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对成功的期望和成功的价值(一)
高成就动机领导者的行为特征
最早将成就动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首先提出成就动机理论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唯·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他在1953年出版的标志性著作《成就动机》一书中明确提出影响行为强度的条件和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对成功的期望和成功的价值。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确定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某项有价值或至关重要的事情,并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简而言之,成就动机就是指一个人追求卓越的愿望。具体到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重要的目标的刻意追求。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力求获得成功的意向,二是尽量避免失败的意向。
戴唯·麦克利兰认为:成就动机主要是指三种内驱力,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增强或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的内驱力。一个人越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越是想增强自尊和获得别人的赞誉和认可,那么,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也就越大。
不同人的成就动机受其年龄、性别、性格、能力、过往经历、努力程度等主观因素以及任务性质、任务难度、工作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个人成就动机的差异。
高成就动机领导者的行为特征
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人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推动人不断追求卓越的目标。对于领导者来说,由于其往往肩负着带领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完成组织目标和实现组织发展的重任,其自我成就动机也就更加重要了。
高成就动机者与低成就动机者的行为表现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影响着绩效表现和目标完成情况。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往往渴望将工作和事情做得更加完美,而不是停留于达到一些基本目标,他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渴望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真正追求的是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努力奋斗、跨越高峰、自我超越的乐趣,以及成功所带来的个人成就感,至于经济上的回报和奖励反而不是他们所看重的。
高成就动机的领导者往往具有以下一些行为特征,你可以对比一下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
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他们大多将事业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放在生命的第一位,将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期望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因此他们总是寻求那种能使其才华得以充分发挥的工作环境,而将物质上的回报放在次要地位。
他们喜欢设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为自己订立超越卓越的标准。他们总会不断地告诫自己:“他就是我的榜样,一年内我一定要超越他!”,“我一定要比去年做得更好!”,“那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喜欢竞争,而不是惧怕竞争。迎接竞争、参与竞争、挑起竞争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他们渴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很强的自主性是他们的又一共同特征,不需要太多的大道理,也不需要太多的外部刺激,他们都会自主、自发地向着目标前进。而且,他们还会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机会做好各种准备。对他们来说,成就动机就是最大的驱动力。
他们总是眼睛盯着前面,尽管他们会比常人获得更多的荣誉和成就,但他们从不留恋过去取得的成绩。在他们心里,拿下手头的任务,取得新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追求可以看得见的进步,因此他们总是想办法得到有关工作成果的及时、明确的反馈信息和评价,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倍努力。
从不为失败找借口。他们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其他客观因素。而成就动机低的人则往往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幸运或者工作难度不大,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这种归因,反过来会影响期望的改变,进而影响成就动机,从而使高成就动机者始终保持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毅力。他们深知,通向成功的道路从来就不会很平坦,他们对于各种困难和挫折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许多卓越领导者在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令人叹服,令人感动。
他们绝不是口勤手懒的人,相反,他们都是脚踏实地的实干者,对工作和任务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许多时候都会亲历亲为,直接参与攻城掠地。
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成败机会基本对等的工作任务对他们最具吸引力。他们不喜欢风险太大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受控性比较弱,运气的成分很大,这种带有太多偶然性的工作无法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他们也不喜欢没有风险的工作,这种工作谁都可以做,无需太多努力就能取得的成功无法对他们的能力构成挑战。他们务实,不虚妄,大多都是积极进取的现实主义者。
敢于负责。他们敢于成功,也敢于失败。他们从不将失败的责任推给他人,而是从失败中迅速总结教训,爬起来继续前进。
作为领导者,他们选择有能力的人作为工作同僚,和他们一道前进,一起成功,分享成功的喜悦,而不是选择亲近自己的人。当然,他们大多光明磊落,在选择用人的时候,任人唯贤,但也不避亲。
强烈的绩效导向和成果意识。他们知道:虽然达成目标的过程及努力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成果本身。“虽然没有最终完成任务,但已尽了最大努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些对他们来说都只是没有说服力的借口。
最重要的是,已经被实践证明,成就动机与绩效表现有强正相关关系,高成就动机者的绩效表现要明显优于低成就动机者;高成就动机领导者带领的团队工作效率更高,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永远不要放弃梦想
将物质利益需求搁置一边
动机最为单一的时候,也是其力量最强大的时候。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凡是卓越的领导者,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是亿万富翁,但这并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东西,成就一项事业、不断取得成功、推动社会进步才是他们真正的毕生追求。获得物质财富的方法和渠道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物质财富都和事业、和成就有关。当然,当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以后,物质财富也会作为一种副产品随之而来。
史蒂夫·乔布斯是硅谷的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好像就是为计算机而生的。1976年,刚满21岁的乔布斯第一眼看到史蒂夫·沃兹尼克发明的个人计算机时,就看准了它将会改变整个世界。于是,他们两人变卖掉所有值钱的家当,凑齐1300美元,共同创建了苹果计算机公司,并接连推出Apple Ⅰ、Apple Ⅱ个人计算机,大获成功。1980年,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当天的价格就从22美元上升到29美元,公司市值达12亿美元,乔布斯的个人财富更是高达4亿美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
然而,物质财富并不乔布斯所追求的。他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立志要开发出更易使用的计算机。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这样的电脑终于面世了,它便是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电脑Macintosh。这款计算机使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开创性的发明,用户不必逐个输入命令行,只需通过鼠标和菜单即可轻松操作,这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革命性的突破。
然而,由于Macintosh技术过于超前,缺乏配套的软件,市场销售并不理想;同时由于Macintosh的开发费用高达8000万美元,大大超出预算,使公司严重亏损。加上乔布斯的固执态度引起了人们的不满,1985年他被解除了总裁职务,不得不离开了苹果公司。
被迫离开苹果公司使乔布斯倍感失落,但不久后他就从失落中重新振作起来。1985年9月,乔布斯卖掉几乎所有的苹果股票重新创业,成立了Next计算机公司(1996年被苹果公司以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他保留了一股苹果股票以便获得年度财务报告,并用以寄托他对苹果的深情,这似乎预示了他在12年还要重新回来。
1997年7月,因苹果公司连续5个季度巨额亏损,当时的CEO吉尔伯特·阿默里奥被迫引咎辞职。此时的苹果公司已是百病缠身,正接近破产的边缘,在这紧急关头,人们又想起了乔布斯,于是他又回到苹果公司出任CEO一职。
乔布斯上任后对苹果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裁减了一部分员工,缩减营运费用;压缩产品线,把正在开发的15种产品缩减到4种;继续发扬苹果的特色,着手开发适于连接英特网的iMac;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同宿敌微软取得和解,并取得了微软的1.5亿美元投资及继续为苹果计算机开发软件的承诺。
1998年,iMac一经面世便取得成功,苹果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曾被挤出苹果的乔布斯。
近三年来,苹果公司又凭借其开发的MP3媒体播放器iPOD及网上音乐商店获得了巨大成功。与乔布斯1997年接手苹果公司时相比,它的股票价格如今已经上涨了近10倍。看来,乔布斯可以继续为苹果公司的未来发展及自己的梦想大展拳脚了。
如果乔布斯追求的是物质利益,他可犯不着劳心劳力、忍辱负重,1980年苹果公司上市时他的个人财富就足够他荣华富贵好几辈子了。离开苹果公司后仍对其寄予深情,以及后来带领苹果公司重新崛起都能让世人感受到乔布斯对事业、对成功、对梦想的强烈追求。
作为领导者,你往往比别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但你切不可将它看成你工作的主要动力。对经济利益看得过重,会使你分心,不够专注,眼光也难以放得长远,这都会阻碍你取得工作上的佳绩和事业上的成功。
据报道,英国著名的健康及美容用品连锁店“美体小铺”的创始人兼总裁、享有“英国商界先锋人物”美誉的安妮塔·罗迪克最近宣布,她将把价值5100万英镑(约合9180万美元)的个人财产全部捐出,用于社会慈善事业。
“美体小铺”连锁店是罗迪克和丈夫共同打拼30年创下的家业,他们对此有着深厚的感情。5100万英镑的巨额财产,足以让罗迪克夫妇、以及她的两个女儿和三个外孙过上一辈子的奢华生活,但她并没有让后辈们继承遗产。而且,她明确表示,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整个过程中,她都没有与家人协商。
罗迪克一生追求的并非金钱,而是“美丽的事业”。她说:“对我来说,赚钱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仅仅为了赚钱,我也许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当然也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