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注册
企业增值网 设为首页  
  管理    营销    品牌    案例  |  民营    团队    创业    趋势  |  女性    设备    安防    建材  |  房产    包装    项目    模具  |  教育    财经    资讯    新闻  |
  绩效    策略    人力    培训  |  专家    职场    企业    策略  |  文化    汽车    造纸    仪器  |  环保    印刷    物流    法律  |  云算    新华    军事    国际  |
首 页公司简介商品市场伯乐平台午间课堂视频集锦大型展览加盟代理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首页 首页新闻一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转贴自:人民网    点击数:1371    更新时间:2023年07月15日]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章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部署。继续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目的是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根据新的使命任务、新的战略安排、新的工作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使之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机构职责上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次机构改革,设立新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组建新的党中央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在重要领域设立新的党中央派出机关,就是为了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在金融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作了比较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这些调整是在分析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各地区各部门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确保机构改革方案贯彻落实不打折、不变形、不走样,特别是要严格依据机构改革方案制定和执行部门“三定”规定。

  文章指出,搞好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至关重要。要继续运用好坚持党对机构改革的全面领导、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坚持推动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坚持中央和地方一盘棋、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等宝贵经验,有组织、有步骤、有纪律推进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一要加大统的力度。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牵头抓总、加强统筹协调,设立协调机制。二要坚持稳的基调。这次机构改革涉及部门较多、触及的问题较深,要谋定而后动。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在工作部署和组织实施上要有机衔接、有序推进。三要做好人的工作。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和个人进退留转,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四要执行严的纪律。涉及机构变动、职责调整的部门,要自觉服从大局,确保机构、职责、人员等按要求及时调整到位。五要做到于法有据。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机构改革,立法机构要统筹做好相关立改废释工作。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6日 01 版)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习近平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习近平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习近平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习近平最后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

     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推动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

    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24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要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坚定不移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会议指出,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目的就是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要抓紧完善制度规范,健全治理机制,强化伦理监管,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规范各类科学研究活动。

    会议强调,要着眼于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环节,改革完善保护工作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手段强化保护,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会议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会议强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以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为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按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科学制定管护标准和规范,合理选择管护模式。

    会议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

    会议强调,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建立健全分类管控机制。

    会议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要坚持系统性谋划、综合性治理、体系化推进,逐步建立起涵盖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各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会议强调,开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主要任务是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若干优质医疗机构,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多种方式,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集团化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会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试点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尊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统筹推动作用,统筹部署、协调推进。

    会议强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城市范例。

    会议指出,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强我国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会议强调,要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推出一些更有针对性、开创性的改革举措。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探索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攻坚难度大、影响面广、同老百姓关系密切的改革任务。要宽容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中出现的失误,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坚决克服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习近平: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

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

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王沪宁主持 赵乐际韩正出席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张晓松、朱基钗)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7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形势下,中央和国家机关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推进正风肃纪,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思想理论上作表率,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赵乐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走在前、作表率,这是由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中央和国家机关离党中央最近,服务党中央最直接,对机关党建乃至其他领域党建具有重要风向标作用。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必须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严起、从机关党建抓起。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重要经验。实践证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工作,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才能永葆中央和国家机关作为政治机关的鲜明本色;只有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思想旗帜、强化理论武装,机关党建工作才能始终确保正确方向;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只有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机关党建工作才能落地生根;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机关党建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质量、充满活力;只有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制,坚持党组(党委)班子带头、以上率下、以机关带系统,机关党建工作才能形成强大合力。

    习近平指出,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把手做工作要首先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经常校正偏差,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要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要大力加强对党忠诚教育,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既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有坚决的维护定力和能力。

    习近平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要走在理论学习的前列,提高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当好示范,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要在青年干部中开展强化政治理论、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能力、防范政治风险专题培训,创造条件让干部在斗争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

    习近平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锻造坚强有力的机关基层党组织。要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制度,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要加强分类指导,科学精准施策,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带头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要持续深化纠“四风”工作,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一线,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要坚持严字当头,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好纪律教育、政德教育、家风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全方位的管理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习近平指出,必须正确处理干净和担当的关系,决不能把反腐败当成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要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要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

    习近平强调,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特点和规律。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善于把全面从严治党理论转化为推动机关党建的思路和举措,重视总结提炼机关党建实践中的创新经验,不断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使其能够长久发挥作用。要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要处理好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的关系,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要处理好建章立制和落地见效的关系,制度制定很重要,制度执行更重要,要带头学习、遵守、执行党章党规,从基本制度严起、从日常规范抓起。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推进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

    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各部门党组(党委)要强化抓机关党建是本职、不抓机关党建是失职、抓不好机关党建是渎职的理念,坚持“书记抓、抓书记”,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一岗双责”,做到明责、履责、尽责。机关党委要聚焦主责主业,真正发挥职能作用。中央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抓机关党建工作的合力。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要强化责任担当,履行好统一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工作的职责,指导督促各部门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务干部队伍,把党务干部培养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干部职工的贴心人。

    王沪宁在主持会议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使命任务、重点工作、关键举措,对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书记丁薛祥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着力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实落地,不断开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新局面。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有关金融机构、国有大型企业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文章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文章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第四,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文章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完)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不说更早的时期,就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总结性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冷战结束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都难以稳定下来。《庄子·秋水》中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我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升,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议论和研究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赞扬者。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3个方面。一是,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总的来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虽然我们党在历史上,包括建国以后的30年中,犯过一些大错误,甚至犯过搞‘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错误,但是我们党终究把革命搞成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1/4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他还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这就是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眼界和胸怀。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建议大家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找出来再看看。

    第三,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打下的基础,这是它得以站得住、行得远的重要基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说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第四,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同时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几十代人,那是多么长啊!从孔老夫子到现在也不过七十几代人。这样看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概言之,就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正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审时度势,引领“中国号”法治巨轮劈波斩浪、扬帆前行,在中国法治历史的进程中,铸下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事业持续向纵深推进。2018年8月2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要意义,强调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极端重要性,系统总结概括并科学阐释回答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经验、现实任务和目标使命,为新时代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深化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进新时代

   “法者,治之端也。”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我们党执政70年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规律,一步一步拓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成功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围绕为什么推进依法治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崭新的创造性建设,全面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开新局、谱新篇,不断开拓法治建设新境界,中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谱写出了精彩篇章。思想的历程映证了实践的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响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在世界视野中也具有独创性;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纳入“八个明确”,重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规划更加完整系统,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意义。总目标为全面依法治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是照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思想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明乎此,我们就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总目标为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了总抓手,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它在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总目标为全面依法治国擘画了总蓝图,体现了国家治理总体战略的完善提升。全面依法治国是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涉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作出总体安排。

    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国情、独特的现实问题,决定了我国的法治建设必定要走自己的路。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搬照抄,不会搞“全盘西化”、“全面移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从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法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所谓“党大还是法大”,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一些人故意把党和法治对立起来,宣扬“党、法不能两立”,其目的就是企图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达到搞乱人心、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就不能以党自居,就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党和法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在党领导立法,党保证执法,党支持司法,党带头守法。党领导立法,就是根据党和国家大局、人民群众意愿,党提出立法建议,立法机关制定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的法。党保证执法,就是党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工作领导,监督和促进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党支持司法,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党带头守法,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法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法的关系,还要深刻把握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依宪治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既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也为依法治国确立了最高准则。我们强调的依宪治国,同西方“宪政”具有本质区别。

    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新时代,我们必须更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新时代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国家;一个先进的政党,必然是依法执政的政党。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并深入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从整体上强化统筹协调、总体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仅需要政法系统协同推进,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这就要求从中央层面加强统筹和协调,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更加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继续在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上下功夫,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规范化、常规化的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提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重大命题,强调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加强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协调和衔接,是党法关系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党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必将进一步加强党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研究解决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全面依法治国中存在的问题挑战,集中分析了当前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法治领域改革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比如,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法治的引领上,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发展和法治的关系,还存在“发展要上、法治要让”的误区;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的新形势下,一些地方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的现象仍有发生,人民群众意见比较集中;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性进程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制定需要拿起法律武器,占领法治制高点,等等。解决好这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党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能够从党中央层面做好全面依法治国的统筹协调,更好推动解决部门、地方解决不了的重大事项,协调部门、地方之间存在分歧的重大问题,是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法制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要义就在于强调“法必明、令必行”。我们党早在建党之初,就制定了《劳动法案大纲》等多部法规,新中国成立后又很快制定颁布了“五四宪法”,把中国人民的革命成果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下来。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道路。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党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必将更好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三、坚持以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系统论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其核心要义概括为“十个坚持”。这“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力量源泉、发展道路、总体目标、工作布局、首要任务、基本方针、科学方法、重要保障、“关键少数”等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属性。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要满足人民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延展的美好生活需要,针对人民群众意见比较多的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的突出问题聚焦发力,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管总的,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既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中吸取丰厚滋养,又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照搬照抄,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待。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坚决纠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快完善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强化监督责任,提高监督实效。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构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党内法规执行能力和水平。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总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要在“三个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三个一体建设”上用劲,努力形成党领导立法与立法机关科学立法、党保证执法与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党支持司法与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党带头守法与全民守法紧密结合、统筹推动的新局面。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宪法乃九鼎重器,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权威,不断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法治首先是宪法之治。依法治国的“法”,指的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法律法规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其中,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落实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新水平。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这十六字基本方针,既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治建设的基本环节,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重点要求,形成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要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关键环节,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要推进严格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形象地用水流与水源的关系来说明“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这是法律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的关系的集中反映。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必须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历史上像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老百姓都推崇他们为“青天”。法治工作队伍必须坚持德才兼备。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要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要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要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党员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不断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不断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境界。

原标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论·解读“九个必须坚持”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命运进行的规律性总结,是全面把握大局大势基础上对“中国向何处去”作出的科学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一路走来极不容易,弥足珍贵,走得对、走得正、走得好。不管经历何种艰难险阻,也无论遭遇怎样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变,也不会变。这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是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演进而来并为中国实践所证明了的社会主义,是在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是坚定不移、贯彻始终,不因时间、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有丝毫动摇,不因杂音噪音就改弦更张。走什么样的道路最合适,开辟道路的人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进、顽强奋斗拼出来的,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四个自信”,是因为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将迎来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也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新挑战。无论风云变幻万千重,既然看准了、认定了,就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咬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放松、不走偏、不懈怠,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准确把握住改什么、怎么改的根本尺度,做到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决不可丢掉党、国家、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决不可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要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就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在方向立场、原则是非等根本性问题上始终清醒、不犯糊涂,就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接续奋斗。面对胜利不骄傲,面对成就不懈怠,面对风险不大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李佐军: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重要文件

    国务院发布《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1986年6月4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1986年6月10日)

    王丙乾在六届人大十六次会议上作《关于1985年国家决算的报告》。(1986年6月20日)

    六届人大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1987年1月1日起实施。(1986年6月25日)

    财政部发出《关于对原油、天然气实行从量定额征收资源税和调整原油产品税税率的通知》。(1986年6月30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审批权限和程序的规定》。(1986年6月30日)

二、重要事件

    国务院决定,将船舶吨税划归交通部管理,由海关代交通部征收。(1986年6月2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1986年6月23日)

    财政部就农业税减免的若干问题发出通知。(1986年6月30日)

三、重要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刊发刘国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两大变动》的文章。文章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六五”时期,我国经济经历了深刻变化:一是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就是要使速度、比例和效益有一个较好的结合,以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协调、高效地增长。二是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围绕增强企业的经营动力和竞争压力,把微观经济搞活,把宏观经济控住。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又能根治数量扩张、投资饥渴这样一些旧体制固有的毛病,有利于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宏观供需总量的调整,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1986年6月20日)

    《财贸经济》刊发吴敬琏《经济波动和双重体制》的文章。文章认为,我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受到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短线的制约,结构失调和短线制约是问题的本质。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的管理体制,既抑制企业的活力,又刺激企业争投资等投入,造成“投资饥渴”和“消费饥渴”。这种病疾,只有在新体制确立以后,形成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的企业对投资和消费的自我抑制机制时,才有可能根除。而在双重体制对峙的情况下,旧的行政控制手段已经不能起强有力的作用,而新控制机制又还没有全面建立,于是,“投资饥渴”和“消费饥渴”不但不会缓解,相反还会进一步加剧。(1986年6月30日)

四、重要数据

    1985年农村出售的工业品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1680亿元)。(1986年6月14日)

    《人民日报》报道,全国城市数为324个,总户数为5351万,总人口21187万。(1986年6月27日)

五、作者点评

    【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必然要求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每一次释放,都离不开政治体制上的“松绑”和“清障”;而政治体制上每一项重大进展,都会带来生产力的一次解放。从1986年开始,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成为中央领导层多次强调的话题。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在与中央领导开会时谈了三个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一是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二是外汇问题。三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提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这是1980年以来他第一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随后,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他提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次讲话也是邓小平同志对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较早的一次谈话。随后的1986年10月,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中央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分专题就中国政治体制的沿革和利弊,改革的宗旨、目标、内容、步骤和基本原则等,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讨论,最后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

六、作者论谈

    【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产权和交易成本等重要分析概念,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历史动态分析和现实现象解释之间架起了桥梁,为体制转轨和制度变革分析打开了新的局面。这些理论对中国的体制改革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当时一批五十岁左右的中生代经济学家,就是在学习和运用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来解释中国体制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但这些理论过分强调了产权的作用,相对忽视了平等交易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EB/OL],1946-01-01/2017-12-31.
[2]王振川.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1986)[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446-519.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3-384.
[4]吴晓灵.中国金融改革大事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5.
[5]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0-1999.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7-388.
[6]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86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136.html.
[7]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545.
[8]吴敬琏,马国川.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15.
[9]刘国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两大变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1986(6):12-19.
[10]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53.
[11]6月28日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法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人民网[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4971/5579/20010628/498819.html.
[12]吴敬琏.经济波动和双重体制[J]. 财贸经济,1986(6):1-8.


 
  • 上一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 下一篇: 审议《关于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加盟企业 更多
    欧泰克门窗有限公司
    龙卷风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群胜科技
    博达自动焊接设备
    技缘智能--有限公司
    鑫民生遮阳帘
    奥邦表面技术....
    深圳秋田科技汉办
    维安宁科技有限公司
    一舟电子科技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思浪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中基恒润(LED)
    高特装饰
    恋晴集成吊顶
    康王橱柜集成家居
    丽邦地板
    益骏建材有限公司
    欧雅美橱柜
    响美商贸有限公司
    东方超宇装饰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华斯瓦德有限公司
    唐城商贸有限公司
    科海消防安全工程
    欧亿橱柜
    名鼎集成组合吊顶
    贵州省九阡九公司
    上海百益橱柜
    武汉国冠九鼎装饰
    瑾良喜慕乐整体家居
    世纪明珠酒店
    联系我们网站留言友情链接与我在线管理 ┊ TOP
    鄂ICP备11009518号
    联系我们:qyzzw888@163.com
    Copyright(c)2005 企业增值网.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