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助中小企业摆脱“成长烦恼”
4月27日,位于湘阴工业园区的湘玛钢公司钢构车间机声隆隆,焊花飞溅。公司负责人欣喜地说:“企业投产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帮促我们解决了融资、招工等实际困难,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去年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成功进入规模企业行列。”像湘玛钢公司一样,该县去年共有16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摆脱“成长烦恼”,跻身规模企业行列。
湘阴是个农业大县,工业“腿短”现象十分突出。近几年来,该县依托交通、区位和资源等比较优势,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近几年,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273个,协议引资115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3个。
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工作在湘阴渐成气候。县委、县政府每年确定60家规模以上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由一名县领导联点、一个财税金融部门和一个县直部门组成专门班子对口帮扶,协调解决企业融资、征地、招工等实际困难。同时,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在贷款、认证、财务和技术服务方面全程跟进,支持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发展壮大;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实行“一卡制”收费制,为企业营造了宽松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扶持变压器、船舶等传统优势企业技术改造扩大产能,引导企业提档升级,推动中小企业规模扩张。去年,该县16家规模企业投资2.6亿元进行技改扩规,增强发展后劲。目前,全县规模企业中已拥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3件中国驰名商标,17个省名牌产品,19件省著名商标;12家企业分别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ISO14001环保管理体系认证,出口创汇额居全省县市区前列。
通过重点培育和帮促,该县中小企业摆脱了“成长烦恼”,呈现出总量扩张、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到去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129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6.7亿元,比2007年翻了两番。
岳阳经开区给力中小企业发展
随着环境和服务的快速优化,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了一片创业热土。截至3月底,该区今年新引进项目29个,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就达15个;预计今年可以引进内资30亿元、外资3000万美元,实现工业税收6亿,完成财政收入13亿元。 短短3年,该区中小企业破茧化蝶:规模企业总数增加了42个,税收过千万的企业达9家;工业税收收入由2007年不到1亿元,跃到2010年的4.5亿元,增加了4倍;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41%;有1家企业成功上市,还有8家企业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有望阔步迈向资本市场。 2007年,该区中小企业108家,无一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如何助推企业做大做强?该区工委、管委会从“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上大举突破,扎紧排除企业发展外部干扰的“篱笆”:出台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文件,严格执行“一费制”、“部门服务评议制”、“首查警示免罚制”等;实行“阳光政务”,前移服务窗口,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推行封闭管理,所有单位和个人进入企业,没有管委会主管领导一支笔审批,企业可以拒之门外;大力开展以“守法规、讲道德、促和谐”为主题的普法教育,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厉打击和惩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加强公民诚信教育,倡导“做诚信之人、办诚信之企、兴诚信之区”的良好风气。同时不断优化硬环境,3年中该区投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资金超过3亿元。2010年底,市委、市政府委托权威机构对全市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环境进行测评,该区以91.13%的满意率位居第二,比全市平均满意率高出了3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是瓶颈。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该区采取“一会两公司一小组”的组织构架,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协会信用协会、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银行贷款协调、监督领导小组;开辟了以国家开发银行融资为主、其它商业银行融资为辅的融资渠道。仅2010年,就为区内中小企业融资2亿多元。他们还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区财政为企业借贷每年贴息100万元,2011年的预算更是猛增到300万元;为鼓励企业上市,财政定出了每家上市企业奖励200万元的政策;设立“创新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千方百计为企业争取上级支持,2009年争资金额为1.2亿元,2010年更是达到了1.9亿元。 该区大力开展“联手帮扶产业发展升级”行动,扎扎实实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难题,摘除了企业经营者的一块块“心头石”。他们将开展产业招商、推进科技创新、助推企业上市等七大举措,都落实到相关的产业或企业;成立了9个联手帮扶小组,责任到单位、到人。去年共挂号解决52家企业的困难与问题89个。目前,规模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28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