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歉的功夫
在这个充斥着召回产品和夸张营销手段的商业社会,一句“对不起”难以弥合被利益缠绕的裂痕。
现代社会的人类,大约从两岁起就开始在现实或模拟情境中反复练习如下对话:对不起,没关系;抱歉,不客气——冲突的气氛即刻被一种成人式的友好氛围所取代。
但事实上,当孩子们成年后,像很多充满教化意味的经典礼仪一样,他们会发现道歉行为并不那么奏效,甚至,其中诚意都值得怀疑。在这个充斥着召回产品和夸张营销手段的商业社会,一句“对不起”实在难以弥合被利益缠绕的裂痕。这反而使得人们对道歉的思考在近年来逐步升温。
一个有趣的统计是,从1998年至2005年,发表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西方重要媒体上的关于“道歉”的讨论文章,比1990年至1994年多了近乎一倍。无疑,人们认识到,在当今社会,道歉足以成为一门艺术。无论公司还是个人,恰当的道歉,可以让人际关系和潜在声誉都获得提升,如若道歉方式欠妥,不仅会错上加错,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很遗憾,有时,“对不起”三个字会因为过度尴尬或盲目的自尊而难于出口。而且,道歉无法像电脑程序那样预先设定,千差万别的过失,对应着“对不起”的无限表达方式。因此,掌握这门艺术,首先要清楚道歉涉及的三个因素:一,承认犯错或冒犯了对方;二,表示悔意;三,承担相应责任。其次,有效的道歉不见得要面面俱到,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原则——
用词准确、清晰,刻意避免含糊字眼,强调长期保证。受伤害的对方希望你勇于承担责任并对错误表示警醒,“是的,他知错了”,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事实上,道歉的措辞会暗中暴露出当事人对错误本身的真实态度,尤其在双方关系刚刚脱离紧张期之际,保证不再犯错的承诺至关重要。
不要将道歉视为一种社会规范意义上的敷衍。个人或机构,都愿意选择容易被原谅的事情道歉,试图减轻自己的过错。美国新英格兰州的公共事业公司NSTAR曾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将近2万4千家用电客户的服务级别改为需要额外多付费的“默认”级。事后公司只是说:对带来的不便,谨表歉意。“不便”的解释当然不能和客户达成共识,犯错者会被认为根本没认识到错误,甚至是在故意歪曲事实。
选择恰当的道歉身份。是公对公,还是从对个人角度去处理更好。如果一位高级总裁曾经对资历较浅的副总裁咆哮,嘲讽后者的能力,且余怒未消。他从个人角度很难作出诚恳的道歉。此时不妨以高层管理者的身份来道歉:“我们都是在为同一家优秀的公司工作,个人之间可能有不同观点,但作为同事我本应有更宽容的心态。我对我说话粗暴感到很抱歉。”这样的道歉多半让人产生亲切的共鸣。选择你比较容易做好的方式,看起来别别扭扭的道歉不起作用。
道歉时机的定夺。据说,历史上最长的道歉期限是800年,这令人难以接受,人们普遍相信,道歉的时间越早越好。事实上,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恶性事件发生后,当事双方的情绪会经历多个阶段,如果对方尚未脱离激烈情绪,早道歉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对这个火候的把握十分考验道歉者对他人心理的判断能力。
另外,道歉渠道的选择以及实际行动的实施也颇费功夫。捷蓝航空创始人兼CEO大卫·尼尔曼给全球的经理人上了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道歉的一课,题为《我们的承诺》的道歉视频已经在Yourtube上被近30万人观看过。针对今年2月份捷蓝航空飞机延误14个小时的事件,言辞恳切、面容真诚的尼尔曼形象和1600万美元的免费机票承诺一起增强了道歉的公众说服力。
记住,“我想道歉”和“我想减肥”一样只是个口号,像尼尔曼秉承“归功他人、怪罪自己”的作风,把道歉付诸明确、直截了当的实际行动才行。道歉的真正效果无法控制,但道歉的方式是否恰当,你负有全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