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特稿
法制网记者 杜萌 黄洁
最高人民法院一组组实打实数字的紧凑“亮相”,令人目不暇接: 2008年,全国法院收案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件;最高人民法院收案数量,突破了1万件,前所未有; 2009年3月30日起,最高法正式开通“未执结案件信息”,很多未结案件被执行人的信息被公布; 截至4月10日,北京、河南等地法院已建立起功能完备、全面公开的裁判文书库,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已摆上各地法院的工作日程; 中国法院网为全国各级法院免费开通专用信箱,截至4月21日,已有300多家法院设立了专用信箱; 自2009年1月1日至4月21日,全国法院系统组织网络访谈18次,近4个月的统计数字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数字; 今年以来,全国法院系统组织网络庭审直播121次…… 在公开这些数字的同时,4月14日,最高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专门对法院领导与网民沟通提出了“硬指标”:各级人民法院主要领导,每年至少应参加1次与网民直接交流、沟通、互动活动,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同时,最高法院宣布,从今年5月开始,实行月度例会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一经公布,便被舆论视为“在最高法院制定司法政策历史上不多见的举措”。在短时间内有如此大量而集中的政策举动,最高法院用意何在? 网上公布未执结案件信息、公布生效裁判文书、开通民意沟通网上信箱等,与“马背法庭”、下乡办案是一脉相承的,是司法为民在新时期的延续和拓展 当记者推开陈红的办公室房门时,顿时感到有些意外。这间原本就不宽敞的办公室的桌子上、茶几上,堆满了摞得高高的卷宗,让房间显得更为狭小。 “忙,真忙!”操着一口纯正北京口音的陈红,快言快语。她已经在法院工作20年了。 双桥法庭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最偏远的派出法庭,地处城乡接合部。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双桥地区因拆迁、绿化隔离带建设、商业占地引发的拆迁安置纠纷、商品房买卖纠纷、物业管理纠纷等群体性纠纷,成为近年来的主要案件类型。 “从2002年开始案件越来越多,年底加班成了‘惯例’。”在陈红的记忆中,“近年来,每天都要开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庭,中午吃不上饭,楼道里挤满了等候开庭的人……”双休日加班、每天加班到晚上八点半以后,已经成了工作常态。 过去的一年,被认为是双桥法庭史上“审判形势非常严峻”的一年。 去年伊始,双桥法庭收案数量大幅攀升,至年尾,收案比2007年同期增加1251件,增长率为37.4%。 陈红用一个字来形容去年庭里全体法官的感受———“累”。 然而,法官的累却没有换来社会公众相应的评价,一提起去法院打官司,人们还是比较犯难。“归根结底还是在民意沟通上出了问题。”陈红说。 据介绍,传统意义上的沟通,多指法官在庭审环节听取双方当事人各自举证,同时通过一些走访、巡回审判和调研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现在的情况是,截止到2008年6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2.53亿,这种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以及表达意愿的自由度,对法院了解社情民意有了新的要求,通过一两次调查和一般性走访显然不能全面充分地了解案情。 既要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也要通过网络对社情民意作出回应,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网络的发展。在陈红看来,网上公布未执结案件信息、公布生效裁判文书、开通民意沟通网上信箱、组织网络访谈、网上庭审直播等,与“马背法庭”、“帐篷法庭”、下乡办案、入户开庭是一脉相承的,是司法为民在新时期的延续和拓展。 “法官骑自行车驮铺盖卷下乡是沟通,裁定文书上网也是沟通。最高法院民意沟通新政策的实施,事实上需要法官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继承传统,经历并完成现代化意义上的转变。”双桥法庭一些法官对记者说。 “所以,最高法院近日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就是让法院与民意有个良好的沟通。”陈红说。 裁判文书上网后面向全社会公开,不但中国人可以查,世界各国的人都可以查。与关心法院工作的网友交流,可以便捷地了解民意,让当事人打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 记者了解到,最高法院此次在全国推出的民意沟通政策,已经在一些地方的基层法院试行了一段时间。 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民三庭的办公室里,法官左媛媛熟练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搜索出“北京法院网”首页,为记者演示如何从互联网上查找北京法院系统业已公开的裁判文书。 “依据当事人的姓名查找裁判文书很容易。”左媛媛说。 东城法院刑一庭庭长狄启骋向记者介绍说,2006年7月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要求全市基层法院一审刑事裁判文书、中级法院二审刑事裁判文书除特定案由案件外,全部上网向社会公开,东城法院事先经过周密部署和精心准备,在当天就将刑事裁判文书全部上网了。 “时至今日,我们庭有1350份刑事裁判文书刊登在北京法院网上。”狄启骋说。 狄启骋承认,刑事裁判文书上网之初,确实有些紧张,“因为裁判文书上网后面向全社会公开,谁都可以查阅,中国人可以查阅,世界各国的人都可以查阅”。 狄启骋递过来的一份《东城区人民法院刑一庭关于加强裁判文书工作的规定》,记者看到“规定”在刑事裁判文书制作技术规范、制作基本要求、审核校对、检查讲评、差错责任以及处罚奖励等方面,均写有详细要求和规范标准。 “办案法官在结案同时,按规定对裁判文书检查、纠正文字差错后,上传到北京法院网上。”狄启骋说。 东城法院民三庭按照北京市高院的统一要求,自2008年9月21日起,将该庭审理的已生效的各类商事案件一审判决书及一审驳回起诉的裁定书公开上网,从去年10月1日到今年4月23日,总计有179份裁判文书上网向全社会公开。 除了裁判文书上网外,网上开博客也成为一种越来越多被采用的方式。 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开设了个人博客,这是司法与政法系统中首个开设博客的新闻发言人。 据孙军工透露,最高法院已经在考虑开通公众邮箱,以全面收集民意。 在孙军工之前,去年6月9日,也就是奥运会倒计时60天之际,“东城法院民三庭的博客”开通。 记者打开民三庭的博客首页,民三庭17名法官和书记员的“全家福”率先入眼。页面上设置了“法理研讨”、“疑案判解”等栏目,颇具新意。 民三庭庭长李旭辉告诉记者,开通这个博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更多地与同行和关心法院工作的网友交流,更广泛、便捷地了解民意,让当事人打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 “我们感到,最高法院民意沟通司法政策的立意动机应该是:进一步在审判和执行工作当中了解和把握社情民意,不断地从这些民意表达中了解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东城法院一些法官对记者说。
记者手记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在网络的影响下迅速增强,某地法官审理案件表现出的审判作风、司法能力、司法水平,不再因地处偏僻而鲜为人知。一旦案件在网络上聚焦,势必引发公众对法院和法官各式各样的评价,某地法院的工作可能在瞬间成为全国众目睽睽下审视的热点议题。这样的新形势,在最高法院看来是“必须要正视而且要解决的问题”。 “民意沟通”延续了司法为民的传统,可以让公众对人民法院执法过程进行更透彻、更广泛的监督,于国于民都大有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