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手握巨资 集体境外搜寻"猎物"
在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后,工、建、中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迎来了境外“大收购”的时代。有学者指出,这是自新中国银行业建立以来的一个新趋势。
境外收购消息满天飞
昨日,有境外媒体报道称,中国银行准备赴美国展开收购,拟斥资20亿美元收购一家消费金融机构。报道称,该收购尚处于初步阶段,中行还在进行调研和挑选收购对象。对此,中行发言人王兆文表示,中行目前没有在美国投资或并购的计划。
尽管如此,自去年在香港和内地上市以后,中行积极筹划并实施境外并购的意图已十分明显。就在去年12月,中行斥资9.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亿元)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份。
事实上,国有银行正在掀起一股收购浪潮。去年,建设银行竞购亚洲商业银行未果,但却在随后成功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工商银行则在去年底收购了印尼哈利姆银行。新年伊始,工行的收购传闻再次传出。本月初,有消息称,工行投标收购韩国第五大银行韩国外换银行。对此,工行行长杨凯生在公开场合颇有技巧地评论说“没有听说这个消息”。还有消息称,工行将在香港收购具有家族背景的小型商业银行,具体目标可能是创兴银行或永隆银行。
钱太多不是主要原因
按照商业规则,在收购交易最终落实之前,当事各方不能向外界泄露消息,因此不难理解银行的含糊其辞。不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指出,国有银行的境外扩张已经成为新趋势。
随着多数国有商业银行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夯实了经营基础,必然自发地在境内外市场追求更高的经营效益。更何况,这些银行都在境外上市,为吸引境外投资者也有必要国际化。此外,当前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银行境外扩张恰逢其时。
与在境外自行新设网点相比,收购和参股是更为快捷的扩张方式。赵锡军指出,在许多发达国家,外来银行新设网点往往会遇到客户资源和监管要求等方面的障碍,远不如直接收购方便。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国有银行境外收购是因为上市融到的资金太多,而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控制贷款规模,导致银行资金闲置,不得不到境外寻找投资机会。赵锡军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国有银行的境外扩张是主动的战略选择,不能视作被动地寻找投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