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是怎样形成的?(2)
学习:让你清醒,让你改变
苏格拉底说过这样一段话:“先生们,难道你们不认为我们的朋友在学习了将军才能课程之后,看上去更加威严了一些吗?就像《荷马史诗》里提到的那位阿伽农一样威严。这正如一个学习了竖琴演奏知识的人,即使他还没有正式演奏过,他也可以成为一名竖琴演奏家;一个学习了医药知识的人,即使还没有正式行医,也可以算是一名医生了。所以,我们的朋友将永远是一名将军了,即使没有人投他的票,他也是了。不过,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将军,即使他获得了所有的选票。”
苏格拉底是在讲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他的话可以给我们这么一个启示:如果你认真去学,那么在任何环境中你学到的知识都可能为你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做出贡献。
学习是怎样产生的?组织行为学里有三个关于学习的经典理论。
第一个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最有名的就是关于训练狗的故事,我们给它一块肉,狗的嘴里会流口水,如果每次给肉的同时都摇铃铛,经过几天训练以后,只要摇铃铛,狗就会流口水。这种情况实际生活中很常见,在一个环境中待久了,比如在西点军校这样的环境中经过4年的训练,久而久之,人对领导力的把握有时已经变成他第二本能的直觉反应。
第二个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人并不仅仅有被动的条件反射行为,人在很多情况下是理性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有一个动机,知道这件事做成后会带来什么结果。比如同学们当初报考北大,并不是因为看到别人报我们也报,直接反射,关键是你自己知道为什么要报,来到北大会有什么结果。
第三个是“社会学习理论”。人不仅是理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还都是社会中的人,你的生活离不开你在社会上所见的方方面面的人。因此,我们的学习要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观察、感悟、思索。我们不能在生活中沉醉于梦境和幻觉——很多情况下,有些同学就是处于一种梦境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和警觉的状态。当你清醒和警觉时,学习行为就会非常有效。而当你处于梦境时,你的学习就仅仅是一种条件反射,在领导力的培训上更应该强调这一点。
可以说,受过教育的人在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可能比没受过教育的人一生中经历的事情还要多。因为教育使你清醒,教育使你思考,教育使你走出梦幻站到现实中,教育让你能够对社会上种种纷乱的问题做出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实际判断。
领导力一定能通过学习获得,这是肯定的。但是,学习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习带来的不仅是头脑中知识的变化,根本的还是要你的思维和行为发生变化。美国领导学专家库泽斯和波斯纳在其经久不衰的《领导力》一书中,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企业卓越领导的五种行为:
第一,以身作则。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二,共启愿景。能够感染和鼓舞别人,让你周边的人能够跟随你一起去完成一个愿望。
第三,挑战现状。不是一个官僚主义者,不会总是按规矩做事,能够对工作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行纠正。通过追求变化和革新的道路来寻找机会。
第四,使众人行。领导者绝对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让你所领导的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干,通过分享权力使每个下属都能胜任自己那部分的工作。
第五,激励人心。通过表彰下属的杰出表现来认可他的成就。这一点特别值得大家注意。我们最近做了一个领导力的调查,结果很令人震惊,我们北大的研究生,团队精神普遍比较差。在和别人共同工作、激发他人共同参与一个项目的能力非常差。原因可能不在学生个人,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模式存在缺陷,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给大家一个锻炼团队协作的教育。
仔细想想看,这几条基本上都跟人的自身素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学习提升领导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积,一定要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上去,用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个性去感染、激发周围的人。
对于学习领导力来讲,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讲到这儿,请同学们反思以下问题:到目前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你的父母、你的中学老师,还是你的同窗?这个人对你有什么影响,又是怎么影响你的?结合事实,仔细思考,相信你能从中悟到很多,获得进步。
我们所说的学习绝不只包括在课堂和书本上的学习。学习、改变,需要在现实中实践才最有效。
这里,我讲一个曾经观察到的实例。北大国际MBA2003届的学员入学后第三周,我们就把他们带到了内蒙古去拉练。在火车上,原本陌生的学员们开始交谈,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经验和体会。到了内蒙古草原后,我们走了一整天的路,相当艰苦,这个过程中,大家开始互相观察、互相了解,而且开始互相帮助,一个团结、积极的团队逐渐形成。在出发之前,其中一个小组在读一本叫《态度101》的书,是美国领导力专家麦斯维尔写的,讲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态度:态度可以决定一切。这个小组的成员们在漫长的路途中,翻山越岭,并且不断观察反思,对书中所讲都很有感悟。其中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经理,身体状况很糟糕,既有糖尿病,又有心脏病,居然也全程坚持了下来。我记得特别清楚,到终点后,他激动地走上去跟每一个人拥抱,眼中含着眼光,说“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大家仔细想,如果没有这种情境,没有这种实践,他们很难有很深的感悟,也就很难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所以说,领导力的培训必须要在一种情境中得到提升。
我要提醒我们的大学生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参加社会活动或者公益活动,尝试走入社会、了解社会。这样,你毕业后不论做什么工作,成熟度都比那些大学几年只讲学习的人高得多,适应能力也更强。
总之,坚持不懈地从自身和别人的经验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并积极主动地用那些可以使自己不断成熟、不断成长的经验来改变自己,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实践中螺旋上升:行动、观察、反思模型
这节课学习的另一核心是“行动-观察-反思模型”(AOR)。
从中可以看到,这里出发点的位置是“行动”,我们第一步要先从这里做起,做出一些事情。行动很重要,但是行动绝对不代表一切。你还要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观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做的事情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对自己、对别人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之后开始反思,总结经验。 在“行动-观察-反思模型”中,观察是获得经验的关键。每天都有大量的事实发生,如果我们派十个人到大街上,回来以后报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以及评价,每个人都会不一样。这就是感知过程的差异。
什么是感知?人们对外部信息进行筛选、组织和解释,以形成对外界环境认识的过程,这就是感知的定义。大家看“感知”这个词的英文很有意思,它表达的就像是一个螺旋过程。感知过程可以表示成一个模型,即“观察→加工→消化”。
观察什么?就是观察环境中的种种事物;通过什么方式呢?要进行筛选、进行组织,同时对你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由于人是千差万别的,人在感知过程中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千差万别,因此你会发现不论在观察、筛选,还是在解释过程中人和人都不一样。所以,在感知过程,信息不仅仅是经济学中讲的不确定或不对称,而是常常会流失。
对领导者来讲,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敏锐的感知能力很重要。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感知过程,影响你如何选择和处理关注对象。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我们想什么,我们往往看到什么。
比如个人情感因素,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另外,我们经常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者的旁边一定要有几个人辅助,武断专行的领导者一定会摔跤,因为他对问题的判断力一定有缺陷,他不可能天才到把所有的信息都掌握,并且永远做出正确的决定。
感觉圈里还包括个人需求因素。我们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比如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一般都不可能去买车。由于你不喜欢白颜色,在你眼睛中街上的车几乎都是黑色的。假如有一天,你父亲说你这几年学习不错,奖励你一辆白色的大众汽车。你开着车到大街上以后,就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你发现街上有那么多大学生,而且你会惊讶街上怎么有这么多白色的车。而买车之前你并没有这个感觉。为什么买了车之后你才有感觉?同学:因为关注。为什么关注?因为跟你关系密切,因为你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它的印象,所以你自然就会关注,而且你的内在需求,也会对你的判断极有影响。我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经住在美国纽约旁边的新泽西州,那儿有一个小城市叫Fort Lee,平时街上来往车很多。有一天走在路上,我突然有一个想法,要注意一下开车的到底是些什么人。结果使我大吃一惊,车里面坐的很多都是亚洲人,来回看了很多辆车,我大概算了一下,有50%都是亚洲人。这说明什么?当你对一件事情比较关注的时候,你眼中看到的事实和你没有需求、没有想法的时候截然不同。
感觉圈里还有过去经验的因素。我们讲“老马识途”,很多企业都愿意要有经验的员工。对新人就不太感兴趣,感觉现在的年轻人不行。其实他们没有看到现在年轻人的很多优势。我们现在的信息量起码比过去可能大到10倍,甚至100倍,网络的出现、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思维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总之,我们所有的感知和观察,都是建立在个人信息选择的基础上,而个人信息的选择跟个人主观的因素、价值体系、个人偏好、兴趣爱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知道的不会伤害我们,而我们知道的却会伤害我们。例如很多人活得很好,突然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两年之后就死了——吓死的。这种事情我听到很多,不是个别现象。
我还要补充说明一个重要问题:最终来讲,最难认识的其实是你自己。我们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很优秀,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来到北大已经站在了世界的顶峰。可是你不知道,根据我和很多大企业接触的经验,他们招聘的时候都说北大清华的学生我们不能要,也不敢要。为什么?你们要结合我的讲课仔细思考一下。
|