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变于无形
等待时用尽办法积蓄力量,却又能在最艰难的时候,看到最有机会的曙光,这大概是所谓杰出领袖人物的共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大氛围之下,中国的一个标志性企业联想集团[5.77 1.23%],被认为到了又一个“艰难时刻”,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可能。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这位中国企业“教父”级人物却重新出山。
大风大浪中,如何稳住自己驾驭的航船只是他考虑的一小部分,这位舵手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化危为机,引领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进行变革之上。
尤其是对于“是否失败”的顾虑,在柳传志的眼中,根本是个“不屑于考虑”的理由——坐在记者对面接受采访中,谈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把头轻轻地撇了一下,不屑中依然是25年前创业时的自信与坚定。
他看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大机会,一个让他、让联想、让中国IT公司们等待了许久的、可以在行业大洗牌中争取更大发牌权的机会,终端商可能会有一次前所未有的“绝地反攻”机会。
柳传志就像是金庸小说,其思想和逻辑架构严整,博大精深,显尽大家风范;其成功有传奇,但更多是从平凡中一步步扎实而成,其对世事、商业、体制能做出本质性判断,是来自实践中的不断悟道,直至打通任督二脉。
这种“大道”还体现在对商业智慧没有中西式的界定。他坦言不硬性区别中国式智慧还是西式经验,他看重的是,目的看清楚后,怎么合适怎么来。
变革中,柳传志对人的因素极为看重。人是决定商业和投资成败和能做多大的首要因素。一个好的CEO或主导者,是决定其投资与否,甚至决定一项跨国并购、一项新业务是否要开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创造了一个培育“有联想式精神烙印”的企业和企业家孵化平台重要原因。
这个平台,也许将是引领变革的最重要力量。
企业变革与创新如何突破?
“企业层面的创新,这也很重要,是企业的本分,但我认为制度层面的创新也极其重要。体制、观念和人,是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制度层面,可以上升到教育、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这些都会给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的创新创造一个必要的氛围和前提;会带来巨大的机会,尤其是投资领域。
在具体体制上,对研究人员把研究成果转化出去以后,股份占多少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系统的规定。这样的结果是,做完了存量都不能分,都要增量。增量没有东西,存量形成的动力就会差很多。
企业变革的愿景如何描绘?
“第一,时间长度得够长;第二,规模得够,在行业内有影响,对于股东、投资者而言,营业额、利润等财务数字要好;第三,对社会有特殊贡献,技术的,制度的等贡献。比如,联想做好了,是给中国民营企业打出了一条路,同时,要挑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把股东回报放在突出位置。
我认为,如果只是考虑股东财务回报放在突出位置,这公司无论做得多大都不够格称为伟大的公司。
中国人出现伟大企业的时机还不够。中国民营企业的历史还很短呢。再者,中国市场化经济程度、深度都不够。这就要求,中国的企业家千万别浮躁,想法一急,动作就会变形。所有人都要弄明白:做企业是长跑而不是短跑。别在目的都还没弄明白时就贸然行动。“
中国变革的机会如何挖掘?
“最大的机会,出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在进入城市后,他们的消费层次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吃的、穿的、用的、住的要求都会有巨大的改变。
环保、新能源也肯定是个好机会。中国未来肯定仍然是能耗大国,除了核能外,清洁能源肯定大有机会,比如光伏、煤变油等等。但是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中国千万别又成为一个组装的环节。高污染、高能耗都在中国,人家买走了却去保护环境,不划算。
医疗领域如果国家下决心改革的话,在医院等医疗组织、医疗器械、保健体系等等都有非常大的空间。但这又和国家的体制改革、国家初始投入有非常大的关系。
还有就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B2B、B2C、C2C等。
总的来说,就是看对行业之后,再找微观做得好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