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阴谋并购娃哈哈?一场经济安全战
合资之初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条款,让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后悔莫及。而达能与娃哈哈合作十年之后,达能是否“阴谋”并购娃哈哈立即被各方上升到经济安全的“高度”。
达能:财富瓜分者?
昨天,有媒体报道“娃哈哈遭遇达能低价强行并购 宗庆后称陷入圈套”,该文援用宗庆后本人的话称“由于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该文一刊登就引起轩然大波,各路媒体纷纷致电娃哈哈公司及其相关人士。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娃哈哈集团依然表现冷静,没对外发表任何内容。 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当初合资时签署合同中有一个条款——“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报道称,正是这则看似不经意的条款,让宗庆后在10多年后感到恼火不已,甚至大感后悔。 由于合资以后双方的不愉快,1999年,宗庆后和中方决策班子商量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几年后,达能突然以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强行收购这几家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而2006年这些公司的总资产已达56亿元,当年利润达10.4亿元。 宗庆后在该文中表示,10年来的合作证明,达能公司来中国,扮演的是一个财富瓜分者的角色,而非一个善意的合作者和财富的共同创造者。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天多次联系宗庆后本人,一直没得到其回应。 宗庆后的这种说法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部分认同。昨天,在食品饮料行业从业10多年,现已在浙江一家公司担任高管的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达能投资了包括娃哈哈、乐百氏、正广和、光明乳业、汇源、蒙牛等众多中国最优秀的饮料企业,目前它已经是中国食品饮料行业最不容忽视的力量,“但目前看来,一部分企业以市场换技术的梦想并没有实现,部分经营状况也很一般;相反,乐百氏被达能收购以后,连年亏损,还大量裁员。” 该人士表示,在一些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或者并购案例中,中方都很理想地认为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外资的技术,但在具体实践中,外资会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外溢,“即使有部分技术转让了,但这些技术在国际上也仅仅是二三流的技术,甚至是过时的”。 “除了钱,什么都没有。”宗庆后在今年“两会”期间如此总结娃哈哈与达能近10年的合作。
再议并购威胁经济安全
尽管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权,但整个娃哈哈集团经营、生产的决定权都集中在宗庆后手里。本报记者昨天从娃哈哈内部了解到,早在当初,宗庆后就已与达能有约在先,即品牌不变、董事长不变、退休职工待遇不变、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而且,在合作的几年里,宗庆后一直掌握着娃哈哈的控制权,这因此也使得娃哈哈近几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不过,近两年频繁发生的外资并购事件,却让宗庆后稍稍有些不安。在今年“两会”期间,宗庆后递交议案称国家必须立法限制外资并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他表示,“外资并购目标直指国内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并控股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已经导致许多重要行业或龙头企业被其控制”、“目前外资并购了许多国内知名品牌、商标,并利用控股地位,或者将这些民族品牌打入冷宫,造成许多民族品牌因此消失,或者限制其生产和发展,使这些民族品牌日渐萎缩”。 宗庆后建议,国家必须加快反垄断立法,通过立法明确外资恶意并购或行业垄断的定义,严格限定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条件;同时,“鼓励国内民营企业参与并购,特别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命脉或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行业骨干企业,在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参与并购,防止外资恶意并购和垄断的产生”。
达能:商场没有“活雷锋”
“周四我们会给出一个回应,我们将为自己辩解,并且会拿出足够的证据,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面对合作伙伴娃哈哈的“突然袭击”,达能方面如是回复《第一财经日报》。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合作,正值娃哈哈蒸蒸日上之际,宗庆后也和其他中国企业一样有着“市场换技术”的梦想。然而事实并没有如中方想象那般发展。作为一个诞生于成熟市场并在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中一路打拼过来的公司,达能和其他跨国巨头一样,在商战方面的经验占有明显优势。在商场,没有“活雷锋”。 10年来,娃哈哈不是达能的唯一。在这10年中,后者进行了一系列资本运作,全资拥有益力公司,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至20.01%,获得乐百氏92%股份,投资上海梅林正广和,牵手蒙牛,参股汇源。 业内人士指出,食品行业与本土市场的贴近率相对高,限于口味和习惯,食品的跨国巨头靠原有品牌征服一个新市场并非易事。因此达能和一些西方酒业巨头选择了他们擅长的并购和收购。事实证明达能的策略走对了,其目前在中国的地位远高于主攻自有品牌的美国食品巨头卡夫集团。眼下,在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一些知名名牌背后都有达能的身影,而娃哈哈则只是达能中国市场的一个棋子。这一点也许让宗庆后有些失望。 而这些年,娃哈哈也在发展壮大。宗庆后强势的作风,并没有使达能滲透进公司的管理层,其依旧按照自己的思路为娃哈哈谋发展,并一路杀进了达能一度不愿投资的西部市场。 早在达能获得与娃哈哈合资公司51%控股权的时候,达能便成功说服宗庆后签署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现在外界谁也猜不透宗庆后为什么要签署这份协议,而正是这份合同中一些当时不起眼的条款,成了如今达能用以束缚娃哈哈的依据。据娃哈哈方面介绍,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原因之一便是娃哈哈没有遵守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 浙江六和律事事务所的郎立新律师表示,对企业的掌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层面,这一点宗庆后牢牢把握,另一方面便是资本层面,作为控股股东达能有发言的权利。“撇开道德意义上的评判,从商业上考虑,达能的做法无可厚非。”郎立新表示,“若当初协议中有明确条文,现在不该有抱怨。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并购在国外成熟市场司空见惯,而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往往激起人们敏感的神经。郎立新指出,“若说达能要消灭一个民族品牌,从论据上讲并不充分。”乐百氏的衰败也许并非达能本意,其至少也曾努力,并将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注入了乐百氏。“饮料行业销售系统非常不透明,人脉因素很重要。”达能进入乐百氏后在实际运营管理上水土不服。而宗庆后能做好的事情,达能未必能。因此,娃哈哈有了和乐百氏不同的命运。“娃哈哈搞垮了对达能并没有好处,因为娃哈哈能为达能贡献很多利润。”
防“陷阱”非典型案例:张裕“防火墙”
就在食品巨头娃哈哈一步步滑入达能控股陷阱的时候,中国葡萄酒巨头张裕对外资设立的有效“防火墙”对业界显得更有借鉴意义。 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与外资的融合来看,控股权是中方坚持的底线。然而,在合资的过程中,中方往往因为不擅长资本运作,在外资方面前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一方。娃哈哈与达能的合资,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5年张裕改制,引入外资,外界自此一直忧虑其日后会否成为外资恶意并购的猎物。因为外方意迩瓦和国际金融公司所占股份加起来是43%,和中方裕华投资的45%仅差2%,两者仅一步之遥。 张裕总经理周洪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早在改制当初的股权设计上,中方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张裕集团原来的大股东烟台市国资委持股了12%,就是为了起杠杆作用,就算外方增资,也很难超越中方的持股比例。”除此之外,在股东的四方协议中规定,如果任意一方的股权要卖,四方中的各方优先考虑,且都要经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或其代表一致通过。而一般公司董事会约定中,重大事项只要过半或2/3董事通过就可执行决议。周洪江认为,在张裕改制上,对中方控股已经实现有效的“双保险”限制。 2002年到现在,张裕一共有五六次和外资合作,涉及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多国。周洪江称,在合作中张裕把中方控制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选择外资合作伙伴时,首先要在控股权谁属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而张裕一直坚持“以我为先”的准则。“中方拥有控股权的好处在于,所有的品牌都是由张裕命名和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