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管理不同类型的员工(下)
“过失型”员工的调教
在企业的员工队伍中,一般都多少不等、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有过过失或犯过错误的“过失型”员工。这些员工有着许多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思想顾虑,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及时调教,有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做出出格的举动,甚至自暴自弃,从此走向堕落。作为企业管理者,挽救失足者、教育犯错者、改造落后者,既是职责所系,更是思想品德、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的充分体现。
要以爱心去感化。管理者要认识到任何一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一时犯错,有的是明知不对而故意犯错,有的是在不知不觉中稀里糊涂而犯错。作为管理者,对待犯了错误的“过失型”员工,首先应当做一点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当事人的位置上,想想如果是自己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假如是自己犯了错误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和要求。然后,再奉以一颗仁爱之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儿女,不要一味指责,更不要避而远之。而是静下心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查找犯错误的原因,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转化工作,力求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将“过失”的经历作为人生的教训,把犯错的终点变成成功的起点。
要以大度去容纳。作为管理者,对待“过失型”员工,尤其是对待那些因对上司某个方面不满而一时犯错的“过失型”员工,要多一点理智、少一点冲动,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责,多—点自我否定、少一点自以为是。客观地说,现实生活中,有的员工的过失,本身就与管理者的管理失误或家长制作风密切相关。面对这样的“过失型”员工,管理者就应当首先检讨自己的“过失”,弥补管理上的漏洞,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特别要注重畅通上下沟通的渠道,让员工怨言有处说、委屈有处诉。管理者也可以借此善纳群言,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即使员工的“过失”事实上与管理者毫无关系,但有的却莫名其妙地将怨气结在管理者身上,作为管理者,也不要急于计较、“理论”,而应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被人误解而不怨,遭人诽谤而不怒”是管理者应有的风度,要坚信是非曲直早晚自有明断。
要以“长善”去“救失”。“长善救失”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对教育者的责任要求。“长善”,就是要善于发现被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并精心加以培植与呵护,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救失”,就是正确把握被教育者的缺点与不足,并通过耐心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和改正。作为管理者,培养、教育员工本是份内之责,就当以“长善”去“救失”。在现实工作中,做事越主动、越多的人,出现“过失”的概率也就越高。相反,那些消极被动地对待工作的人,往往不易出现多少纰漏。因此,作为管理者衡量一个员工工作的好坏,非但不能简单地看其有无“过失”,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要注重对在积极工作中出现“过失”者的呵护与关爱。对认识并改正了错误的“过失型”员工,不仅不能疏远、打入“冷宫”,更应多给他们创造弥补过失的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促其早日振作,将功补过。
“次品型”员工的处置
任何一个企业中都可能豢养着一些长期不称职的员工,即“次品型”员工。造成这种状态的因素很多,综合地看,有些因素来自员工个人,诸如疏懒成性、智力欠佳、性向不合、受私人问题困扰等;有些则来自企业本身,诸如未提供必备的训练、督导不善、工作岗位不当、激励不力等。“次品型”员工虽然在企业员工中为数不多,但若令其逍遥存在,决不仅仅是一个浪费企业资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挫伤企业的整体士气,影响企业的形象与发展。故而,对“次品型”员工的处置也是企业管理者颇为伤神的一个现实问题。
对长期处于“次品型”状态的员工,管理者应通过细心观察、交心沟通,把握其症结所在,进而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如果是因为工作岗位安排不当而造成的“次品型”员工,调遣是一种常规且有效的方法。一个镙丝钉安装在精密器械上可能是次品,甚至因完全不合格成为废品。但若调换一个位置,将其安装在另一部普通机械上,很可能就成为一个完全合格的正品。长期不称职的员工,可能会因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工作态度并提高工作效率而一举丢掉“次品”的帽子。
如果是受私人问题困扰,长期精神压抑所致,实施心理辅导,帮其解开疙瘩,应是首要之举。如果是因为个人疏懒成性,或者组织督导不力,就应加强对“次品型”员工的教育疏导,加大组织的督导力度。如果是身居一定的管理岗位,长期“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次品型”员工,应果断予以降职。其结果:上者,被降职的员工可能从此安于现状,并改善其工作表现;中者,迫使其辞职他就;下者,可能对组织不满而采行破坏性报复行动。
如果“次品型”员工完全是因智商太低、能力太弱、禀性太差等难以逆转的因素所致,可示意其自动辞职,已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也可办理提前退休。实在不能留用,本人又不愿自动辞职或提前退休的,就予解雇。如果是由于激励不当或激励不力出现的“次品型”员工,可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现实可能,采取适当升职、加薪、奖励等办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