我擅长的东西,我也可以学个七九不离十。 就算是手脚不协调的我,也可以学会开车、电瓶车。就算我不是特别聪明,我也可以高分考过中级会计师、挑战注会考试中考过5门。这件事情让我想到曾国藩,他就是一个成长型的人。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会经历至暗时刻,但是我们用什么姿势爬出来呢?曾国藩考秀才考了6次,第7次才上岸;后面被朝廷委派打太平军时2次失利投水自杀被救;他创建的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持续了约14年,同事笑他笨,笑他一个文人不会带兵打仗;但是他屡败还屡战。 他相信“天道忌巧”,他的“结硬寨,打呆仗”是非常著名的战略思想。他深知太平军善于机动作战,于是反其道而行。湘军每到一个地方,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逐步推进,蚕食太平军。所以普通人与牛人之间的距离,不在于起点有多低,而在于一个人的信念和做一件事情的态度以及是否用恰当的策略打通任督二脉,直到把这件事做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