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如何冲出自身的限制?
对我国的平板显示产业而言,我认为较好的未来是形成少数几个具有技术和规模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毕竟这个产业规模效应明显,全球所能容下的市场主体也不多。
由于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特别是电视机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的高峰期,所以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个产业也很快就从低谷中走出,并在2009年成功实现逆转。这其中,中国市场的突出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9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除了市场需求强劲外,密集性的高世代LCD面板投资也成为这个产业的一个热点,为全球低迷的经济注入一些新的活力,也为中国的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前景带来许多期待。
平板显示产业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重点产业,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2009年,我国仅平板电视产量已超过6600万台,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全年国内平板电视销量超过2500万台,成为全球第二大平板电视市场。在平板显示的其他主要产品领域,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方面,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
与我国平板显示整机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不相称的是我国产业链的上游依然处于“缺芯少屏”的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整机厂商为了提升盈利能力,纷纷建设模组项目,如今所有的国内彩电企业都已拥有自己的模组工厂,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的需要。然而,在这个产业链的核心——面板环节以及其上游关键原材料及设备配套环节的薄弱,仍然制约着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健康、持续成长。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的面板项目主要是1、2、3、4.5、5代产品,只能用于电脑、手机和其他小型移动终端,32英寸以上面板全部依赖进口。
2009年是我国以TFT-LCD为代表的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一年,全国有超过10个城市,共计划新建6代以上面板项目13个,其中8代以上项目6个,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大热点。然而,在看到未来几年面板产业发展希望的同时,也感觉到其中的一些非理性成份,让人担忧。
“多”的危害
目前,对去年我国高世代面板的密集投资计划,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面板产业将因此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笔者认为这不是我们这个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由于全球彩电处于升级换代期,对平板电视的需求量将在未来几年内以较快速度释放出来,有估计到2012年将达到2亿部。我国的彩电厂商对这个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强,按占全球产量一半估计,届时国内对面板的需求量将达1亿片/年。按照平板电视机市场的发展趋势,2012年后,主流彩电尺寸应该是40~50英寸。按一条8代线月均产能80万张计算,其年产基板96万张,可切割46英寸液晶电视面板768万片,或者42英寸面板960万片。按平均尺寸46英寸计,全球需要26条8代线,国内需要13条;按42英寸计,全球需要至少20条8代线,国内需要10条。现在国内在建和拟建的高世代面板产能按8代线折算总共不超过8条,仍满足不了未来的需求。这其中还没考虑适度的产能利用率剩余(通常会有10%~20%的过剩)、良品率(较好的良品率目前为93%)问题。
从全球看,2009年8世代以上的面板生产线总计不超过10条,总产能为674万张,各主要厂商都在争相新建或扩建其高世代生产线。与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相比,中国大陆液晶面板的发展才刚要起步,多数生产线的建设还充满着不确定,此时谈产能过剩为时尚早。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大陆拟建面板项目除个别项目是内地企业如京东方、TCL等外,其余项目都是由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企业主导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成熟产业转移,与CRT时代无异。因此,我们不太需要考虑国外和中国台湾面板产能对中国大陆产业的冲击问题,毕竟由于比较优势影响,这些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终将放弃面板产业。
再则,市场产能是各个主体根据自身对发展前景判断后所做的决策,一旦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市场力量就能够通过各种形式淘汰弱者,形成强者。
实际上,我们最担心的问题是我国面板产业的投资主体过多问题。首先,面板是一个技术、资本、高科技人才密集的产业,一条8.5以下高世代面板的生产线动辄需要100亿~300亿元的初始投资,建设期都在两年左右,后续投资规模也十分巨大,这对多数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据。2009年包括北京、广州、深圳在内的面板项目都成为当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个项目。融资难问题将是面板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旦资金跟不上,项目建设可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