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时隔5年发声批评
比如72岁的格力创始人朱江洪先生,退休5年后,他最近又被卷入舆论场。先是自传《我执掌格力的24年》出版,书中驳斥了“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的说法;原定最近举办的“格力老员工见面会”又起风波,因董明珠是否出席的问题被关注后,活动临时取消。
这个被誉为格力灵魂的老牌企业家,曾一手提拔董明珠,培养她成为接班人。不过,2012年董明珠接手后,似乎慢慢把格力变成了朱江洪讨厌的模样——朱时代的格力是技术流,是“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好空调,格力造”,如今的格力是网红,最为人所知的标签就是董明珠。
一场博弈,或许已经在退隐老领导和网红现领导之间开启。
壹
两任领导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被命运嘲弄过,又都选择了反击。如果不是丈夫去世,南京某家化工研究所的行政人员董明珠,大概会安安稳稳地在金陵城里相夫教子,也就没有南下珠海独闯格力的故事了。命运抽走董明珠的寻常幸福,又打开了另一扇门,那扇门里有朱江洪。
董明珠的打击来自家庭,朱江洪的坎坷则源于时代。40年代出生的朱江洪,赶上过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因家庭成分不好,这位华南工学院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百色——一个他用了放大镜才从地图上找到的山区偏僻小城。
那是1970年,文革盛行,知识分子沦为最没地位的阶层。朱江洪一进厂就被分配去当工人,他有心理准备,觉得还不错:能吃饱饭,有工服,每月还有几十块工资,这样的好事,上哪里去找?
“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干活勤快,从不挑肥拣瘦”,他在自传里如此写道。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百色又是山高皇帝远的偏远山区,厂里不乏浑水摸鱼的人,但朱江洪干活很卖力,为了完成生产任务,他可以连续两天两夜不休息。
两年后,他被提拔为质检工,一年半后,调升技术员——这个如今工科大学生进工厂报到的基础岗位,朱江洪当年花了近四年才熬到。他成了那个“肯吃苦又有技术的小伙子”。
他也善于处理跟领导的关系:为了提前完成生产指标,他私下搞变相承包,激励懒散工人。但任务提前完成后被领导问及时,他只说:“战前”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加强“斗私批修”学习,提高认识后,工人干劲倍增,所以能提前完成任务。技术好、肯吃苦、觉悟高,朱江洪的命运开始呈螺旋式上升。
1982年,在厂里举行的民主选举中,他高票当选为厂长,级别是“正县级”。他在这里形成了日后管理格力的风格:爱下基层跑车间;纪律严明;重抓产品。他立规矩,科室干部每周必须有一天参加劳动;开除一位连续旷工20多天的员工,对方舅舅是百色地委一位副书记。
山区工厂开始变成大厂,甚至创下一项全国第一:产品销售率先覆盖了除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1986年,广西几家较大的矿山机械企业成立“广西矿山机械成套设备公司”,朱江洪被推举出任首届董事长。
在广西生活18年后,朱江洪选择归零,回到家乡特区珠海——这是一段遥远的距离,朱父曾经为了看望他,辗转九天才从珠海到百色。18年间,朱江洪没有在珠海度过一个春节。
贰
朱江洪生在珠海菜农家庭,祖屋就在拱北口岸附近,每到晚上,澳门亮起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时,家门口却是一片漆黑。
一江之隔,两个世界。
朱江洪对澳门的认知,最初来自儿时随母亲去卖菜,那段经历直到1952年随封关终止。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但更愿意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上中学时,珠海偷渡盛行,朱江洪所在的年级,初一还有200多人,到初三就只剩60多人了。有朋友曾邀他同行,去澳门闯一闯,被他当成玩笑话,随口回复:“我还想继续念书”,不料,第二天朋友就消失了。
不过,当朱江洪在1988年前后回到珠海时,特区早已不是当年的穷困模样了。作为中国首批特区之一,珠海在很多内地人看来闪闪发光。朱江洪在珠海的第一份工作,是冠雄塑胶厂总经理。工厂隶属于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名头叫得响亮,但问题一大堆,内部管理混乱,质量服务欠佳,还得罪了不少客户。
“有没有搞错,这样的厂你也敢去?你要是去了,保证不出三个月你会灰溜溜地逃出来的。”一位熟悉冠雄业务的朋友私下说。朱江洪不信邪。他亲自上门找大客户道歉,又忙着找设备,跑贷款,慢慢盘活了摊子。
他肯吃苦。他一度是“搬运工”。作为公司唯一的港澳通行证持有者,他需要亲自到香港监督原材料采购。当时外汇管理严格,每次带出的港币现金只够简单食宿,为了省钱,他经常自己扛着50公斤一包的塑料原料装车。
最狼狈的一次是运一根轴配件去坐地铁,那根轴看起来不大,但约摸100斤重,从采购点到地铁站有2公里,朱江洪自己扛,开始还坚持三四百米一歇,后来变成一两百米,最后十几米就能停下来,险些崩溃。真正改变冠雄命运的,是朱江洪对产品的直觉。
冠军此前一直生产配件,在那个低价为王的市场,很难翻身。他瞄准了塑料电风扇,先是开发设计塑料配件,继而组建起电风扇的完整生产线。转换赛道的第一年,冠雄减亏100多万,第二年,扭亏为盈,盈利77万。
电风扇需要名字,时任经营部长的陈建民从英文字典里找到单词“GLEE”,读音是“格力”,意为快乐,朱江洪一眼看上,亲自用毛笔写下“格力”,沿用至今。后来,因“GLEE”在台湾被抢注,英文名改为“GREE”。
有了电风扇,朱江洪又盯上空调。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装空调的家庭越来越多,南方沿海涌现出大量空调厂商。冠雄也开始做空调塑料套配件,尝试开空调模具——此举一度被同属总公司的海利空调厂告了状:冠雄把塑料件卖给别人,是帮别人打自家。
朱江洪被总公司老总狠批了一顿。直到十天后,一笔预付款高达十万美金的海外订单,成为他跟总公司讲条件继续做的筹码。
他赌赢了。
1991年初,朱江洪被任命,兼任海利空调厂总经理,11月,冠雄与海利正式合并,更名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后,总公司更名为珠海格力集团,并把“格力”作为集团公司统一商标,下属公司均可使用。朱江洪对此不满,这些企业良莠不齐,可能对“格力”品牌造成伤害——这让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日后的“父子之争”埋下了伏笔。
但他别无选择。
那年,朱江洪46岁,开始掌管格力电器,他的目标是把格力空调做大做强——这也是当时珠海市政府和总公司的规划,他们希望把空调做成珠海市支柱产业。那年同样成为董明珠的命运拐点。这位1990年入职海利空调的销售员,开始进入朱江洪的视野。
叁
1991年,朱江洪初识董明珠。当时,兼任海利总经理的朱江洪到安徽市场考察,在芜湖,他发现董明珠业绩很高,跟经销商关系很好,工作麻利,在商家零售店里,遇到店员忙不过来,她还会主动帮忙——朱江洪很快把江苏市场也交给了她。
事实上,董明珠在安徽站稳脚跟并不容易。初到时,她凭着一股蛮劲,花了40天时间,硬是从经销商那追回了一笔42万元的债款。当时的海利(格力)空调,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无设备、无核心技术、无配套能力,年产2万台。除了塑料板、外壳是自己生产,其他零部件全部靠采购组装。
质量也不好。
有的因为焊接不结实,铜管断了一大半,被客户愤怒退货。还有人投诉噪声大,“晚上开着空调,就像飞机在头顶不停地盘旋。”相比之下,人们更加熟悉的国内品牌是春兰、华宝,富裕人家则更喜欢三菱、松下、三洋等外资品牌。
1991年国庆,朱江洪去南京跑市场,想找一位商场经理了解市场行情,顺便推介格力空调。业务员董明珠是介绍人。“这位是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她的措辞很隆重。朱江洪点头微笑,伸手去握,但对方完全没有搭理,也没有请他坐下喝茶的意思。“我们的空调全部放在一起,没有‘隔离’”,对方毫不留情地嘲笑了朱江洪的广东口音。
当时的朱江洪和董明珠应该都很窘迫,但正是“艰难“把两人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董明珠对朱江洪最重要的一次支持在1994年。
朱江洪搞了一场改革:大幅度调低销售人员提成比例。此举主要是为了安抚技术科研人员——当时,销售人员年薪超过十万,甚至几十万,馋得研发产品的技术尖子要想调岗去挣钱。
销售们当然不愿意。多人集体跳槽到中山汇丰空调,还扬言要在三年内打败格力。那段时间,朱江洪压力很大,心烦意乱时,他就独自开车去海边静坐思考。朱江洪记得,董明珠当时也在被拉拢之列,但实地考察后,她还是决定留下。
董明珠得到了经营部部长职位。这是朱江洪推荐的结果,也源于她此前漂亮的销售业绩——1992年,董明珠个人销售额突破1600万,占全公司1/8;接手江苏市场后,一年内个人销售额蹿升至3650万元。
但董明珠在内部争议颇多。
朱江洪提名后,经营部先进行了无记名投票,业绩最好的董明珠只排到了第二;提议被拿到公司办公会讨论时,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她性格耿直,言语尖刻,容易得罪人,过于自信。朱江洪说服了他们。
肆
很长时间里,格力的“朱董配”在业内颇有杀伤力。朱江洪搞技术出身,低调、稳健、宽厚,擅长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董明珠做市场出身,霸气、高调、有担当,长于营销和市场。多年后有人评价: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福气;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运气。
朱江洪一手提拔了董明珠。1997年,董明珠出任格力电器销售副总;2001年,朱江洪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后,推荐董明珠接任总经理;2012年,朱江洪退休,董明珠接任格力集团董事长。但两位领导性格迥异,自然免不了争吵。
“即使在副总们面前,我们也吵。主要是为了一些大决策,有些人事任命问题,我们也吵得一塌糊涂”,朱江洪回忆。好在,争吵没有影响“朱董配”的战斗力。这在当时的国企环境下尤为珍贵。
格力集团一直是国企。格力电器在1996年上市前,也是百分百国企,到2005年股改前,国企还占有58%的绝对控股权。“前世做了孽,今世搞企业”、“荒地没人耕,熟地有人争”,朱江洪在自传里引用这些调侃,用一整个章节讲述了在国企的憋屈事。
2003年,格力遭遇著名的“父子之争”。当时,格力空调品牌越来越值钱,集团旗下众多小公司,开始打着格力招牌涉足厨具、小家具领域。朱江洪多次澄清,并要求集团收缩品牌使用,都没什么效果。
2003年,《中国经济周刊》发布调查数据:20012年格力小家电所产的电风扇、电暖气等维修率均超过6%,与同行产品的1%相差甚远。格力电器经销商抱怨,很多小家电消费者也跑来维修,得不到满足就大吵大闹。
董明珠炸了。
11月,她通过二十多家媒体发表声明,称格力电器只生产空调,格力小家电借用格力电器、格力空调来宣传,误导股东和消费者,是侵权行为。“父子之争”由此拉开序幕——这是富儿子向穷爸爸的宣战。
蝴蝶轻轻扇动了翅膀,效应很快显现。到年底,一篇署名仲大军的人在当时的《粤港信息报》发文:《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直指朱江洪侵吞国有资产。
这导致朱江洪被查了整整两年。他备受打击,处境微妙。格力电器险些被集团卖掉。期间,董明珠一直努力斡旋,她通过多方渠道找能做主的领导,最终借力,帮助朱江洪和格力电器解围。
事后看来,那是一场典型的国企内斗。发表署名文章的仲大军后来被查明,是时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同学。
2001年前,格力集团董事长都会兼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但由于事务繁多,往往只是挂个虚职,实际掌权的,还是副董事长朱江洪。但2001年,“不知市里出于什么考虑”,格力电器前任董事长退休后,朱江洪被任命为新董事长,而格力集团董事长,被安排出任格力电器副董事长。
朱江洪在自传里描述了这种诡异安排:
“在格力集团,他是董事长,我是副董事长,而在格力电器,我是董事长,他是副董事长。这种互为领导的人事安排,可以说十分罕见,也许是国企的一种特色吧。”
矛盾自此埋下。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2006年才终结。那年,由于业绩突出,朱江洪被珠海市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长,兼任格力电器董事长——这是来自官方的重要认可。
伍
2012年5月,朱江洪退休,董明珠接任。朱江洪在任时本就低调务实,格力办公楼大堂一直挂有他手写的大字:忠诚、友善、勤奋、进取,以及“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卸任后,他对格力业务、董明珠也甚少评价。
朱洪江留下了一个好底子:2011年,格力电器营收835.95亿元,同比增长37.48%。2012年,格力电器只需增长20%,就可以跻身家电企业“千亿俱乐部”,成为其中唯一的单一品类成员——这一目标果然在2012年得以实现。
但事实上,不管是朱江洪一手打造的企业格力电器,还是一手培养的企业家董明珠,似乎都在逐渐偏离最初的航道。这位低调务实的老牌企业家大概没有想到:董明珠会把格力变成网红。
老领导退休一年半后,董明珠与雷军发起10亿对赌,跻身网红。此后,她做手机,把本人头像作为开机画面;试图收购新能源汽车银隆,被股东大会否决后,拉上王健林以个人身份入股;她上电视节目,公开指责美的空调,又与海尔互怼。
曾经被业界羡慕的“朱董配”,也逐渐被曝出罅隙:
2015年6月,董明珠在公开场合谈及格力制度变革时称——“当时格力电器不是直接的裙带关系,但朋友关系、熟人关系特别多。首先以最高领导为代表,作为高管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他从广西带来的人认为自己有这样的后台,他就可以为所欲为。”
相比之下,朱江洪比较委婉。当年10月,朱江洪现身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被问及“如何看待格力电器上半年业绩下滑”——
“企业文化就是领导的文化,渗透着一把手的气息。如果一把手变化,原来的企业文化也可能会随之变化。作为创立者,我不好评论,只能由市场、由消费者来评价,大家拭目以待。”
朱江洪甚少评论格力这些年的转型之举,但也表示过:如果自己没有退休,不会让格力造手机、造汽车。他见证过昔日空调霸主春兰的倒下。
在空调业务春风得意之时,春兰折腾多元化,涉足电视机、冰箱、摩托车、汽车等业务,结果,新业务没做起来,空调主业也耽误了。事实上,退休之后,朱江洪跟格力基本没什么联系。
退休1个月后,他飞北京参加一项活动,格力方面没有安排接机,这位67岁的老人自己拖着行李打车到会场。
直到最近,随着自传《我执掌格力的24年》出版,朱江洪这个名字才开始为更多人所知。书中提到,“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恐怕就值得商榷了。
老领导的现身,自然引发老部下关注。不过,原本定在本周末举办的格力老员工见面会,因“董明珠是否参加”引发关注后,被朱江洪临时取消。
关于低调老领导的突然现身,业界猜测诸多。有人认为,是因为老领导对网红董小姐不太满意,也有猜测指向珠海市国资委,认为有官方助力——明年,格力电器将进行董事会换届,董明珠被认为在国资系统毫无根基,职位或将有变。
去年,她已经丢掉了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职务。不过,董明珠最近倒是很安静。她没有在任何社交平台或公开场合分享对老领导的看法。这样的安静,很不“董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